尚志同学回忆录|那年我随母亲步行去县城

□木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九六六年的秋天,那年我正上小学五年级,因“文化大革命要求停课闹革命”的原因,所有的学校都放了假,不再上课。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自发成立各种名称的“革命宣传队”,凭着“各级革委会”的介绍信,可以乘坐免费的社会交通工具参加串联,北上京都,最终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伟大领袖”的亲切召见!小学的学生因年龄太小而不在参与之列。因此,闲赋在家的我刚过完中秋节,便随母亲踏上了前往县城的羊场小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去县城的目的,是因为我的大嫂马上要生第一胎小孩了。家中有人生小孩,这在母亲的眼中是我们家当下最大最大的大事情!因此母亲准备前去县城“伺候”大嫂的月子,迎接我们家下一代第一名成员的到来。我的母亲是一名典型的农村家庭主妇,中等身材,身高大概在一米六左右,微胖,圆圆的脸。头发不浓密,但时刻都梳理的整整齐齐,在脑后束盘成一整齐的发束团,并用一黑色头饰专用的小网兜束裹着。母亲很讲究,面积不大的家被她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母亲个人的穿着打扮从不邋遢,从不随意。任何时候换上的粗布衣裤,都是洗的干干净净的,并且都是经过了“特制浆水”细心浆过再熨烫过的。在那个女性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封建糟粕的谎言残害下,母亲也是受害者之一。一双小脚虽然不足“三寸”,但也小的可怜,因为常年裹着缠脚布,一双脚掌、脚背和十个脚脂已经严重变形,个别的地方甚至还有常年难以愈合的创伤,看的人心酸不已。当母亲每晚脱下鞋子,退去缠脚布洗脚时,那一双小脚简直“目不忍睹、惨不可言”!因这双小脚的原因,母亲平时走路时,都是艰难地、颤颤巍巍的迈着小碎步。那时的我根本不懂父亲的艰辛,母亲的不易,总是趁着大人忙碌时,偷偷溜出去找街上同伴玩耍,经常的被父母找回后,被大声的训斥和责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一生没有戴过耳环,没有戴过项链。但是母亲常年手上戴着一双亮亮的银手镯,发缵上插着一只银发鑽。那年母亲虚岁才四十八,但是已经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个,年龄最大的大哥二十四岁,年龄最小的弟弟时年四岁,因此饱经沧桑的岁月感早早地爬上了母亲的脸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一生爱憎分明。母亲烧的一手好菜,做的一手好饭。每天的两顿饭中,不是中午就是下午总有一顿饭中有二至四个以上家常菜,爱好喝酒的父亲,此时必定是手持我们家那把可以装四两酒的小铜酒壶,美滋滋地喝上几杯当地农家烧的包谷酒,但父亲从不多喝,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见过父亲因贪杯而喝的酩酊大醉过。母亲偶尔也会陪着父亲喝上几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不喜汽油、煤油,家中一直用桐油灯照亮,尽管桐油灯的亮度不及煤油灯。母亲不吃羊肉、不吃鱼,因为羊肉有一种独特的膻味,鱼有腥味,家中做饭的铁锅中从来不做这两种食材的菜。但是母亲却多年来保存着一个有着双耳的带盖小铁锅,专门用来做这两种食材的菜。每到秋冬季节,母亲都要烧几次清炖羊肉给我们吃,母亲烧的清炖羊肉那真的是很好吃,清炖羊肉的肉质鲜嫩无比,清香可口,油而不腻,嫩而不膻。汤汁浓郁鲜美,口感醇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用鲜嫩的花椒树叶加上专用的煎鱼调料和特殊手法,在小铁耳锅中煎烤后的鱼那才又叫一个“绝”。煎烤好的鱼外观十分诱人,鱼皮呈现出金黄酥脆的色泽,鱼的香气扑鼻而来,直钻鼻腔,让人胃口大开。我们那河里的鱼不大,一般每条鱼也就几两重,最大的鱼也不过一、二斤,不过那时河中的鱼很多,有时坐在河边洗脚时都可能被鱼咬了脚趾。随手抓起一条母亲煎烤好的鱼,一口咬下去,能清晰地感受到鱼皮、鱼骨的酥脆和鱼肉的鲜嫩,入口后,鱼肉鲜嫩多汁,柔软细腻,几乎入口即化,烤鱼的味道浓郁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次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是县城,那可是被全县十个区政府、六十多个公社、十数万人民心心念念而向往的地方!也是当时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的中心!在哪里工作的年轻人根本不愁找对象,不在哪里工作的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托关系找熟人将工作调入。那时的县城是有着东西向两条大街(前街和后街)、有着一个热闹的中心十字口。县城确切的说不是两条街而是一条半街,前街从东往西长约两公里,西边出去经过云镇、广货街,翻过黄花岭、小麦岭、秦岭这三座岭后,再经过喂子坪、沣裕口后通往关中,这也是镇安通往西安方向的唯一公路通道,道路标准为山区三级公路标准。前街经东边出去,经过铁厂、黄龙铺、米粮通往商州市。这两公里长的前街就是这条东西向交通要道上的一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前街中心点的十字口,其往南和往北的不叫街,而称之为“巷”,往北的称之为“捞巷”。沿捞巷往北越走越高,走到长约二百米的捞巷顶时,即连接上了并行的后街,后街也是从东往西,其长约一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街从东往西分布着最大的单位是县剧团、城关小学、七一旅社、新华书店、县委县政府、邮电局、镇安公路段、百货大楼、第二国营食堂(后来称为服务楼)、食品公司等。后街从东往西分布着最大的单位是捞巷顶糖烟酒门市部、百货库房(批发点)、粮站、粮食局、文化馆、县中学(全县唯一的初中和高中)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家是在县城东南方向的两河街,距离县城约七十五里路,当然这所瑞的七十五里也不知当时是怎么测量出来的,相约俗成,人们就都这么认为它就是七十五里了!两河街被两条小河环绕着。一条河称之为“阳家河”,一条河称之为“阴家河”。两条河的河流流经两河街时的水温常年不同,阳家河因流经区域光照面积大,因此其水温要比阴家河的水温始终高上几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两河街是两河公社机关所在地,街道上居住着百数十户住户。两河街也曾经是西安通过七十二峪的汤峪进山,然后翻越秦岭,通往湖北的古驿道必经之处!从两河到县城,唯一的一条道路是,沿着杨家河沿河而上先到达铁厂(区政府所在地),从铁厂经庙坡、表功铺再到达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两河到铁厂,该段道路长约三十里,均系凹凸不平的山谷间羊肠小道,期间在杨家河上需来回穿梭十三次,若遇雨季河中涨水时,此路基本不通,必须等到河水落下时才能通行。特别是靠近铁厂的三里路,全部是从陡峭的峡谷中穿过,俗称“三里峡”,但是穿过此处的小道常年不通,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只能从此处西侧山上绕过,绕过的小道简称为“七里砭”,这七里长的山路崎岖难行,而且每行一步都有随时跌落山崖的风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镇安县与商洛市之间已经通了汽车,其公路里程全长为一百九十七公里,公路等级为山区三级道路,砂石路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厂位于公路里程碑一百六十七公里处,即铁厂到县城汽车路段长三十公里,即六十里。但是路过铁厂到达县城的公交车很少,也很难坐上,客车经过时因经常客满而不停,去县城办事的人大多时候还是步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铁厂到县城走小路要走四十五里,即三个十五里。第一个十五里是从铁厂开始慢慢爬坡到庙坡顶;第二个十五里是从庙坡顶开始下坡到乾佑河边的表功铺;第三个十五里是从表功铺开始经过爬坡到半山腰,经过“阎王砭”再到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铁厂街道开始,经过缓慢爬坡,在翻越过两座山岭,再经过一处远近闻名的“凉水泉”后即到达庙坡顶,此段路长十五里。所经过的凉水泉并不大,泉深不足一米,泉池直径也就一米大一点,池中还偶尔游荡出数条长不足十公分的小鱼儿。但是奇怪的是这处泉虽然处于山顶,但是不论春夏秋冬、天干雨捞,泉中的泉水始终如一的如常涌出。而且泉中水清亮透彻,喝在口中甘甜醇厚,清凉透顶。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矿泉水可以和此泉水相比拟的。因底部泉眼中水不停的涌出,约有拳头粗细的水流越过泉池外沿向泉外流去,泉的左上方有株直径约一米有余的大柳树,此树常年郁郁葱葱,沿着泉池平行数十米处有一户住户,三间草房不知在这里静静地立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先有了三间草房然后才有了这眼清泉,还是有了这眼清泉后才有这三间草房?不得而知。不过,凡是越过庙坡顶经过此处的过路人,都会停下来,蹲在泉池边,双手小心的掬起一捧捧清亮的泉水喝下去,随后再灌满随身携带的盛水器具。然后在旁边的大柳树下坐下来歇息片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歇息后在恋恋不舍中慢慢的离去。经过此泉后开始下坡,下坡的路段多数处于北边,因此比较陡峭,让人既难于站立而且又难于行走!行人必须侧着身子慢慢地沿着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一步一步向下挪移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期间经过一处远近闻名的、也是可以申请非遗的“陶瓷窑烧制厂”,该厂烧制着方圆数十里百姓家中常用的陶瓷瓶瓶罐罐。经过下行十五里后即可到达当年李世民为手下庆功的“表功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表功铺位于乾祐河边,乾祐河河水很大,但是并没有大到可以行船的程度。只有在冬天时,河上才有当地人建的简易木棍桥,所瑞的木棍桥,其实就是用三根碗口粗细的树干将上部捆在一起,下部散开作为一处桥墩,用两根或者三根碗口粗细树干,平捆在一起做为桥面,按照河的宽度将这些多个桥墩和桥面纵向连接在一起,就是一座简易木棍桥。行人一站上桥,桥便开始晃晃悠悠,望着桥下奔腾踹流的“睁眼瞎”河水,让人提心吊胆,因此要想平安的通过此桥也非易事。平时河上并没有建桥,行人通过此处河道时必须淌水过河,但是好在河边经常有专人负责有赏服务,或背或拉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助路人选择河床较宽、水较浅处平安趟过此处河床。从表功铺到县城也是十五里,途中最艰难的是翻越“阎王砭”,听其名字就知次路段的不凡。从表功铺开始爬山,山路崎岖难行,爬了几里路后方到位于半山腰的“阎王砭”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表功铺到县城的这十五里路,基本上都是在山上绕来绕去,不但道路崎岖难行,更是沿途没有住户,晚上几乎无人敢于在此处行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就这样,母亲柱着一根小竹棍,迈着颤巍巍的小碎步,翻山越岭,艰难地行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向着县城慢慢的靠近。而我背着一个用竹子编制的小挎蓝(里面装着母亲精心准备的二十余斤挂面,两块腊肉,几件母亲的换洗衣服),迈着稚嫩的小腿紧紧地跟着母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天我们走了四十五里路,晚上住在庙坡顶的一户农家中。深秋的庙坡顶,晚上还是很凉的,因此农家将土炕烧的热乎乎的。晚饭也是在这家农户家中吃的,包谷楂子稀饭,稀饭里面下着红薯块块,菜是酸辣洋芋丝,尽饱吃。饭钱是每人两角,住宿是大人每人一角五分,小孩不收钱。农家大都每家有几个炕,家中若来了客人,临时调剂,男人住一个屋,女人住另一个屋,若还住不下时,再在左邻右舍将就挤一下即可,那时的民风真的是淳朴善良,憨厚可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下午四时左右我们平安的到达了县城大哥他们的住处。大哥他们是在县城东关的一个四合院中,租了一个小小的里外套间临时住着(大哥在县食品公司工作,大嫂在七一旅社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在回想起来,不知母亲当年是凭着怎样的毅力,迈着那双有伤的小脚,艰难地在这种崎岖的山路上走到了县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我每每想起来,依然是胆战心惊、不可思议。七四年开始,在政府地统一组织下,两河至铁厂之间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线的所有村民全部参与,自发的修建该段公路,政府负责组织并无赏的提供火工材料和大型筑路机具,经过艰难的努力,终于七五年底建成了该段公路,虽然是砂石道路,但是较之原来的乡间小道不止强了百倍!数年后政府又组织修建了另一条沿着阳家河下游到达乾佑河处,接上了镇旬公路的简易公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如今两河通往县城的公路更是柏油铺面,防护到位,排水设施完善,交通标准清晰明显。而且每日数辆公交都从两河经过,现在从两河出发到县城,不轮是私家车还是坐公交,四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县城。过去因为疲乏的、艰难地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被行者痛斥的“穷山恶水”,现在却变成了让人一路上看不够、欣赏不够的山清水秀和绚丽多彩的沿途风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王尚志|2025.6.12星期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