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写书称赞李嘉诚先生的教育理念与情怀

墨池浅浅

《亲历而感——李嘉诚先生的教育理念与情怀》韦钰著,2025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h5>韦钰院士赠书给曾建平的签名</h5> <h5>韦钰院士在《后记》致谢帮助提供资料和图片的机构和个人</h5> <h5>韦钰院士1993-2002年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推动远程教育发展。</h5> 目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巴德年为该书写序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巴德年的序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韦钰院士乐意让我为她的书写序,这令我欣然接受,而且唤起我的积极主动和尽心尽力,甚至为一篇参考资料,特意跑了一趟杭州。</p><p class="ql-block"> 我担任汕头大学校董会特别顾问20年,到过汕头大学及其医学院不止50次,再看韦钰院士的这本书,不仅感到亲切、感到喜悦,简直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和一次有收获的重新学习。作为有60多年教龄、30多年院校长经历的我,真正感悟了李 嘉诚先生的“教育承诺”,体会到了 李先生办教育的理念、思想、实践和作为。</p><p class="ql-block"> 1997年的冬天,我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派遣,带领专家组到汕头大学考察其能不能作为博士培养单位、设立博士点。我们本着科学、民主的原则,认真考察。最后,专家投票结果,有4个学科全票通过,同意上报。它们是理学院的数学学科、医学院的病理学科、工学院的电子学科和建筑学科。1998年春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只通过了其中的病理学科,汕头大学成为博士培养单位。</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缘分,还是偶然,汕头大学医学院的连续三任院长都是我的老同事或是我的学生。沈忠英院长曾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病理科医师,李玉光院长曾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边军辉院长曾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89级毕业生。他们都是我到汕头大学作校董会特别顾问后才认识的,让我感到亲切、感到自豪。特别是由于李嘉诚先生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步,书中已提及这些教育改革,包括医学的宁养医疗、姑息医疗、医疗扶贫。我作为一个医生,对医学教育非常敏感。汕头大学医学院是全国医学院校中进步最显著的一所。我列举几个硬指标:</p><p class="ql-block"> 1.近20年间,汕头大学医学院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合格率始终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高出10%~ 20%,多次居全国前十名以内。</p><p class="ql-block"> 2. 1995年起,国家批准全国12家医学院优秀学生,经选拔可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七转八”,攻读博士学位。鉴于学生的质量优秀,经北京协和医学院考察、教育部批准,自2014年起新增汕头大学医学院和南京医科大学两校为“七转八”学校。</p><p class="ql-block"> 3.汕头大学医学院“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教育改革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4. 汕头大学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p><p class="ql-block"> 此外,李嘉诚基金会与民政部合作,开展“重生行动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和“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汕头大学医学院在全国组织实施的免费治疗唇腭裂和疝气项目(包括家长陪伴费用也由李嘉诚基金会支付),影响极大、极好。唇腭裂和疝气都是“小病”,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特别是损害患儿的心理和尊严。此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改善了患儿的发育,更改善了患儿的生活信心和坚强意志。</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过的20次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每一次都令人感动、令人振奋,特别是名誉董事长李嘉诚先生的讲话,一般只是A4纸一张,也许是讲人生,也许是谈事业,但总是离不开“有志、有识、有恒、有为”。每逢我听过、读过、回忆过李先生的讲话,总是令人激动、感悟、觉醒和奋进。所以把李先生的讲话收集齐了,按年度作为附录附在本书后面是很有意义的。关于“对标国际”,我看比“国际化”好,也比“与国际接轨”更好,值得继续研究,深入探讨,但难说就是最好,甚至难说够好。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认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提高学生的国际交往、国际竞争、国际生存的意识和本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许要成为教育特别重要的一环。</p><p class="ql-block"> 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p> <h5>伫立在汕头大学校园的李嘉诚先生办学理念“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公共艺术 (设计者/曾建平)</h5> <h5>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共建汕头大学签字仪式</h5><h5> (摄影/曾建平)</h5> <h5>2018年汕头大学毕业典礼(摄影/曾建平)</h5> <h5>  李嘉诚先生说每次来到汕大,最开心就是见到可爱的大学生们</h5><h5> (摄影/曾建平)</h5> <h5>李嘉诚先生在汕头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上做了“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演讲(摄影/曾建平)</h5> <h5>(右上图)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李嘉诚先生给学生登山队授旗</h5><h5> (摄影/曾建平)</h5> <h1><b>  写在前面——韦钰 </b>(摘要):</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最初只想写一篇短文,以表示对2005- -2008 年李嘉诚基金会出资支持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实施西部欠发达地区“做中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和推广实践试点项目的谢意。没想到,回忆着、思索着、慢慢地写着,就写得比较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不是汕头大学发展和改革过程的设计者和决策者,也没有参与具体的实施过程,但自认为是汕头大学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热心的支持者和同行人。我能有幸亲历过一些过程,很想把自己的感受和思索与大家分享。无论就思想的深度,还是论文字的功底,自己水平都很有限,也知道“文字千古事”,我还是决定尽力写下本书,以把我在亲历过程中的感受记述下来,尽管可能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有不正确之处,但是这是历史给我的机缘,也是赋予我的责任,我很珍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汕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时,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和国务委员李铁映到现场揭牌庆祝,至今已经走过了40多年。这是中国教育部、广东省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推进的一次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所获得的成绩和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不想对它的历程和结果做评价,因为没有资格,也可能为时过早。但是,我认为这个创举和试点是历届教育部和广东省、汕头市领导,许多汕头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与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心血浇注的成果,值得总结,相信仍将持续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嘉诚先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捐出了巨资,还付出了长达40多年的心血和劳力。他甘愿多次为汕头大学“站台”,或恳切陈辞,或奔走协调。李嘉诚先生不止一次公开表明:支持汕头大学发展是超出他生命的承诺,为此已经做了具体的安排。李嘉诚先生在40多年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情怀,包括“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人生理念,以人为本的家国情怀,建立尊严和智慧基石的教育承诺,拥抱世界和对标国际教育发展前沿的教育改革目标和实践,是值得铭记和尊敬的。</p> <h1>  <b>  全书分为六部分</b>(摘要):<b></b><b></b></h1> <b>  一、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998-2008)</b>(摘要)<br><br> 李嘉诚先生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十分支持,在教育部提出计划的当场就作了决断。这让第一次出席与李嘉诚基金会商谈合作的我,感到很惊喜。李嘉诚先生作了及时的响应而支持的“第一桶金”,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失时机的启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了这笔捐赠的资金,才有比较充足的理由,争取到了国家的匹配资金。<br>“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不仅因之能及时启动,而且在项目的设计上有了进行改革的较大自由度。<br><br> 为什么短短的十几分钟里,除了汕头大学,尚无和教育部在具体项目.上有合作基础的李嘉诚先生能当场拍板?我想是因为支持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和他的教育理念十分吻合,也是他心中长久已有的情怀。<br><br> 我记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原本在开始时,并未设立“长江讲座教授”的席位,是后来才添加的。因为在评议时,出任长江学者终评委员会主任的杨振宁先生建议,对一些确有突出成就,又无法立即回国的优秀学者应给予支持。经过大家商讨以后,李嘉诚基金会同意设立“长江讲座教授”的席位。<br> <b>  二、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中国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b>(2001- 2003)(摘要)<div><br> 20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崛起,信息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国际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兴起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因之而面临着数字鸿沟的严峻形势,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难题。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都在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法。<br><br> 中央政府和教育部主动应对挑战,建立了全国性的远程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一运用光纤网络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 CERNET )和卫星天线传输的远程教育数字平台。但是如 何解决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形成的“ 数字鸿沟”,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也能跃上“数字平台”,还是需要找到可行的办法的。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中国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是为解决这个难题而实施的一个带有示范性的创新项目,不仅为我国远程教育以正确而有效的方式起步, 为进一步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做了一次成功的探索, 打下了良好教育也已经开通了。但是怎么通过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的教育得益?需要探索-条可行的路。我们设计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贫困地区农村的女教师到北京来接受20天的强化培训。从零开始,到完成培训以后,让她们带回由项目赠送给学校的一套设备,用这套设备就可以接收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专门设立的频道发送的在线教育资源。这样的设想能否实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对这些农村女教师的培训能否有效?我们心里都没有把握。这样做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没有先例。<br><br>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抓紧时间开始试验,我们向香港李嘉诚基金会董事周凯旋女士旗下的周凯旋基金会申请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资助资金,由教育部匹配了600万元,抓住时机立即动手试点,开始了“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的大胆探索。<br><br> 和上一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项目一样,李嘉诚先生对支持项目的选择,总是热心于有一定开创性,因而也有创新的先导项目,而在国家大规模推行,由国家起到重要作用以后,就不再参与了。这是李嘉诚先生捐资教育事业的一个特点。<br></div> <b>  三、“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和李嘉诚基金会合作实施在西部地区的试点项目(2005 2008)</b>(摘要)<br><br> 2002年,我在教育部的任职期满,离开了教育部的现职 岗位,决定回到我原来学习和工作过的学校一东南大学, 重新从事科研工作。<br><br> 在这个时刻,我们急需的就是那个并不太多的“四两拨千斤”中 的那个“ 四两”的资金,使我们能够根据研究工作进展的实际需要,聘请有一定水平的合适人才,在一段时间里去从事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特别是到贫困地区去开展教学实验。如果少了这个“四两”,就拨不动那些国家下达的“千金”。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我就想到了一些朋友,向李嘉诚基金会和GE基金会申请了两笔资助。<br><br> 申请经费的数量并不算很多。GE基金会是1000万 元。GE基金会的资助款项是在我的美国朋友马尔科姆( S. Malcom)博士帮助下获得的。<br> <div> 2002年6月,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对科学的学习),和基于脑科学的对人学习过程的实证性研究(研究学习的科学)。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做中学”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实验项目,是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要承担的一一个研究项目。<br><br> 同时,基于对李先生教育理念的了解,我也向李嘉诚基金会申请了1000万元的资助。基于相互的信任和相同的教育理念,我们也顺利地获得了资助。我们直接得到了500万元的资助,李嘉诚基金会经费中的另外500万元留在汕头大学。<br><br> 如今,20年过去了,从东南大学起步的我国学习科学的研究,包括“做中学”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支持我国早期儿童发展政策制定的神经科学研究,以及神经教育学学科的建设等,在中国教育研究的历史上已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 一笔。这期间,有关工作也获得了国际和国内的奖励: 2006 年获得国际科学院联盟( IAP )颁发的国际儿童科学教育优秀 奖(PuRkwa奖) ; 2010 年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br><br> 从1993年我应邀参加国际科学联盟科学能力建设委员会开始,直到2017年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神经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前后历经20多年,我一直认为,这一段的工作是我一生中所从事的最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我理应表达对李嘉诚先生的感谢。正如在“写在前面”里所提及的,这实际上是我写这本书最初的起意。 <br></div> <b>四、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慈善理念和人生哲学</b>(摘要)<br><br> 李嘉诚先生在中国内地为教育捐款建造的建筑物,按照他 本人的意愿,不作留名。2001 年,我陪同李嘉诚先生和李嘉 诚基金会-行访问兰州大学时, 李嘉诚先生捐赠资金给兰州大学新区建楼,当场特别表示,不要留名。对清华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捐赠的大楼,也没有以李嘉诚的名字命名。尽管李嘉诚先生为汕头大学发展,迄今出捐已逾百亿港元,而且对其长远发展的资金作了安排,并多次表示“汕头大学是我超越生命的承诺”,即使在这样的捐赠力度下,他也没有在汕头大学的任何建筑物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在汕头大学校园里建立带有自己姓名的个人纪念物。据说,当年汕头大学大礼堂建成时,有人提建议,留个李先生的署名,但是李嘉诚先生没有采纳这个建议。<br><br>基于我多年的体会,我认为,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为做善事,不计个人名利,可能不是李嘉诚先生多次提到的“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理念的原意,至少不是它的深层含义。<br> <b>五、建立尊严和智慧基石的教育承诺与“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汕头大学校训(办学理念)</b>(摘要)<br><br> 李嘉诚先生在引用曾国藩名言的基础上,作了重要的扩展和提升,使得这条汕头大学的校训,更有高度和明确的目标,更具时代的特点。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李嘉诚先生亲自对‘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解释。<br><br> 我在参加汕头大学董事会工作的十八年( 2001- -2018 )里, 因为要参加董事会,每年至少要去一次汕头大学。 这期间,只有一年因为外事活动,身处境外,无法赶回国内,遗憾地不得不缺席以外,我都争取参加。因为这不仅是我作为校董的责任,支持汕头大学发展应尽的绵薄之力,而且我觉得这个机会很珍贵。<br> <b>六、不断推动与国际教育发展前沿对标的教育改革</b>(摘要)<br><br> 为了说明李嘉诚先生对外开放的教育理念,直到2022年我才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概念词语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试验区改革开放经验的报道,学到了一 个词“ 国际对标”。<br><br> 用“国际对标”这个词,来概括李嘉诚先生在教育改革 开放试验田一汕头大学改革历程. 上的教育理念,可能比较恰当。<br><br> 2001年,在前期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汕头大学全面启动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改革工程,学校改革全面铺开加速进行。也是从2001年开始,新的一届董事会上任,李嘉诚基金会加大了对汕头大学改革的参与和投入力度,改革的步伐加速 了。我也是在这一年加入了汕头大学董事会 ,成为董事会的一员,直到2018年。<br><br> 1998年1月,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倡议与捐资下,全国第 -家宁养院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立。 宁养院上i ]为贫困的癌症患者免费提供镇痛治疗、心理辅导、生命伦理等临终关怀照顾。2000年12月,在汕头举办了全国宁养医疗服务模式研讨会,将这种模式开始向全国的一些医学院附属医 院推广。2001 年,全国参加此计划的宁养院正式签约,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正式启动。对参与实施该计划的单位,由李嘉诚基金会每年提供100万元的药费资助。截至2001年底,第一-阶段“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共建立了20个服务基地。<br><br> 截至2016年5月底,持续运作中的内地宁养院共有30多家,分布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地加上香港共有40多家宁养院(中心),李嘉诚基金会完成捐款近7亿元人民币,受惠癌症患者逾19万人。这些内地宁养院累计提供服务达200万人次,累计义工逾1.7万人(其中逾81%为大学生),义工服务逾34.5万小时。<br><br> 2015年6月,在汕头大学召开董事会的时候,李先生向出席董事会的成员们宣布了汕头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建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新计划。<br><br> 李先生介绍说:为了这个项目,他和基金会的同事们已经努力了数年之久,支付了对方1.3亿美元。能建立这样的合作不是钱的问题,是大家理念的一致。以色列理工学院另一个合作项目,是在美国与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美方支付的经费要比1.3亿美元多几倍。建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合作项目,将会在2015年10月开工,争取2017年招生。<br><br> 我听到以后,跳入脑海的第一个反应是惊讶。因为当时我满脑子还在纠缠着汕头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任务的繁重,预期历程之中尚有可见的艰难,没想到李嘉诚先生会在这个时候,又上了新的项目,而且又是一个大项目。对中外合作办学,我还是有所了解的。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暂行规定。那时,我正在教育部供职,而且分管这方面的工作。我清楚,中外合作办学中最困难的不是资金问题,也不仅是理念问题,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实施起来也远比国内高校的改革困难得多。<br> <h5>在汕头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李嘉诚先生和韦钰院士(左一)为获得“杰出服务奖”的曾建平(左二)、李丽萍(右一)颁奖。</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