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生于三年困难时期末,长于十年文革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1959年至1961年,因连年天灾,加上征购制度扭曲、连年政治运动折腾,粮食严重短缺,普遍吃不饱饭甚至没饭吃。所以发育时为弥补儿时营养不良,妈老让我吃些乡下俗称“包”的难咽之物,也即胎盘。</p> <p class="ql-block">三面红旗</p> <p class="ql-block">啃树皮</p> <p class="ql-block">虚岁7岁上小学,那时校名东方红,后改庆同小学,1973年起先后就读初、高中,时间线与十年浩劫基本重合。</p> <p class="ql-block">少不更事。小时候既非学霸,亦非学渣,中等偏上,时梦时醒,有点小调皮,也不失小聪明。后进入体制,故乡故土于我的许多传说未免失真。</p> <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因知青政策调整,长子不用下乡。但招工要等指标,游荡社会怕学坏,地方政府便组织应届生统一学工,没编制没工资,每天30个铅角子。</p> <p class="ql-block">我被分到双林丝厂机修车间做木工。因丝厂青年女工多,尤其是城里姑娘多,国营厂待遇又好,是小镇让人羡慕、向往之地。</p><p class="ql-block">木工班有5个正式工,班长金伯林,是我后来拜蹄髈的恩师。还有两对师徒,会开模具的莫蓉人盛阿宝、颀长寡言的菱湖人沈守衡及各自的徒弟章清祥、张海林。</p><p class="ql-block">木工班主要是维修,缫丝的茧桶、扬翻的箧子等等,偶尔也开个模子,打些新家什。因材料设备齐全,机械化程度高,工作不忙也不闲。</p> <p class="ql-block">小镇安宁安逸,波澜不惊,好日子自在又短暂。</p><p class="ql-block">1979年初,招工指标下来,没国企,只有二轻集体。就这样,我成了双林针织厂的正式工。那时编制最是硬通货,没编制就是黑户口,一个额子足以让你扁扁伏伏。</p><p class="ql-block">针织厂证件照</p> <p class="ql-block">我是1月15日上班的。当时厂长莫加英,一个矮小却慈眉善目,坚强又笑容可掬的女强人。因与妈交好,私下我管她叫莫阿姨。书记程阿惠,黑黑瘦瘦,烟瘾大,人不坏,只是不太管事。</p><p class="ql-block">陪莫加英厂长出差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3日陪父亲专程到双林看望莫加英厂长</p> <p class="ql-block">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改革的震波尚未传导下来,书记一言九鼎。报到时,书记斜叼着烟,就哼了一句:“工作商量过了,具体找老莫。” </p><p class="ql-block">小地方,熟人好办事。莫阿姨热心的把我领到针织车间,不厌其烦向主任章昆山介绍。清癯、犀利的主任后来成了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师傅。</p> <p class="ql-block">此后6年,我摇过横机、做过合缝、干过机修,后来想是莫阿姨关照,做了设计打样的工艺员,最后调人事科,给好好先生张永根打下手。</p><p class="ql-block">那时,大锅饭已然被砸,企业自产自销,自行对接市场。原料从尼龙、腈纶到羊毛,密度从7针、9针到11针,织法从四平、鱼鳞到罗纹等,不一而足。为了解市场动态,借鉴市场新品,我有机会走南闯北,参加各种订货会、展销会等,东拼西抄,拿来主义。</p><p class="ql-block">师傅因技术过硬,尤擅钻研,不久便提了副厂长,也成了全省针织行业的专家。当时全省尼龙衫质量标准就是由我厂代拟,师傅携我起草的。痛惜的是师傅英年早逝,没有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工厂生活繁复而单纯,忙碌又简单。进了体制方领悟,那是我一生最充实、最自由、最纯粹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合缝机</p> <p class="ql-block">职工文化考试合格证书</p> <p class="ql-block">1984年,是共和国改革极其重要的年份,也是我个人命运跌宕起伏、重大转折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城市成为改革重点,沿海城市加大开放,乡镇企业风起云涌,环境保护纳入国策,国企自主权扩大,海南行政区筹建,农民落户政策放宽。中英签署香港问题联合声明,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如此等等,环环相扣,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撒切尔与赵紫阳签署中英联合声明</p> <p class="ql-block">改革促进了繁荣,也凝聚了人心。1984年,全国GDP增长15.2%,财政收入增20.2%。许海峰在洛杉矶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国庆阅兵游行中北大学生自发举起“小平您好!”,这是对小平的礼赞,更是力挺改革的世道人心。</p> <p class="ql-block">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洛杉矶奥运会金牌</p> <p class="ql-block">我的转折,源于以撤地建市为特征的机构改革。</p><p class="ql-block">1983年以前,地区是我国地级行政区的主要形式。作为省级政府派出机构,地区行署行政职能有限。为强化地方治理,激发地方活力,1983年2月,中央发文要求各地大胆试行撤地建市、地市合并。即撤销原地区及其管理机构,设立层级相同的地级市及其政府。</p><p class="ql-block">撤地建市不仅是机构的改革,更是自主权的革命。作为正式一级行政区,地级市立法、财政和行政权相对完整,税收空间更大,有利于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p> <p class="ql-block">地委、市委所在地西大院</p> <p class="ql-block">1983年初,省委确定嘉兴地区一分为二。地委1月底开始吹风。2月底,省委派工作组来湖考察选拔干部。3月7日,地委正式部署。7月27日,国务院行文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和湖州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省委书记王芳于8月12日亲临湖州,宣布决定。</p> <p class="ql-block">地区撤地建市动员部署大会</p> <p class="ql-block">同年12月,湖州市举行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次年5月,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市委、市政府班子悉数就位,撤地建市至此告一段落。</p> <p class="ql-block">湖州市党代会</p> <p class="ql-block">湖州市第一次党代会开幕</p> <p class="ql-block">湖州市第一次党代会闭幕</p> <p class="ql-block">市委一届一次全会</p> <p class="ql-block">由于干部大量分流,机关出现真空。为顺应干部制度改革,补充有生力量,1984年起,市级机关连续数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因那年代科班大学生稀缺,“五大生”由此应时而转,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1984年3月21日,市委批复湖州报社、市广电局,同意在市区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中招聘新闻工作者35名,其中报社15名,广电5名,其余15名统一分配(实际都去了市级机关)。</p> <p class="ql-block">3月24日,《湖州报》发布启事,明确招聘条件。除常规要求,须大专毕业或具有大专文化水平,包括电大、业大、函大学习期满一年以上,自学成才实际文化水平达到大专程度,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全民编制职工。</p><p class="ql-block">因我是集体编制,所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p> <p class="ql-block">20天后,《湖州报》头版再发《重要启事》,修订重发了招聘简章。范围从市区扩大到全市,条件从全民放宽到集体,报名延至21日到23日。后来得知但未经证实,原先的报考条件导致报名数量不足。</p><p class="ql-block">在几个赤膊兄弟的捣鼓簇拥下,我骑着借来的飞鸽新二八大杠,经旧馆到湖州东街郊区招待所报名。</p> <p class="ql-block">初试在湖州四中进行。5月5日下午是政治(含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时事政策),6日上午考语文(含现代、古代汉语,语法修辞、写作知识、作文),下午是中外文学史和史地。风闻试卷源自上海《解放日报》,出题思路新颖独特,极具开放度。每门发一张16开试题纸和三张8开答题纸,各有12道题,任选10题。</p><p class="ql-block">我在5考场114号位。记得有场考试结束,正独倚栏杆舒压喘气,有仁兄仰天长叹,主旨是试题于他偏简单。</p> <p class="ql-block">6月7日发榜,我意外得了451分,高出复试线89分,其中政治82、语文80、中外文学史90、历史99、地理100,平均每门90分。当时复试要求除总分外,语文、政治平均得70分以上,其中1门低于63分者淘汰。</p><p class="ql-block">复试6月10日在新风小学进行。上午现场采访湖州印刷厂厂长严旭初,并写出500字以内的新闻稿;下午是改写一则关于含山砖瓦厂节能增效的信息,实操性都很强。</p> <p class="ql-block">按照规则,初试合格参加复试,再根据复试成绩确定口试,最后经体检、政审,择优录取。复试前,报社副总编张世英言辞恳切,殷殷希望我选择去报社。</p><p class="ql-block">8月8日上午6点,我们按要求在报社集中,排队到九八医院体检。此前,招聘办已悄然展开了政审。</p> <p class="ql-block">同道学长庄小平保存的当年笔记</p> <p class="ql-block">9月初,入围的乡党夏晓星、茅晋进先后接到录取通知,晓星星星点灯,被报社录取,晋进则晋升进军市委宣传部。</p><p class="ql-block">因惺惺相惜,所以这段时间我们天天聚首。当他们赶到我厂,方知成绩靠前的我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p><p class="ql-block">惴惴数日,终于盼到招聘办来书。拆读完毕,无语凝噎。函告如下:这次招聘是经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用的,你由于某方面原因未予录取,希望你正确对待,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继续在现有岗位上为“四化”多作贡献。</p><p class="ql-block">多少年后,我仍对这段冰冷、客套、玄幻的伪君子文刻骨铭心,耿耿于怀。心想册那!换你试试,能正确对待?</p> <p class="ql-block">小镇嘴碎,众口铄金。我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度日如年,浑身乌头烟。此前邻里闻我考得不错,政审更无大碍,脚碰脚的都了解。不想竟无端授人以口舌,更苦恼的是无从解释,自己都不知个中原由。联想到那天赴湖报名,返程竟连人带车掉下沟渠,不仅擦伤数处,更心疼的是赔了50块现大洋。不由揣摩这跤是否摔的就是宿命。</p> <p class="ql-block">就在无绪无边追根溯源时,报社要闻部主任陈渭因与爸同事过,悄然致函,除客套我的成绩,主要透露了我体检未过,希望家长重视并及时诊疗。估摸父母当时也懵圈,好端端的,突然能得啥大病?</p><p class="ql-block">生活有时就这样悲喜交欣。</p><p class="ql-block">我爸将来函收进他那谁都不敢动的记事本里,恰巧我去父母房间,见抽屉没关紧,便上前推了一把,因柜子年迈,不仅没推进去,反而卡住了。无奈用力一拉,抽屉出来了,东西也翻了。由此,惊天秘密随之昭然。</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明白,父亲是怕我不能承受。所以决定独自行动,下午四点,我赶到双林医院,要求按九八医院检查检验项目复查一遍,接诊大夫似乎不太乐意,一会说不是空腹不能做,一会说一瓶试剂要做几个人,给我一个人做浪费。我据理力争,并足额支付了费用,总算如期拿到了报告。</p><p class="ql-block">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复查居然没任何问题。一向果敢的妈当即拍板,明天就进城再查,如确有差错,必须讨个说法。妈说,去不去是小事,错不错是大事。</p><p class="ql-block">从9月4日首次复查,到9月24日,我先后在湖州一院、二院、九八医院数度检查。此时,录取工作已然结束,招聘名额悉数用完,招聘办也不知去向。</p> <p class="ql-block">人在走投无路时,唯有父母,才是最坚实的支撑。</p><p class="ql-block">尽管湖城举目无亲,爸妈还是穷尽各种可资反映的渠道。一方面翻报纸,摘录有关领导和部门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反映;一方面千方百计联系熟人故交,打探信息。后来我明白,这,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上访。</p><p class="ql-block">长达三个月的穿梭,我们逐步掌握了两条重要信息:一是造成我体检没过的原因是乙肝表抗呈阳性,其实无非是健康带菌者,而我数度复查均无此问题;二是这次招聘牵头人是沈荣林、凌普灿、葛圣平三常委,具体由宣传部实施。</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们先后找相关领导和部门反映情况,表达诉求。那时,机关风气尚好,门难进、脸难看不多见,大多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唯独事也难办。一切入正题,便立马讲原则、讲大局,语重心长劝导教育一番。</p><p class="ql-block">市委宣传部干部科长俞逞祥是位老同志,个头不高,镜片厚厚,一腔正气。当听到我要讨个说法时,老俞一顿正能量输出。我脱口怼道,都说共产党实事求是,现在你们自己错了,难道就不该实事求是吗?呛得他一时语塞。</p><p class="ql-block">我们也遇到不少古道热肠的仁义之士。如组织部干审科的王志宝、青干科张健,市委办徐泽政等等。最难忘的,一是浙报记者站长胡炳忠,看罢我的材料,立马表示将写内参向领导反映;二是刚从粮食局借调到宣传部干部科的侯水建,是他指点我们找到了最终解决问题的贵人。他同情道,招聘工作已结束,到处反映无济于事,要找就找能主事的。并指指楼上,去那找门上没牌的。一语点醒乡下人。</p><p class="ql-block">湖州市委第一任书记吴文谦</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在三楼邂逅了外出归来正开门进屋的市委常委、秘书长葛圣平。</p><p class="ql-block">当我像拉救命稻草一样拽着他胳膊时,不苟言笑的秘书长居然笑了笑,“我又不会跑,有事进来说。”平复了下心情,我们坐在窗前米色卡其布沙发上,简要叙述了来龙去脉,屋内一片寂静。几分钟后,葛圣平从沉思中捏着那摞成绩单、体检单缓缓道,“这些留下。”又指了指我妈放在桌上那捆十几厘米厚双林湖州来来回回的车船票,“这个拿回去。”行将出门,我听到了足以温暖我一辈子的话,“不要急,一个礼拜听回音”。</p><p class="ql-block">12月初的湖州,暖阳拂照,空气清冽。</p><p class="ql-block">正在上班的我接到了市委办机要秘书包大姐的电话,通知我明天上午到西大院,有人送我去复查。次日,由老杨、老俞陪我到九八医院,检查完毕,我坚持在医院等结果,确认没问题才离开。</p><p class="ql-block">湖州市委第三任书记葛圣平</p> <p class="ql-block">数日后,包大姐再度致电通知我报到。自此,我挥别故乡,只身踏进湖城,开始了37年的机关浮沉。从市委到区委,从浙江到新疆,从党委到法院,从司法到民政,从政府到政协,一路跋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后来慢慢得知,葛圣平为我的录取,曾在市委常委会上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表决时,书记一锤定音。常委会次日,葛圣平便奉调德清县委书记。又悉,葛圣平离开秘书长岗位后,有关部门以种种借口推脱办理特招手续。葛圣平责成市委办副主任王克文直接督办,并每次回来参加常委会,都要垂问市委办领导我的近况。</p><p class="ql-block">士为知己者死。有如此关怀备至、体察入微的领导,夫复何求?</p>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机遇机缘很重要,时势大势更关键。</p><p class="ql-block">我常寻思,没有改革开放,哪来机构改革?没有干部制度改革,哪来机关公开招聘?没有电大这平台,哪来我的舞台?最根本的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诞生葛圣平们那些胸怀坦荡、秉公任直、磊落光明的领导干部。</p><p class="ql-block">我要感恩的,不仅仅是葛圣平们,更要感恩的,是那个令人激荡、催人奋进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这四十年,揭示的是一串记忆。家国春秋,世事沧桑,三年天灾,十载人祸,改弦更张,改革筑梦。</p><p class="ql-block">这四十年,展示的是一段累积。光阴续接,人事更迭,历经青涩,认知担当,领略道义,感悟责任。</p><p class="ql-block">这四十年,预示的是一个轮回。岁月不居,改革不死,褪去浮华,革除沉疴,重拾初心,无惧毁誉。</p><p class="ql-block">这四十年,开示的是一份礼赞。生命可贵,生活不易,小平伟大,改革万岁,有幸见证,不负往生。</p><p class="ql-block">——记于2025年6月13日夜</p><p class="ql-block">2024年撤地建市40周年座谈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