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严教授书屋”可以欣赏更多精美文章~~~~~~<br><br>摄影:严教授<br>文: 严教授<div><br></div> <p class="ql-block">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化实力和素养的地方非博物馆莫属。每到一地旅游,参观博物馆是我优先考虑的地方。博物馆浓缩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艺术精髓,用很短的时间向游客讲述这个国家的来龙去脉,源远流长。荷兰的博物馆广场(Museumplein)附近有三家著名博物馆,分别为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p><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是荷兰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里面展示了荷兰从中世纪至今的艺术品。荷兰国家博物馆成立于1800年,最初名为“国家画廊”,设在海牙(The Hague)。1808年,在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 1778-1846,荷兰国王,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弟弟)的命令下,博物馆迁至阿姆斯特丹,并在1809年于阿姆斯特丹王宫重新开放。19世纪末,为了容纳日益庞大的藏品,博物馆决定建造专门的建筑物。1876年,皮埃尔·库珀斯(Pierre Cuypers)以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混合风格的红砖建筑设计赢得了竞标。新博物馆于188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后经过多次翻新扩建,成了今天的规模。</p><p class="ql-block">荷兰国家博物馆拥有超过100万件藏品和45万卷藏书,主要收藏13世纪迄今的荷兰历史文物及艺术品。藏品不仅涵盖绘画,还包括雕塑、珠宝、服装、钟表、家具、武器、典籍等各类工艺品和用品。其中最著名的藏品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如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的《夜巡》(The Night Watch)和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倒牛奶的女仆》(The Milkmaid)。博物馆自2012年开启数字化项目,迄今已有接近60万件藏品完成了数字化管理,并提供免费的网上浏览和高分辨率图片下载,方便公众学习和研究。荷兰国家博物馆每年吸引着全球数百万游客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欧洲宗教画和历史画占据主导地位,是艺术的“最高等级”。教堂、贵族和教皇是主要的赞助人,画家的作品多为定制,因此作品大多围绕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展开。荷兰则不同,摆脱西班牙统治(荷兰独立战争)后,新教共和国建立,城市兴起,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促使了经济繁荣,成为海上强国(包括入侵台湾)。另外由于宗教改革的兴起,加尔文宗反对偶像崇拜,使得教堂不再是主要的艺术赞助者。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市民阶层(商人、专业人士等),涌现出了大量世俗题材,包括家庭聚会、市井生活、酒馆景象、市场活动等。肖像画不再仅限于贵族和宗教人物,普通市民也开始定制肖像画,尤其是群体肖像画(譬如民团卫队肖像画)。荷兰有独特的平坦地貌、运河、风车、海景、天空等,风景画更注重写实。连带着发展出带有寓意的静物画(Vanitas,警示生命短暂), 包括花卉、水果、餐具、食物、家畜和野生动物等。这些题材在当时的西方绘画中是一股清流,相对新颖,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共存。17世纪荷兰共和国诞生后,荷兰民族自豪感高涨,荷兰绘画反映了这种独立的精神。</p><p class="ql-block">荷兰绘画经过许多卓越画家的努力日臻成熟,被称为“黄金时代”。技巧方面,荷兰绘画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精确、细腻描绘。画家们深入观察日常生活,捕捉人物的表情、姿态,以及物品的质感和光影。这种写实风格体现在对光线的精湛运用,和对纹理和细节的极致表现上(例如布料的褶皱、器皿的反光、花瓣的露珠等)。画面往往充满日常的琐碎和真实感,而非刻意修饰理想化场景。</p><p class="ql-block">在荷兰国家博物馆拍了一整天,由于精华太多,打算分两集分别介绍荷兰国家博物馆的艺术藏品,这集介绍绘画,下集介绍雕塑、珠宝、服装、钟表、家具、武器等。另外梵高是荷兰画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将单独开一集详细介绍梵高博物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让我们一起来品旅游,学文化。</p> 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 博物馆外墙浮雕, 模特写生。 进口处雕像。 油画《滑铁卢战役》(The Battle of Waterloo),创作时间: 1819-1824年,作者:荷兰画家杨·威廉·皮内曼(Jan Willem Pieneman)。这幅画是由当时的荷兰国王威廉一世委托皮内曼创作的,目的是纪念威灵顿公爵和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的儿子,后来的威廉二世)在滑铁卢战役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彰显新成立的荷兰王国的地位和在战役中的贡献。<br><font color="#b06fbb">** 滑铁卢战役发生于1815年6月18日,是拿破仑战争的最后一役,法军在拿破仑的指挥下,被威灵顿公爵率领的英荷联军和布吕歇尔元帅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击败,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彻底覆灭,也深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font><br> 油画局部。战场上的威灵顿公爵(Duke of Wellington)。 油画《拿破仑一世肖像》 (Portrait of Emperor Napoleon I),创作时间: 大约1805-1815年,作者:法国画家弗朗索瓦·热拉尔(François Gérard)工作室。它描绘了拿破仑身着加冕服的形象,强调其帝王气概。 油画《荷兰国王路易·拿破仑肖像》 (Portrait of Louis Napoleon, King of Holland),创作时间: 1809年,作者:英国画家查尔斯·霍华德·霍奇斯(Charles Howard Hodges)。他长期活跃于荷兰。<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画描绘了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拿破仑(Louis Napoleon)在担任荷兰国王时的形象。他身着卫队制服,佩戴着荷兰王国联盟大十字勋章和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十字勋章。这幅画是路易·拿破仑本人于1810年赠予博物馆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它记录了荷兰在拿破仑统治下的一个独特时期。</font><br> 油画《荷兰王后奥尔唐丝·德·博阿尔内肖像》(Portrait of Hortense de Beauharnais, Queen of Holland)。创作时间:1805年-1809年,作者:法国画家安-路易·吉罗代·德·鲁西-特里奥松(Anne-Louis Girodet de Roussy-Trioson)。<br><font color="#b06fbb">** 奥尔唐丝·德·博阿尔内(Hortense de Beauharnais,1783-1837)是拿破仑一世第一任妻子约瑟芬皇后的女儿,拿破仑的继女。1802年,奥尔唐丝嫁给了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1806年,路易·波拿巴被拿破仑任命为荷兰国王,奥尔唐丝因此成为了荷兰王后。她是后来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母亲。</font><br> 油画《夜巡》(The Night Watch),创作时间: 1642年,作者: 伦勃朗·范·莱因(Rembrandt van Rijn, 1606-1669)。这幅是复制品,原作正在修复。<br><font color="#b06fbb">* 《夜巡》原名为《法兰斯·班宁·科克上尉和威廉·凡·鲁伊滕布奇中尉的连队》(Militia Company of District II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Frans Banninck Cocq and Lieutenant Willem van Ruytenburch),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夜巡”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有的,因为画作表面因年代久远而变暗,给人以夜间景象的错觉,但实际上描绘的是白天的场景。《夜巡》是伦勃朗艺术生涯中的里程碑,也代表了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最高成就。<br>** 这幅画是阿姆斯特丹市民民团(Civic Guard)的射手连队委托伦勃朗创作的。这类民团是当时荷兰城市的重要组织,由富裕的市民组成,负责维护城市治安和防御。当时流行为这些连队绘制大型集体肖像画。</font><br> 油画《倒牛奶的女仆》(The Milkmaid),也称《厨房女仆》(The Kitchen Maid),创作时间: 约1658-1660年,作者: 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这幅画是荷兰黄金时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欣赏,和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画像前的观众有得一比。 油画《伊莎贝拉》(Isabella),创作时间: 大约1905年,作者: 荷兰画家西蒙·马里斯(Simon Maris)。 油画《穿白色和服的女孩》(Girl in a White Kimono),或称《穿白色和服的女子》(Meisje in witte kimono),创作时间: 大约1894年,作者: 荷兰画家乔治·亨德里克·布莱特纳(George Hendrik Breitner)。这幅作品反映了当时西方对日本艺术和文化的迷恋,即所谓的“日本主义”(Japonisme)。 油画《年轻的意大利女性(与小狗普克)》,作者:荷兰画家 特蕾莎·施瓦策(Thérèse Schwartze)。<br><font color="#b06fbb">** 特蕾莎·施瓦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最成功、最著名的女性画家之一。她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父亲也是一位肖像画家,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font><br> 油画《丽兹·安辛的肖像》(Portrait of Lizzy Ansingh)。创作时间: 大约1902年,作者: 荷兰画家特蕾莎·施瓦策(Thérèse Schwartze)。<br><font color="#b06fbb">** 丽兹·安辛(1875-1959)是荷兰著名的画家和插画家,也是施瓦策的侄女。她属于“阿姆斯特丹乔尔达内斯”(Amsterdam Joffers)画派的核心成员之一。这个画派由一群女性艺术家组成,她们在20世纪初期的阿姆斯特丹艺术界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施瓦策的侄女和学生,她与施瓦策有着密切的师生和亲属关系。</font><br> 油画《亚历山德琳·帕琴科肖像》(Portrait of Alexandrine Patchenko),有时也被称为《画家的嫂子》(The Painter's Sister-in-Law)。创作时间: 1881年,作者:乌克兰裔法国画家玛丽·康斯坦丁·巴什基尔采夫(Marie Constantine Bashkirtseff)。<br><font color="#b06fbb">* 画中的人物是画家的嫂子亚历山德琳·帕琴科,她是玛丽·巴什基尔采夫兄弟保罗·巴什基尔采夫的妻子。在画这幅肖像时,这对夫妇刚刚结婚一年。<br>** 玛丽·康斯坦丁·巴什基尔采夫是一位乌克兰裔法国画家和日记作家。她以非凡的艺术才华、强烈的个性以及充满早逝天才悲剧色彩的生命而闻名。巴什基尔采夫在巴黎朱利安学院(Académie Julian)学习艺术,以其大胆的现实主义画风和对现代生活场景的描绘而引人注目。她最著名的遗产是她那浩瀚且坦率的私人日记,这些日记在她去世后出版,揭示了19世纪末一位年轻女性艺术家所面临的雄心、挣扎和对名声的渴望。不幸的是,她年仅25岁就死于肺结核。</font><br> 油画《阿莉达·克里斯蒂娜·阿辛克肖像》(Portrait of Alida Christina Assink)。创作时间:1833年,作者:荷兰画家扬·亚当·克鲁塞曼(Jan Adam Kruseman),曾任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教授。 纹饰女子和《阿莉达·克里斯蒂娜·阿辛克肖像》。 油画《读信少女》(A Young Girl Reading)。创作时间:1746年,作者:瑞士画家让-艾蒂安·利奥塔尔(Jean-Étienne Liotard)。 油画《戴大帽子的女人》(Woman in a Large Hat)。创作时间:1645年-1650年,作者: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塞萨尔·博蒂乌斯·范·埃弗丁根(Cesar Boëtius van Everdingen)。 油画《火盆边暖手的女孩》(A Young Woman Warming her Hands over a Brazier)。创作时间大约在1650年,作者: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塞萨尔·博蒂乌斯·范·埃弗丁根(Cesar Boëtius van Everdingen)。 油画《牧羊女》(A Shepherdess)。创作时间:1630年,作者: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保卢斯·莫雷尔塞(Paulus Moreelse)。<br><font color="#b06fbb">** 莫雷尔塞是17世纪早期荷兰乌得勒支画派的重要人物,以肖像画闻名,但也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和风俗画,尤其是“牧羊女”题材的作品。在17世纪荷兰的诗歌中,阿卡迪亚是一个理想化的乡村乐园,居住着牧羊人和牧羊女,充满了简单和友爱的生活。莫雷尔塞的这幅作品正是这种文学潮流在视觉艺术中的体现,代表着对纯真、自然、享乐和理想化爱情的向往。</font><br> 彩粉画《身着土耳其服装的艺术家妻子玛丽·法格肖像》(Portrait of Marie Fargues, wife of the artist, in Turkish costume)。创作时间:约1756-1758年,作者:瑞士画家让-艾蒂安·利奥塔尔(Jean-Étienne Liotard)。<br><font color="#b06fbb">** 让-艾蒂安·利奥塔尔是一位杰出的瑞士画家,尤其擅长创作彩粉画肖像。利奥塔尔的职业生涯遍布欧洲和中东,他曾游历意大利、希腊和奥斯曼帝国(土耳其),这些经历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经常穿土耳其服装,因此获得了“土耳其画家”("the Turkish painter")的绰号。</font><br> 彩粉画《在早餐桌旁的荷兰女孩》(A Dutch Girl at Breakfast)。创作时间:1743-1745年,作者:让-艾蒂安·利奥塔尔(Jean-Étienne Liotard)。<br><font color="#b06fbb">** 利奥塔尔是彩粉画大师,他利用彩粉颜料细腻的质感和柔和的色彩表现力,创造出油画般的丰富细节和深度。这幅《在早餐桌旁的荷兰女孩》被认为是彩粉画艺术的巅峰之作。</font><br> 油画《室内缝纫女子》(Interior with Woman Sewing)。创作时间:1815年,作者:荷兰画家怀布兰德·亨德里克斯(Wybrand Hendriks)。 彩粉画《玛丽·珍妮特·德·朗格肖像》(Portrait of Marie Jeanette de Lange)。创作时间: 1900年,作者:荷兰画家扬·托罗普(Jan Toorop)。这幅画用的是点彩技巧。<br><font color="#b06fbb">** 扬·托罗普是荷兰象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爪哇(今印度尼西亚),后来移居荷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成为荷兰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其艺术生涯经历了多种风格的探索,包括印象主义、点彩派和象征主义。画中主角玛丽·珍妮特·德·朗格(Marie Jeanette de Lange,1865-1952年)是一位荷兰女高音歌唱家,也是一位社会和政治活跃分子,她致力于争取妇女权利、禁酒和素食主义。</font><br> 荷兰女画家查理·图罗普(Charley Toorop)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Flowers》,创作时间:1933年。 油画《持旗者》(The Standard Bearer)是伦勃朗(Rembrandt)创作的一幅自画像,曾是巴黎埃里·德·罗斯柴尔德(Elie de Rothschild)的收藏品。这幅画作于伦勃朗从莱顿(Leiden)迁至阿姆斯特丹之际。<br><font color="#b06fbb">** 法国卢浮宫曾经出高价想购买此画,没能得逞。2021年,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在荷兰政府和伦勃朗协会(Vereniging Rembrandt)的资助下,以1.75亿欧元购得此画。</font><br> 油画《穿僧袍的提图斯》(Rembrandt's Son Titus in a Monk's Habit)。创作时间:1660年,作者: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茵(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肖像画描绘了伦勃朗唯一的幸存儿子提图斯·凡·莱茵(Titus van Rijn,1641-1668)。提图斯不仅是伦勃朗最喜爱的模特之一,也是他在晚年经济困境中的情感支持者和商业伙伴。</font><br> 油画《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创作时间:1628年,作者:荷兰巴洛克画家亨德里克·特尔·布鲁根(Hendrick ter Brugghen)。<br><font color="#b06fbb">**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因悲观的世界观被称为“哭哲学家”。</font><br> 油画《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创作时间:1628年,作者:荷兰巴洛克画家亨德里克·特尔·布鲁根(Hendrick ter Brugghen)。<br><font color="#b06fbb">**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因乐观的世界观被称为“笑哲学家”。</font><br> 油画《拉蒙·萨图埃先生肖像》(Portrait of Don Ramón Satue)。创作时间:1823年,作者: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br><font color="#b06fbb">** 拉蒙·萨图埃(Don Ramón Satue)是马德里最高法院的一名法官,与戈雅的儿子哈维尔·戈雅(Javier Goya)是朋友。</font><br> 油画《快乐的酒徒》(The Jolly Drinker)。创作时间:1629年作者:荷兰黄金时代女性画家朱迪思·莱斯特(Judith Leyster)。 油画《骑士德昂肖像》(Portrait of Chevalier d'Eon)。创作时间:1791年,作者:法国画家让-洛朗·莫尼耶(Jean-Laurent Mosnier)。 油画《威廉一世,奥兰治亲王肖像》(Portrait of William I, Prince of Orange)。创作时间:1579, 作者:荷兰画家阿德里安·托马斯·凯(Adriaen Thomasz Key)。<br><font color="#b06fbb">** 奥兰治亲王是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重要领袖,被誉为“荷兰之父”。</font><br> 荷兰画家埃德加·费尔恩豪特(Edgar Fernhout)于1937年创作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油画《杰拉尔德·科内利斯·范·里比克与夏洛特·比阿特丽克丝·斯特里克·范·林肖滕肖像》(Portrait of Gerard Cornelis van Riebeeck and Charlotte Beatrix Strick van Linschoten)。创作时间:1755,作者:马修斯·费尔海登(Mattheus Verheyden,1722-1795年)。<br><font color="#b06fbb">** 杰拉尔德·科内利斯·范·里比克(Gerard Cornelis van Riebeeck,1722-1759)是荷兰代尔夫特市的秘书,画中站在自己的庄园埃森斯泰因(Essensteyn)前。夏洛特·比阿特丽克丝·斯特里克·范·林肖滕(Charlotte Beatrix Strick van Linschoten)是范·里比克的第二任妻子。这对肖像画曾悬挂于他们的庄园,作为家族荣耀的象征。</font><br> 油画《伊萨克·马萨与贝娅特丽克丝·范·德·拉恩的婚姻肖像》(Marriage Portrait of Isaac Massa and Beatrix van der Laen)。创作时间:1622年,作者: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 油画《鲁特格·扬·斯希梅尔彭宁克与卡塔琳娜·纳胡伊斯及其子女肖像》(Portrait of Rutger Jan Schimmelpenninck and Catharina Nahuys with their Children)。创作时间:1801-1802年,作者:法国画家皮埃尔·普吕东(Pierre Prud’hon)。 油画《晨访》(Morning Visit)。创作时间:1796年, 作者:荷兰画家阿德里安·德·莱利(Adriaan de Lelie)。 油画《托比特与安娜及小山羊》(Tobit and Anna with the Kid)。创作时间:1626年,作者: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茵(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br><font color="#b06fbb">** 画作取材于《旧约圣经》中的《托比特书》(Book of Tobit),描绘了托比特因失明而陷入贫困,他的妻子安娜靠缝纫维持生计。一天,她收到一只小山羊作为报酬,托比特听到羊叫声后怀疑妻子偷窃,指责她犯下罪行。安娜愤怒地否认,而托比特则向上帝祈祷,希望能早日解脱。</font><br> 油画《门前的樱桃贩卖者》(A Cherry Seller at the Door)。创作时间:1816年,作者:荷兰画家亚伯拉罕·范·斯特赖(Abraham van Strij)。 油画《探望病人》(Visiting the Sick)。创作时间:1646-1649年, 作者:弗兰德斯画家迈克尔·斯维尔茨(Michael Sweerts)。 油画《优雅情侣求爱》(Elegant Couples Courting)创作时间:1616年至1620年,作者:荷兰画家威廉·彼得斯·布伊特韦赫(Willem Pietersz. Buytewech)。 油画《奥兰治公主参观巴塞洛缪斯·范·德·赫尔斯特的工作室》(The Princess of Orange Visiting the Studio of 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创作时间:1850年-1870年,作者:荷兰画家亨德里克·雅各布斯·斯科尔滕(Hendrik Jacobus Scholten)。<br><font color="#b06fbb">** 画面描绘了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t),即荷兰执政官威廉二世的遗孀,正在17世纪画家巴塞洛缪斯·范·德·赫尔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的工作室观看自己的肖像。</font><br> 油画《戴维·范·莫伦与女婿雅各布·赛德维尔特及其家人像》《Portrait of David van Mollen and Son-in-Law Jacob Sydervelt with his Family》。创作时间:1740年,作者:荷兰画家尼古拉斯·费尔科尔耶(Nicolaas Verkolje)。 油画《范·伦内普家族肖像:伊兹密尔的商人家族》(Portrait of the Van Lennep Family, a Merchant Family in Izmir)。创作时间:1769-1771年,作者:Antoine de Favray。<div><font color="#b06fbb">** 范·伦内普家族属于伊兹密尔的列万廷精英,这些家族大多源自荷兰,但已不再讲荷兰语,他们接受了土耳其的习俗和服饰。这幅画反映了18世纪荷兰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font></div> 油画《幸福的家庭》(The Happy Family)。 创作时间:1668年,作者:荷兰黄金时代画家扬·斯特恩(Jan Steen)。 油画《骑士与女士》(Cavaliers and Ladies)。创作时间:1633年,作者:荷兰画家 彼得·科德(Pieter Codde)。这幅画描绘了一群身着华丽服饰的骑士和女士正在享受音乐和社交活动,展现了17世纪荷兰贵族的优雅生活。 油画《同心合意》(Of One Heart)。创作时间:1830年,作者:荷兰画家 科内利斯·克鲁斯曼(Cornelis Kruseman)。 油画《科妮莉亚、克拉拉和约翰娜·费特肖像》(Portrait of Cornelia, Clara and Johanna Veth)。创作时间:1885年,作者:荷兰画家 扬·费特(Jan Veth)。<br><font color="#b06fbb">** 画中三姐妹表情显得忧郁而沉静,她们的母亲正饱受抑郁症的折磨,三年后去世。</font><br> 油画《阿姆斯特丹麻风病院的三位女管理者与内务母亲》(Three Regentesses and the Binnenmoeder of the Leprozenhuis of Amsterdam)。创作时间:1624年,作者:荷兰画家沃纳·范登·瓦尔克特(Werner van den Valckert)。这幅画描绘了三位女管理者(Regentesses)和麻风病院的内务母亲(Binnenmoeder)。 油画《阿方斯·玛丽·安托万·约瑟夫·格朗蒙(1837-1909),艺术家的第二任丈夫,指导两名意大利女孩》(Alphons Marie Antoine Joseph Grandmont (1837-1909), the Artist's second husband, Tutoring two Italian Girls)。创作时间:1900-1909年,作者:荷兰画家布拉米娜·胡布雷希特(Bramine Hubrecht)。 油画《哈勒姆画家彼得·弗雷德里克·范·奥斯的画室》(The Studio of the Haarlem Painter Pieter Frederik van Os)。创作时间:1856-1857年,作者:荷兰画家安东·莫夫(Anton Mauve)。<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画描绘了位于哈勒姆市政厅内的范·奥斯的画室。画面中一名年轻的学生跪在17世纪风格的壁炉前翻阅着一叠素描作品。</font><br> 油画《基督与博士》(Christ among the Doctors)。创作时间:1609年,作者:意大利画家奥拉齐奥·博尔贾尼(Orazio Borgianni)。<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画描绘了年轻的耶稣在圣殿中与犹太教博士们辩论的场景,展现了耶稣非凡的智慧。博尔贾尼在罗马时受到卡拉瓦乔(Caravaggio)光影明暗对比风格的影响。</font><br> 油画《两位牌手》(Two Card Players)。创作时间:1826年,作者: 荷兰画家蒂耶尔德·埃恩斯特曼(Tjeerd Eernstman)。 油画《享受城镇附近的冰上欢乐》(Enjoying the Ice near a Town)。创作时间:1620年,作者:荷兰画家亨德里克·阿弗坎普(Hendrick Avercamp)。 油画《开罗一座房屋的庭院》(The Courtyard of a House in Cairo)。创作时间:1868-1881年,作者:荷兰画家威廉·德·法马尔斯·特斯塔斯(Willem de Famars Testas)。 <br><font color="#b06fbb">** 特斯塔斯是一位荷兰东方主义画家,他曾在1858-1860年期间前往埃及旅行,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描绘北非和奥斯曼帝国的风景、人物和建筑。</font><br> 围观油画《布料检验官》(The Sampling Officials)(The Syndics of the Drapers' Guild)。创作时间:1662年,作者:荷兰画家伦勃朗·范·莱因(Rembrandt van Rijn)。 油画《无辜者大屠杀》(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创作时间:1590年,作者:荷兰画家科内利斯·科内利斯·范·哈勒姆(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br><font color="#b06fbb">** 当犹太王希律(Herod)得知一个刚在伯利恒出生的小孩注定成为“犹太人的王”时,下令屠杀所有两岁以下的男童。</font><br> 油画《人类的堕落》(The Fall of Man)。创作时间:1592年,作者:荷兰黄金时代早期画家科内利斯·科内利斯佐恩·范·哈勒姆(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画取材自《圣经·创世纪》中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被蛇引诱、偷吃禁果的经典故事,是西方艺术史上反复描绘的主题之一,反思人类原罪。赤裸的亚当和夏娃站在伊甸园中。夏娃接过由蛇(缠绕在树上的诱人女子)递来的禁果,正准备传给亚当。</font><br> 油画《阿波罗与达芙妮》(Apollo and Daphne, after Lorenzo Bernini’s Marble Group in the Galleria Borghese, Rome)。创作时间:1736年,作者:瑞典画家让-艾蒂安·里奥塔尔(Jean-Étienne Liotard)。<br><font color="#b06fbb">** 画作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阿波罗追逐河神之女达芙妮的场景。阿波罗因爱神丘比特的恶作剧而疯狂爱上达芙妮,达芙妮却厌恶爱情,奔逃中祈求父亲将她解救出来。就在阿波罗即将触碰她的那一瞬间,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月桂树。</font><br> 油画《萨堤尔与宁芙》(Satyr and Nymph)。创作时间:1623年,作者: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赫拉尔德·范·洪托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br><font color="#b06fbb">** 这是一幅巴洛克神话题材的情色作品。画中萨堤尔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随从,具有山羊角、兽腿等特征,象征着野性、欲望与本能。宁芙是自然界中的女性神灵,代表纯真与诱惑的结合。两人眉目传情。</font><br> 油画《基蒙与佩洛》(Cimon and Pero)。创作时间:1655–1657年,作者:荷兰画家威廉·德罗斯特(Willem Drost)。<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画取材于古罗马作家瓦勒里乌斯·马克西穆斯(Valerius Maximus)的道德故事。年老的父亲基蒙(Cimon)被判处饥饿死刑,囚禁在牢中。他的女儿佩洛(Pero)偷偷探监,每次都用自己的乳汁哺喂父亲,使其不至饿死。守卫发现后被感动,将此事上报,最终基蒙被赦免。</font><br> 这两幅画描绘的是荷马《奥德赛》中的一个情节。创作时间: 1680年代。作者:荷兰黄金时代晚期画家赫拉德·德·莱雷斯(Gerard de Lairesse)。<br><font color="#b06fbb">右:油画《奥德修斯与卡吕普索》(Odysseus and Calypso)。奥德修斯(Odysseus)在特洛伊战争后返乡途中漂流到女神卡吕普索(Calypso)的岛上(奥吉吉亚岛),被她囚禁了七年。<br>左:油画《墨丘利命卡吕普索释放奥德修斯》(Mercury Ordering Calypso to Release Odysseus)。主神宙斯派遣信使墨丘利(Mercury / Hermes)来到岛上,命令卡吕普索释放奥德修斯,使他能够完成返乡之旅。</font><br> 油画《奥德修斯与瑙西卡相遇》(The Meeting of Odysseus and Nausicaa)。创作时间:1630–1640年,作者:佛兰德(Flemish,今比利时地区)画家雅克·约尔当斯(Jacques Jordaens)。<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画取材于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奥德赛》第六卷。奥德修斯在离开卡吕普索女神所在的岛屿后遭遇海神波塞冬掀起的风暴,被卷入海中。他漂流到费厄克人岛(Scheria),被海浪冲上岸,全身赤裸、狼狈不堪。国王阿尔喀诺俄斯的女儿瑙西卡(Nausicaa)在梦中受雅典娜启示,带着侍女去河边洗衣,正巧遇上奥德修斯苏醒后走出丛林,请求援助。</font><br> 油画《参孙与大利拉》(Samson and Delilah)。创作时间:1625–1630年,作者:荷兰画家扬·利文斯(Jan Lievens)。<br><font color="#b06fbb">** 本画题材取自《旧约圣经》。参孙(Samson)是以色列士师,以天赐神力著称,其力量源于他从未被剪过的头发。大利拉(Delilah)受非利士人贿赂,在参孙熟睡时,命人剪去他的头发,使其神力尽失,最终被俘。</font><br> 油画《查理五世在布鲁塞尔退位的寓意画》(Allegory on the Abdication of Emperor Charles V in Brussels)。创作时间:1635–1640年,作者:佛兰德画家弗兰斯·弗兰肯二世(Frans Francken II)。<br><font color="#b06fbb">** 查理五世(Charles V)是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同时统治西班牙、尼德兰、奥地利及美洲殖民地,权势极盛。1555年,他在布鲁塞尔正式宣布退位,将哈布斯堡帝国的西班牙及美洲领地交予儿子腓力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则由弟弟斐迪南一世继承。查理五世退位标志着中世纪“神权君主”的终结,也是罗马王朝分裂的开端。</font><br>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主楼大厅内部装饰壁画《伯努尔福斯主教─艺术的推动者》(Bisschop Bernulphus bevorderaar der Kunsten)。创作时间:19世纪末,作者:奥地利裔画家乔治·斯特尔姆(Georg Sturm)。 油画《三王来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创作时间:1619年,作者:荷兰画家亨德里克·特·布鲁根(Hendrick ter Brugghen)。<br><font color="#b06fbb">** 《三王来朝》是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中的重要场景之一,讲述耶稣降生后,三位来自东方的贤士(传统上称为“东方三博士”或“东方三王”)前来朝拜并献上礼物(金、乳香与没药)。</font><br> 油画《克娄巴特拉的盛宴》(Cleopatra’s Banquet)。创作时间:1675–1680年,作者:荷兰画家赫拉尔德·德·莱雷斯(Gerard de Lairesse)。<br><font color="#b06fbb">** 此画取材于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在《自然史》中讲述的一则轶事。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Cleopatra)与罗马将军安东尼(Mark Antony)打赌,称自己可以举行一场价值十万塞斯特尔斯的晚宴。第二天,她命仆人端上一杯普通的餐食和一杯醋,然后将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耳环投入醋中,溶解后喝下,从而赢得赌局。</font><br> 油画《埃涅阿斯为克洛安图斯加冕》(Aeneas Crowning Cloanthus)。创作时间:1661–1663年,作者:荷兰画家费迪南·博尔(Ferdinand Bol)。<br><font color="#b06fbb">** 此画出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的史诗《埃涅阿斯纪》(Aeneid)第5卷。主人公埃涅阿斯(Aeneas)在前往意大利途中暂时停留在西西里岛,为纪念亡父安喀塞斯(Anchises)他举办了一系列竞技比赛,其中之一是划船比赛,克洛安图斯(Cloanthus)是四位参赛者之一,并最终获得胜利。画中是埃涅阿斯为克洛安图斯加冕胜利花冠的场景。</font><br> 油画《俄瑞斯忒斯与皮拉得斯在祭坛前争执》(Orestes and Pylades Disputing at the Altar)。创作时间:1614年,作者:荷兰画家彼得·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他是一代宗师伦勃朗的老师。<br><font color="#b06fbb">** 本画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剧作《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Iphigenia in Tauris)。故事梗概:在特洛伊战争爆发前,阿伽门农率大军准备出征,却因激怒女神阿耳忒弥斯,导致舰队困在风无浪静的奥里斯港无法前进。占卜结果显示,要想启航必须献出他最心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作为祭品。阿伽门农悲痛下召唤伊菲革涅亚到奥里斯,欺骗她说要嫁给英雄阿喀琉斯。到达后,伊菲革涅亚被带至祭坛准备献祭。但阿耳忒弥斯在最后一刻以一头母鹿代替她祭祀,把她送到遥远的陶里斯(今克里米亚附近),让她担任祭司。家人以为她已死,从此失散。<br>多年后阿伽门农凯旋回国,被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和她的情夫埃癸斯托斯谋杀。儿子俄瑞斯忒斯成年后在另一位姐姐厄勒克特拉的鼓励下,为父报仇,杀死了母亲和她的情人。这场弑母行为触怒复仇女神(Eumenides),使俄瑞斯忒斯精神崩溃、四处逃亡。为赎罪、洗清血债,神谕命他前往陶里斯取回阿耳忒弥斯的神像。他与挚友皮拉得斯(Pylades)一同前往,却在偷取神像时被俘。得知其中一人必须牺牲时,两位男子在祭坛前争论起来,各自坚持为了对方甘愿赴死,表现出忠诚、牺牲与兄弟情义(画中描绘的场面)。女祭司伊菲革涅亚询问他们的出身和来历,俄瑞斯忒斯透露来自希腊阿耳戈斯,并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还有一位姐姐曾在陶里斯祭坛前被“献祭”(即伊菲革涅亚)。伊菲革涅亚意识到眼前这个人极可能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弟弟。两人最终通过童年记忆和家族信物相互确认了身份。</font><div><font color="#b06fbb">认亲之后,三人(俄瑞斯忒斯、皮拉得斯和伊菲革涅亚)秘密策划逃离。伊菲革涅亚利用自己作为祭司的身份,谎称必须将神像和祭品(即俄瑞斯忒斯)带到海边进行净化仪式。他们在海边夺船逃离陶里斯,成功将神像带回希腊。传说他们最终将神像安置在阿提卡的布拉乌龙(Brauron)神庙,伊菲革涅亚成为阿耳忒弥斯神的终身祭司。</font><br></div> 《黄色骑兵》(The Yellow Riders)。创作时间:1885–1886年,作者:荷兰画家乔治·亨德里克·布赖特纳(George Hendrik Breitner)。这幅画描绘了荷兰陆军骑兵部队的操演场面。 《运送殖民地士兵》(Transport of Colonial Soldiers)。创作时间:1900年,作者:荷兰画家伊萨克·伊色列斯(Isaac Israels)。本画描绘了一批从荷兰殖民地征召的原住民士兵正在港口被集体运送的场面。 、《迪尔克·雅各布斯·罗斯克兰斯上尉与保上尉的连队》(The Company of Captain Dirck Jacobsz Rosecrans and Lieutenant Pauw)。创作时间:1588年,作者:荷兰画家科内利斯·凯特尔(Cornelis Ketel)。<br><font color="#b06fbb">** 16世纪末的荷兰,尤其是阿姆斯特丹,市民民团卫队(Schutterij)是一种城市防卫与荣誉象征。画作描绘了当时的弓箭手连队(Kloveniersdoelen)成员,是现存最早的此类荷兰团体肖像之一,具有重要历史与艺术价值。此类作品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是军事组织的纪念图像,也是一种政治地位与市民荣誉的象征。</font><br> 阿姆斯特丹第八区民兵连队,由罗洛夫·比克上尉指挥》(Militia Company of District VIII in Amsterdam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Roelof Bicker)。创作时间:1640-1643年,作者:荷兰画家巴托洛缪斯·范·德尔·赫尔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作品是荷兰“民兵团体肖像画”(schuttersstuk)传统中的经典之作,描绘的是阿姆斯特丹第八区民兵队伍,在上尉罗洛夫·比克(Roelof Bicker)带领下的一次正式聚会。比克家族是17世纪阿姆斯特丹最显赫的贵族商人家族之一,与共和国政治和商业网络关系密切。</font><br> 局部。 《弩手公会庆祝明斯特和约的宴会》(Banquet at the Crossbowmen’s Guild in Celebration of the Treaty of Münster)。创作时间:1648年,作者:荷兰画家巴托洛缪斯·范·德尔·赫尔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br><font color="#b06fbb">** 1648年,西班牙与荷兰签署《明斯特和约(Treaty of Münster)》,标志着荷兰共和国正式从西班牙独立,也结束了长达80年的荷兰独立战争。这一重大政治胜利在荷兰全国范围内引发庆典活动。此画记录了阿姆斯特丹弩手公会(schutterij)成员为此举行的庆功宴会。</font><br> 《园林中的风雅聚会》(Fête galante in a Landscape)。创作时间:1730–1735年,法国画家让-巴蒂斯特·弗朗索瓦·帕特尔(Jean-Baptiste François Pater)。<br><font color="#b06fbb">** 这是一幅典型的洛可可时期“风雅聚会”题材作品,描绘法国上流社会青年男女在乡间花园享受轻松、浪漫、闲逸的聚会时光。画面充满诗意,展现田园之美,富有感性幻想气氛。</font><br> 油画《费利克斯·梅里提斯协会的素描画室》(The Drawing Gallery of the Felix Meritis Society)。创作时间:1801年,作者:荷兰画家阿德里安·德·莱利(Adriaan de Lelie)。<br><font color="#b06fbb">** 这幅画描绘的是阿姆斯特丹费利克斯·梅里提斯协会(Felix Meritis)艺术部的素描课堂场景。艺术家与学生们聚集一堂,用模特进行素描练习。这幅画见证了启蒙时代荷兰艺术社团的文化使命。该画是由协会委托创作的。</font><br> 油画《扬·希尔德梅斯特的画廊》(The Art Gallery of Jan Gildemeester Jansz)。创作时间:1794–1795年,作者:阿德里安·德·莱利(Adriaan de Lelie)。<br><font color="#b06fbb">** 1792年,阿姆斯特丹著名收藏家和商人扬·希尔德梅斯特·扬斯(Jan Gildemeester Jansz)将其位于阿姆斯特丹赫伦运河的住宅中两间大型房间改建为画廊,展示其艺术收藏品。</font><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以下是博物馆底层展出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font></h3> 《身着盔甲的贵族肖像》(Portrait of a Nobleman in Armor)。创作时间:约1540–1560年,匿名。 左:《基督辞别圣母》(Christ Taking Leave of His Mother)。右:《基督第二次拜访马大与马利亚的家》(Christ’s Second Visit to the House of Mary and Martha)。创作时间:约1515–1520年,作者:荷兰画家科内利斯·恩赫布雷赫茨(Cornelis Engebrechtsz)。 《一对夫妇肖像,可能为彼得·赫里特兹·比克与安娜·科德》(Portraits of a Couple, possibly Pieter Gerritsz Bicker and Anna Codde)。创作时间:1529年,作者:荷兰画家马尔滕·范·海姆斯克尔克(Maarten van Heemskerck)。 油画《朱利亚诺与弗朗切斯科·贾姆贝尔蒂·达·桑加洛的肖像》(Portraits of Giuliano and Francesco Giamberti da Sangallo)。创作时间:1482–1485年,作者:意大利画家皮耶罗·迪·科西莫(Piero di Cosimo)。<div>** 这组双联肖像画描绘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建筑师与艺术家兄弟:朱利亚诺·达·桑加洛(Giuliano da Sangallo,c. 1445–1516)和弗朗切斯科·达·桑加洛(Francesco da Sangallo,c. 1450–1516)。</div> 《一组卫兵像》(A Group of Guardsmen)。创作时间:1529年,作者:荷兰画家迪尔克·雅各布斯(Dirck Jacobsz)。<div><font color="#b06fbb">** 此画是荷兰艺术史上现存最早的市民卫队集体肖像画(schuttersstuk)之一,标志着后来荷兰“民兵宴会画”传统的开端,为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群像绘画奠定了重要基础。</font></div> <div><br></div><div>2025.06.9-12. SPT6.</div> <div><br></div><div><font color="#39b54a">作者简介<br>旅行家,作家,兼摄影师,现为美国医学院教授。出版有长篇小说《海鸥教授》,《杜鹃花开》,《玫瑰血》,《生命是用来虚度的》,中篇小说《留学生》,《寒星》,短篇小说《悔恋》,《小倩绝恋》,《年夜》,《真实的谎言》等,英文哲学著作《A Brief History of European Philosophy: Key Thinkers and Ideas through the Ages》,并著有大量散文,游记,摄影专集。</font><br></div><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