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小说连载第二十三章)

挥别天涯

<p class="ql-block">(故事系虚构,若有雷同,纯属巧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十三章:云牧场的呼伦贝尔订单 (2022 夏)</b></p><p class="ql-block">盛夏的尕那高原,格桑花开得如火如荼,阿爸泉度假区和生态印染坊的喧嚣如同热浪般翻滚。然而,合作社指挥部里,气氛却与这盛夏的繁盛交织着一丝不同寻常的亢奋和紧张。一封措辞诚恳、背景显赫的求援函,让卓玛和扎西兴奋得彻夜未眠——它来自遥远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家声名远播的大型生态牧场集团,“草原之肺”公司。</p><p class="ql-block">函件并非慕名温泉而来,而是被一部名为《格桑花的逆袭》的纪录片深深打动。这部央视拍摄、聚焦尕那冰湖爆破、菌印染坊和应对“逆生”危机的片子,让“草原之肺”的总工程师巴图深受触动。他们面临着一场无声的灾难:草场沙化加速扩张的魔爪,和缠绕在牧场边缘、随风飘散如幽灵、污染环境、毒害牛羊,却束手无策的 废弃塑料围栏网! 传统的焚烧污染空气,填埋占用宝贵土地且后患无穷。巴图在视频会议中,脸上带着草原汉子特有的坚毅与焦虑:“卓玛主任,扎西主任,我们呼伦贝尔的草场在哭泣!我看到你们的‘菌印’,那能把塑料‘变没’又变成画儿的本事……你们能救救我们的草场吗?只要能把那些该死的围栏网子处理掉,条件你们开!”</p><p class="ql-block">画面切换到尕那这边。屏幕上巴图的恳切,背景画面里辽阔草原上触目惊心的黄色沙斑和堆积如山的废弃塑料围栏,深深地刺痛了扎西和卓玛的心。那塑料围栏的质地,和他们菌印坊里对付的矿泉水瓶碎片、包装袋一样,正是他们“吃货菌”最爱的“硬菜”!</p><p class="ql-block">卓玛仔细询问了塑料围栏的具体成分(主要是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现存数量(达数百吨)、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废弃牧场边缘和退化严重区域)。技术细节在她的脑海中飞快运转。</p><p class="ql-block">扎西的目光却投向了窗外更远处——那片让措姆忧心忡忡、正在遭受“逆生”之苦的北坡高地。一个大胆的构想,如同高原晴空中的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思路。他突然挺直脊背,眼中闪烁着牧人开拓新草场时才有的光芒:</p><p class="ql-block">“巴图大哥!你们的麻烦就是我们的责任!但我们尕那牧场自己的‘根’也有麻烦,那温泉边的格桑花开得再好,也盖不住后山草场病弱的底子!” 他顿了顿,声音洪亮而充满魄力,“我们不需要你们把几百吨塑料围栏千里迢迢运上高原!太折腾,路上也难保不出问题。我们带着‘工厂’上门!去你们草原,吃你们的‘垃圾’!”</p><p class="ql-block">“带着工厂上门?” 视频那头的巴图和助手们愣住了。</p><p class="ql-block">“对!云牧场!” 扎西掷地有声地吐出这个刚刚在脑中成型的概念。他快步走到白板前,抓起马克笔,一边画一边激情解说:“我们合作社技术团队,这几个月一直在琢磨怎么让咱们的‘本事’走的更远!搞出了一辆‘云牧场号’房车,不是普通的房车!”</p><p class="ql-block"><b>“云牧场号”:一座移动的生态堡垒</b></p><p class="ql-block">几天后,当这辆经过特殊改装的“云牧场号”驶出合作社大院,停靠在阿爸泉广场上供全体社员“壮行围观”时,它的真容才震撼地展现出来。这绝不是一辆享受型房车,更像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钢铁甲虫”:</p><p class="ql-block">• 坚实底盘与动力: 基于一辆重型四驱越野卡车底盘改造,加装了超大油箱和加固越野悬挂,确保能扛住复杂路况。车顶覆盖着整齐的光伏发电板(用于长途行驶中为设备补充电力)。</p><p class="ql-block">• “移动菌厂”核心: 车厢中部占据了最大空间。两个经过特殊加固和温控设计的不锈钢大型生物反应罐赫然在目——这是“吃货菌”的移动军营!旁边是精密的温控系统、营养液(配方保密)储存箱、小型发电机(备用)以及最关键的 小型微生物扩繁设备。洛桑拍着罐体说:“就像咱们印染坊的缩小版,开到哪儿,菌就能在哪儿吃香喝辣、开疆拓土!只要接入电源和水源,半天就能启动规模繁殖!”</p><p class="ql-block">• 微型破碎单元: 车厢尾部配备了一套强力的、专为塑料围栏网等大件硬质塑料设计的小型粉碎系统(带强力剪切齿轮),能将塑料网迅速切割碾碎成米粒大小的碎片,并配有简易的清洗和烘干模块。</p><p class="ql-block">• 生物印染工作台: 靠近侧门(方便在客户现场操作)位置是可开合的防雨篷,下方固定了一张不锈钢操作台和一个可灵活调整角度的 移动式喷染臂 ——正是洛桑那套基于乌朵原理改造的“洒菌臂”的升级便携版!旁边还配备了几卷高品质的生物画布(棉麻/牦牛绒混纺基材,便于折叠运输)。</p><p class="ql-block">• 智能控制中枢: 驾驶室顶部加装了卫星通信天线,确保在无信号区也能传回数据和位置信息。驾驶舱旁安装了一块集成大屏幕,显示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罐内温度、菌群密度、破碎效率、发电机状态)。</p><p class="ql-block">• 生活区与仓储: 车厢前部保留了一个极其紧凑的休息区域(两张折叠床铺,小桌子),以及一个存放食物、饮用水、应急装备和 “秘密武器” 的储物舱。</p><p class="ql-block"><b>跨越山河的“生态互助契约”</b></p><p class="ql-block">合作意向迅速敲定,一份名为 “绿色江河互助牧场协议” 的文本在双方律师和生态专家的见证下诞生了。这份契约的核心,不是单纯的买卖,而是一场基于信任和生态共治的深度绑定:</p><p class="ql-block">1. 尕那的任务(输出技术与行动):</p><p class="ql-block"> ◦ “消化垃圾”: 派出“云牧场号”和技术团队(由洛桑带队),常驻呼伦贝尔 至少三个月,利用移动设备,现场“吃掉”“草原之肺”指定的废弃塑料围栏(首批处理量不低于150吨)。</p><p class="ql-block"> ◦ “制造艺术”: 利用处理塑料围栏产生的“艺术垃圾”,结合“草原之肺”的企业文化和当地草原元素(如马匹、驯鹿、蒙古包、萨日朗花),在移动工作台上制作具有草原特色的限量版“菌印纪念品”(如公司员工徽章、VIP客户伴手礼、草原风情小挂毯等),提升品牌环保形象。</p><p class="ql-block"> ◦ “播种希望”: 除了“吃”,更关键的任务是 “种”!尕那将提供其最新培育(还在试验阶段)的数公斤新型 抗旱抗寒牧草草籽(代号“格桑岩韧1号”) ,以及首批次用于沙化土地初步修复的 固沙型生态菌剂。</p><p class="ql-block">2. 呼伦贝尔的任务(提供场地与守护):</p><p class="ql-block"> ◦ “提供战场”: 划出两块不同退化程度的沙化/半沙化草场作为 “互助科研试验区” (总面积约10公顷)。</p><p class="ql-block"> ◦ “种苗保育员”: 专人专项负责,严格按照尕那提供的精细化种植管理方案(包括最佳播种密度、土壤预处理、接种特定菌剂、覆盖保墒、病虫害监测、极端天气预案等),进行“格桑岩韧1号”的实验性播种、管理和数据记录(如出苗率、越冬率、抗旱表现、根系生长深度扫描、土壤成分变化)。这个过程 至关重要,尕那的高原试验场无法提供呼伦贝尔这样低温、风大、干燥的极端环境来测试这种抗性草种。</p><p class="ql-block"> ◦ “观察哨所”: 建立小型自动气象站和土壤传感器网络,持续收集试验区的关键环境数据(温度、降水、风速、土壤湿度、养分),并定期传输回尕那数据中心。</p><p class="ql-block">3. 回报机制(“种苗租借”):</p><p class="ql-block"> ◦ 技术输出报酬: “草原之肺”支付“云牧场号”团队的服务费、设备租借费及菌剂成本费,总额接近一笔可观的中期订单收入。</p><p class="ql-block"> ◦ 核心回报——种苗: 一旦“格桑岩韧1号”在呼伦贝尔试验区试种成功、稳定繁衍后,“草原之肺”需按约定比例,每年采集成熟的优质种子进行提纯复壮,并将其中不少于当年收成50%的良种,无偿赠送给尕那牧场,用于其本土的高海拔退化草场(如北坡高地)修复! 这就是扎西所说的 “种苗租借” ——利用呼伦贝尔独特的环境压力和广袤空间,替尕那繁育“超级种子战士”。</p><p class="ql-block"><b>出发!挂着乌朵的“云牧场号”</b></p><p class="ql-block">出发的日子定在夏末一个清晨。露珠在草尖闪耀,阿爸泉的方向飘来淡淡的硫磺味和温泉水汽。合作社全体成员几乎都聚在了广场上。</p><p class="ql-block">“云牧场号”已经整装待发。油箱满格,水箱灌满,两个巨大的菌种罐里装满了处于“沉睡状态”的高活性菌液,粉碎仓清理得干干净净。储物舱里,封装严密的袋子装着两种特殊“行李”:一包是数公斤饱满珍贵的 “格桑岩韧1号” 草籽(来自措姆在“末日种子银行”外培育的一小块温室试验田),另一小桶是卓玛团队精心制备的第一批 固沙生态菌剂。</p><p class="ql-block">洛桑作为本次远征军的“车长”,穿上了一套干练的深蓝色工作服,检查着最后的仪器参数。他脸上带着年轻人出征的兴奋和郑重。</p><p class="ql-block">就在这时,桑吉老支书的遗孀——头发花白的尼玛阿妈,拄着拐杖,在扎西的搀扶下,慢慢走到房车驾驶室旁。人群安静下来。尼玛阿妈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红绸布包裹着的东西,小心翼翼地解开——是那根油光发亮、寄托着爷爷桑吉一生牧区智慧和勇气的 乌朵投石绳!</p><p class="ql-block">尼玛阿妈颤巍巍地伸出手,将坚韧的牛筋绳结,郑重地系在驾驶室外后视镜的支架上。绳头上的羊毛流苏随着微风轻轻摆动。</p><p class="ql-block">“孩子,”尼玛阿妈浑浊的眼睛看着意气风发的洛桑,也望向那辆承载着未来的钢铁巨兽,声音苍老却充满力量,“你爷爷当年用这乌朵,赶过狼,围过牛,也测过冰湖……它认路,认草,更认咱牧人的心!带着它去!用它‘投石问路’,看准了好草场再落脚,也要用它‘敲响警钟’,碰到难啃的硬骨头,别灰心!记住,草在哪,根在哪,牧人的路就在哪!”</p><p class="ql-block">洛桑鼻子一酸,用力点头,双手轻轻抚过那根意义非凡的乌朵绳,对着阿妈和全体乡亲,也用藏语大声回应:“阿妈,乡亲们,放心!咱们的‘吃货菌’去哪,‘格桑岩韧’去哪,这根乌朵就指到哪!扎西德勒!” 声音在清晨的高原上传出去很远。</p><p class="ql-block">发动机轰鸣起来,盖过了人群的祝福声。“云牧场号”缓缓启动,轮胎卷起细碎的沙土,沿着蜿蜒的山路,向着东方,朝着那片辽阔又急需帮助的呼伦贝尔草原驶去。挂在后视镜上的乌朵绳,在车身的颠簸下轻轻摇曳,阳光在油亮的牛筋绳和羊毛流苏上跳跃,像一道移动的微光护符。</p><p class="ql-block">卓玛搂着措姆的肩膀,目送车队消失在公路的尽头,轻声道:“这趟出去,不光是做买卖。是让高原的菌子,去啃平原的塑料;让平原的太阳风沙,去磨砺咱们格桑草籽的骨头……看谁帮谁更多呢?”</p><p class="ql-block">扎西双手叉腰,迎着初升的朝阳,脸上是高原牧人面对未知挑战时惯有的那种混杂着忧虑与豪迈的神情:“管它谁帮谁,这路是通的就好!草知道根在哪,风会把好消息吹回来的。咱们这儿,”他回身指向北坡方向,“‘云牧场’的根苗还得靠我们自己赶紧育肥了接着!”</p><p class="ql-block">“云牧场号”带着高原的祈愿、科技的锋芒和祖辈的祝福,驶向了千里之外的呼伦贝尔。这不仅是一场订单的执行,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生态合作实验——高原与低地在相互的困境中寻找彼此的解决之道,让绿色的希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破土、交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