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艾斯卡尔.阿吉坎儿井,是维吾尔人艾斯卡尔.阿吉开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它位于吐鲁番市新城西门,始挖于清朝年间,长达10公里,沿途浇灌七个村庄,日水量可浇20亩地,哺育了一方人民,至今已使用了480多年了,她是绿洲的生命之泉。艾斯卡尔·阿吉坎儿井的水主要来自天山山脉(如博格达山、喀拉乌成山)的冰雪融水,这些融水渗入地下形成潜流,坎儿井通过地下暗渠系统将其输送到干旱地区用于灌溉和居民用水。</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 的构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供人畜饮用。</p><p class="ql-block">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仅16mm 而蒸发量可达3000mm。如何引来水、留住水,对古代先民的智慧是极大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是中国的干极,夏天温度最高可达47℃,如果引明渠的话,雪水还没有到吐鲁番恐怕基本就蒸发完了,所以走暗渠是必然地选择。目前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依然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被称为中国“地下运河”。</p><p class="ql-block">坎儿井<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竖井</p><p class="ql-block">竖井是供定位、进入、通风之用,也是开挖或清理暗渠时运送地下泥沙的通道。在吐鲁番盆地,可见顺着高坡而下的一堆一堆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这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p> <p class="ql-block">在开挖暗渠时,为确定方向,减少弯曲,先民们先后创造了木棍定向法。即在相邻两个竖井的正中间的井口之上各悬挂一条井绳,井绳上绑上一头削尖的横木棍,两个棍尖相向而指的方向,就是两个竖井之间最短的直线。然后再按相同方法在竖井下以木棍定向,地下的人按木棍所指方向挖掘。</p> <p class="ql-block">暗渠又称“输水廊道”,分为积水段和输水段组成。其宽度、高度等一般只能允许一人侧身进入,长度则根据水位深度、土质等因素不同而变化,一般3km到5km,最长可能超过10km。</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挖掘做法:先找水源打竖井定位,从下游开明渠首段与龙口。再向上游逐段挖竖井,从井底单向或双向挖暗渠,用木棍、油灯定向防偏。挖掘中靠辘轳起吊排土,做好竖井口防护,过程艰辛又考验技术。</p> <p class="ql-block">开挖工具主要使用镢头和刨锤等工具。</p> <p class="ql-block">暗渠与明渠相接处称龙口</p> <p class="ql-block">明渠</p><p class="ql-block">将从暗渠出水口流出的水输送到涝坝或农田,实现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