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有延庆 清官强吏志永坚

垂都散人~李白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世间神祇 地下家园 晋城郝匠金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金代晋城高都泊村郭氏家族墓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关于晋城郝匠金墓的研究,自墓出土后有很多,从金代历史,丧葬,墓葬规制,砖雕、壁画艺术等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山西大同大学的裴兴荣,王玉贞老师研究的最为详尽。文中部分引用他们的研究内容。我再研究也是拾人牙慧而已,不如像讲故事一样给大家讲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作为对古泽州、古晋城、古高都历史文化的业余爱好者,从一个乡人仰慕古人先贤善义高德的角度去研究墓主郭氏家族。因为高都古镇不乏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之士,郭公墓志铭中这些优良传统被众多高都善士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从墓葬和墓志铭方面去解读郭氏家族郭永坚耕读传家、乐善好施的美好德行;郭延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敬业精神,以待传承于世,激励后人,对构建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理政,清廉爱民施政有积极向上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泽州县高都镇泊村老宅,泊村至今仍有许多郭姓人家,乡人皆云乃金代郭氏族人后裔。因无史料和家谱记载,不得考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郭永坚墓志于 2013 年出土于山西晋城市区郝匠村的郝匠金墓,青石无盖,长 118.5 厘米,宽 66 厘米,尺寸较大,在同类墓志中较为醒目。其上刻有楷书正文约 500 字,虽历经数百年,但字迹大多清晰可辨,仅有部分笔画因长期的自然磨损和埋藏环境的影响而略显模糊。志文显示墓主人名郭永坚,世居泽州晋城,卒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 年) ,从而为墓葬提供了准确纪年。铭文还叙述了墓主人的家世、生平、妻儿情况及埋葬地点,是研究金代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墓志中对郭永坚生平事迹的记载,如他的职业、社交活动等,能够为我们勾勒出金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经济活动、社会风俗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通过研究墓志中关于郭永坚家族成员的信息,包括家族谱系、婚姻关系等,可以揭示金代家族制度的特点,以及家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的发现,为金代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地域上看,泽州晋城在金代处于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其历史文化兼具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郭永坚墓志所反映的当地社会生活、家族状况等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金代在这一特殊地域的统治策略、民族融合情况以及文化交流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考古人员于后室的西南角发现了郭永坚墓志,它斜倚西壁,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相对完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故郭公墓志铭并序</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墓志青石制,无盖,长方形。楷书正文31行,满行40字,共计1030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乡贡进士王延景撰文</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将仕郎洮州军事判官姚俑书丹</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将仕郎管州军事判官张师颖篆额</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公讳永坚,字仲固,姓郭氏,世为泽州晋城人。曾祖纯,宁化军司户参军。祖琦、父规,皆以儒为业,晦迹丘园,不求仕进。公生有淑质,弱不好弄,在髫亂有成人之志,居家孝友,处己廉平;接物以诚,周人之急;</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教子必以义方,假人未尝德责。虽未闻淹通经史,而有士君子之行,为乡里长老之所敬服。富民田公名,有知人之鉴,一见公,奇之,遂有东床之选。二亲既终,兄弟分财,秋毫无所取,家人未尝见喜愠之色。性好施与,喜延士类,不间贫富,当时贤士大夫无不枉驾而愿交焉。临事不惑,遇疏贱必加礼敬;大度兼容,人莫测其涯涘。大定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家,享年五十有四。娶田氏,治家有法,慈严相济;事父母、舅姑皆以孝闻,内外亲族尽得其欢心,诸子诸孙皆使知书。大定十七年八月初五日,以疾终。子男三人:长延庆,举进士,有声场屋,累预计偕;</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次延祥、延龄,并勤俭,克绍先志。女二人:长适景照,次适解百祥。孙男四人:长曰安中,余幼。孙女四人,皆未行。延庆等卜以大定十七年,岁次丁酉,八月戊辰朔甲戌日,葬公于县之移风乡招贤里郝家社之原,田氏祔焉。将葬,延庆等丐铭于仆。仆与公有一日之雅,又与世卿有场屋之旧,义不得辞,乃为之铭曰:</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猗欤仲固之贤 实禀生人之秀 行有孝悌之高,躬履仁义之富</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德堪一代之尊 何无百年之寿 俾厥后以克昌,乃皇天之降祐。</u></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白话译文:郭公,名讳永坚,字仲固。世代都是泽州晋城人。曾祖郭纯,曾官至宁化军司户参军。(宋设宁化军,今宁化县。金代提为州置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七品。)祖父郭琦,父亲郭规都是读书人,以做学问为业,隐居乡间,不求功名利禄。郭公生来就具备美善的品质,小时候不喜欢玩耍,幼年就显示出大人的志向。在家里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邻里友善相处。严格律己勤俭持家,做事廉洁公平,待人接物以诚相待,急公好义,助人于危难之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借钱给别人而不自认为施恩于他人,也不索求别人的回报。虽然不曾听说他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做事却以君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乡里的百姓士绅都很敬佩他。富户田名,有看出人品行和才能得眼力。一次见到郭永坚,感到很惊奇,觉得他不是一般人,于是把女儿嫁给可他。等到他父母去世后,分家产,他没有要任何东西,家里人见他喜怒不形于色。他乐善好施,喜欢和有文化知识的人交往,不论穷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不管身份如何,都愿意来和他交往。他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遇到关系疏远,地位低贱的人一定礼遇有加。宽宏大量,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胸怀有多宽广。金大定十五(1175)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因病去世在家中,享年五十四岁。妻子田氏,治家有方,慈严相济,因对父母公婆很孝顺而闻名乡里。她和双方的亲族都交往相处的很愉快。让儿子孙子们都读书明理。金大定十七(1177)年农历八月初五,因病去世。他们生育三个儿子:长子郭延庆,数次入京会试,后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闻名于考场举子之间 。次子郭延祥、郭延龄勤俭持家,能够继承发扬祖先的志向。女儿两人,长女嫁给景照,次女嫁给解百祥。孙子四人,长孙郭安中,其余的都还幼小。孙女四人,皆未出嫁。长子郭延庆和家属请阴阳先生择算出殡的日子,在金大定十七年,岁次丁酉年,八月戊辰朔(八月初一干支为戊辰),(初七为甲戌日),葬公于晋城县\之移风乡(唐武德三年晋城设县后,特别是贞观年间一直到清光绪年间,晋城县城东部地区都属移风乡)招贤里郝家社(现郝匠村)之原(野外平原),与田氏合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准备安葬的时候,郭延庆请我为他父亲写墓志铭,我与他父亲有一面之缘(现在的话,我和他父亲喝过一回酒),又与他有一同考进士(同年)之谊。义不容辞,于是写下这篇墓志铭。后付祭文,表达对逝者品德赞美之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墓志中载:郭永坚于“大定十五年(117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以疾终于家,享年五十有四”,其妻田氏于“大定十七年(1177年)八月初五日,以疾终”。其子女“延庆等卜以大定十七年(1177年),岁次丁酉,八月戊辰朔甲戌日,葬公于县之移风乡招贤里郝家社之原,田氏衬焉”。据此可知,郭永坚于大定十五年(1175)十一月二十四日去世,郭永坚之妻田氏于两年后去世,亦即大定十七年(1177年)八月初五日去世,下葬时间在当月甲戌日,这一日应该是八月初七日。可见,郭永坚暂厝二年未葬,田氏去世三天后即合葬于郝家社,说明晋城郝匠金墓建成的绝对年代应当不晚于公元1177年八日初六日。</b></p> <p class="ql-block"><b>郭延庆墓志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碑文正上方碑额为“故征事郎长葛县簿郭公墓志铭”13个篆字,最右侧三列分别为篆者,书者、撰者题署,最左侧下方为刊石者题名。碑文正文纵向40字,横向27字,约1000余字。现将全文誊录如下:</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故征事郎长葛县簿郭公墓志铭/</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奉议大夫试武宁军节度副使兼徐州管内观察事晓骑尉借紫金鱼袋张师颖篆/</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奉政大夫试尚书户部郎中骁骑尉借紫金鱼袋李仲略书/</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征事郎德顺州军事判官李枢撰/</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公讳延庆,字世卿。其先家于泽之晋城源漳。高祖讳纯,前宋时调宁化军司户参军。曾大父讳琦,大父讳,规俱业儒术。父讳永坚,潜德弗仕。公自幼稀颖悟庄厚。大父规尝抚其背,而言于亲友曰:吾阅人多矣未,有如此子者,异日必兴大吾门。及长,果勤于学,博贯经传,乡府校艺,屡居上游。处家以经术教人门弟子。中巍科者多矣!宗族中有贫乏不能自济,从富民质其子者,公悯其然,遂以己财赎之,殊无少恪。公事父母尽孝,居丧哀毁。过制,蔼闻乡曲方议其孝廉之举。会明昌初,诏下有司凡举人四赴延试者,特赐同进士第。公得预此选,乡党遂寢其议。初任泾州教授。其西州边鄙,居学生徒止五七人。公常尽诚训诲,致李英李守节辈相继登第,泾民叹之曰:真所谓破天荒也!秩满为端氏薄,善于从政,以宽猛相济,裁决如流,吏民畏而爱之。会本州刺史李公与公旧契,令权厅事。时值岁凶,饿呼相枕于道路,公与刺史李公议申,上司因得贩济所活者,不可胜计。提刑体察目公为清疆吏。累迁征事郎,寻调许州长葛县薄。公到任,暑事未及期月,舆民已播其治声。岂意宏才位止于此。承安三年五月十九日,以疾终于官。享年五十有九,长葛之民无老无幼,莫不悲泣!其子安中护丧以归。公之夫人郑氏,克全妇道,以承安二年二月十九日,以疾终于家一子,曰安中。习进士,举才学,俱瞻有父风。女五人:长适李荣;次适承奉班陈天锡;次适■;次适进士王轮,有声场屋。次未行。孙男一人曰:泾。孙女二人,长适高晦,余幼。其子安中,卜以承安三年八月丙寅朔十九日甲申,葬公于县之移风乡招贤里郝家庄先茔之侧。郑氏附焉。末葬之前,其子含泣状公之行,丐铭于枢而言曰:先君无德而称之是诬也,有德而不称是不孝也,欲求发明先君乡里所知之行,以传于后。且以盖孤弱不孝之恶,枢恭里闭之。旧闻其言而哀之义,不得辞姑,叙其梗概,云尔铭曰:</u></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u>晋城源漳,公家旧庐 曾祖而下 奕世业儒 皆有潜德,倦游仕途,公幼颍悟 性识特殊!祖抚其背 称赏不虚,阙人多矣 曾未有如 生子若此 必充吾阔,及长力学,博贯群书,乡府校艺,甲乙屡居,经术教人 济济生徒 荐中巍科 何其多乎 粤有宗族,至甚贫无!乃质其子 以济朝晴 公加矜恤 己财代输 公之事亲 其孝无瑜 公之居丧 其哀有余,乡曲蔼闻 声名甚都,欲举孝廉 于朝荐诸,适有明诏 恩榜见收 众议乃寝/公志少酬 初任教授,尽诚泾州 二李擢第 皆公之由 为薄端氏 善政可谓 济以宽猛/吏民爱畏,郡守李公 与公旧契 委以权厅 会值凶岁 流民饿殍,道路相继 公与郡守/得请贩济 所活之人 不可胜计,上司察知 系清强吏 长葛再薄 下车署事 未及期月/舆民赖利,遽尔捐馆 老幼涕泗,公寒宏才 不载高位,命也如何,莫致而至 有子克绍/家风不坠,护丧以归 涓吉奠痿 ,葬招賢里 祔以郑氏,勒石昭德 传之万祀。</u></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白话译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郭公名讳延庆,字世卿。他先前的家乡在泽州晋城县源漳(泊村古名曾有源漳,双泉里之称。源漳水 在州东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东流入丹水。双泉,在州东三十里,泉水汹涌,经暑不涸,居民引以灌田,又名瀑泉。出自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五十七卷)。高祖郭纯,调任宁化军司户参军(宋官名。或称“户曹参军”。为权知军州事和通判的属官,掌一州的户籍、赋税及仓库出纳。其官衙称“司户厅”。宁化军,五代时北汉置,宋因之,金升为州,元废,治宁化(今山西宁武县西南之宁化故城)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曾祖郭琦,祖父郭规,都是做儒家学问的学者。父亲郭永坚,隐居乡下读书,修德养性,不去考取功名出仕为官。郭延庆自幼聪慧,学习感悟老庄深厚的思想。祖父郭规曾经亲切的抚摸着郭延庆的后背对亲朋好友们说:我阅人无数,但没有见过像我孙子这样的,以后必定会兴旺我们郭家门楣啊!等郭延庆长大,果然勤勤恳恳的学习,博学多才于古今著作。乡试府试比试都名列前茅。在乡里教书育人,门下弟子考取功名的有好多。宗族中有贫困人家不能生活的,往往把孩子抵押给富户,郭公怜悯他们的遭遇,就自己出钱帮助他们赎回子女,很少有例外不管的。他孝敬父母,父母去世后遵守丧制,悲哀不已。他的孝行和和善闻名乡里,于是乡里想举荐他为孝廉。正好金代明昌初(1190)朝廷下诏:凡是举人考过四次会试的,敕同进士出身,可以做官。正好郭延庆符合条件,乡人这才打消了举荐的念头。郭延庆开始出任泾州教授(泾州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金代州、县学中的“教授”,是地区专业承担文化教育事项的官方组织的首长,官职正九品,承担科举制度、文化教育内容设置、监管课堂教学组织纪律性等事务。)这里是西北偏僻之地,学生不过寥寥五七人而已。但是他没有消沉,依然尽职尽责的教导,诚恳的循循教诲学生,直到李英,李守节等学生考中进士。 (李英(?~1215年),字子贤,益都(今山东青州市)人。金国时期大臣。明昌五年(1194年),进士及第,历任淳化主簿、登州军事判官、封丘县令、通远县令、尚书省令史、吏部主事。贞祐元年(1213年),迁左司都事,拜监察御史。建议固守居庸关,拜工部员外郎 ,管辖治理居庸关,召集民军袭扰蒙古军。因伤回京,任翰林待制,献上抗敌十策,多数采纳实施。贞祐二年(1214年),随从金宣宗南迁,历任御前经历官、国子祭酒,充任宣差提控陇右边事、御史中丞。) (李守节 字正巨,人称李扶风,后因避金哀宗讳,改名李节。“金哀宗,原名完颜守绪,初名守礼”,金泾州(甘肃泾川县)人。进士出身,历威戎、扶风令。)泾州的老百姓都感叹说,咱这偏远之地有人能考中进士真是破天荒啊!郭延庆在泾州任期已满,后来调任南泽州端氏县主簿(金、元三代为县府佐贰官,金代正八品或者正九品)。上任后,他很善于处理政务,宽猛相济,威恩并施。判决处理案子得心应手,官吏和百姓都因为他的执法公正,心声敬畏之心而爱戴他。正好泽州刺史李仲略和郭延庆是老熟人,有旧交,就委托他全权处理政务。正好碰到灾荒年饿死的人路边到处都是,于是和李刺史商议报告上级开仓放赈济受灾百姓,救活的百姓不计其数!经提刑司明察暗访,考察结果:郭延庆确实不愧为是一位清正廉洁、刚强不阿的官吏啊!后来他积功官秩征事郎(金代文散官从八品上称徵事郎)。调任河南许州长葛县主簿。他到任不到一月,在老百姓口中已经是有口皆碑,哪能想到这样的治世大才,生命却到此而止……。 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五月十三日,在任上病逝。享年五十九岁。听闻噩耗,长葛县的百姓无论老幼没有不伤心落泪的。他的儿子郭安中扶灵归葬故乡。其夫人郑氏,恪守妇道,承安二年(金章宗年号1197)二月十九日以疾终于家。他们生一子,叫郭安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据碑文可知,郭延庆生有一子五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长女婿为李荣。李琛之兄,兴定元年(1217),被苗道润所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二女婿为陈天锡,曾任承奉班,其余不详。据《金史·百官志》可知,宣徽院阁门官中有承奉班都知,正七品,掌总率本班承奉之事;内承奉班押班,正七品,掌总率本班承奉之事。未知孰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三女婿未刊姓名。四女婿王轮,曾中进士,其余不详。五女年幼未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孙女婿高晦,亦生平不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据碑文,可将郭延庆的家族世系和家庭关系列表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郭纯——郭琦——郭规——郭永坚——郭延庆——郭安中- -郭泾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长女嫁李荣 长孙女嫁高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次女嫁陈天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四女嫁王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篆额者:张师颖,生平不详。根据碑文可知,篆额时张师颖的官阶为奉议大夫,为正六品下;官职为武宁军节度副使兼徐州管内观察事,为从五品。正六品下,是不够资格服紫和佩带金鱼袋的。因此,只能借紫服,才能佩带金鱼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撰文者:李枢,生平不详,《金史人名索引》《金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史辞典》《金代书画家史料汇编》等工具书中亦皆未收录。根据碑文可知,撰文时李枢的官阶为征事郎,从八品上;官职为德顺州军事判官。书碑者李仲略李仲略,字简之,号丹源钓徒,泽州高平人,《金史》卷96有传12-3。大定十九年(1179)辞赋进士,历仕为代州五台主簿、韩州军事判官、泽州晋城令、尚书省令史、翰林修撰兼太常博士、左司都事、泽州刺史、户部郎中、吏部郎中、吏部侍郎,兼翼王傅、宛王傅,终于山东东西路按察使。泰和五年(1205)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元和志》:高都县改为丹川县,因县东丹水为名。《地理志》曰:高都县有苑谷,丹水所出。“苑谷”也称丹谷,大概现高都镇东北任庄水库位置。又记曰:丹水出高平郡北,南流……。认为丹河之源应该出高平丹朱岭,流经高都苑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创建万年桥碑记》中《凤台县志》的,编撰者(清)姚学甲考察丹河之源,叙述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癸朱明之节,余承修凤台邑乘,访丹河源流。自二仙掌、白杨坪以下,细水涓涓,时伏时现。径巴公会双泉,至高都遂成巨流,其地为周、秦、汉故城。北魏置高都,别在部治。唐武德初,移丹川于源泽水北,即此地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凤台县志》中记载:可寒山东涧水经丹水又东南,双泉水西南来汇之。双泉在可寒山下东五里许。《水经注》曰:丹水出上党高都故城东北阜下,俗称源源水。又经石桥下南来会之,至水么头(高都镇村庄,与泊村相邻)合入丹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西大同大学的裴兴荣,王玉贞老师曾详尽的解读了《故征事郎长葛县簿郭公墓志铭》,解读的很透彻,但其中有关郭延庆祖籍的一句我觉得有异议。“晋城源漳,公家旧庐”意思是说他老家是晋城沁水漳源镇的,这是个误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金朝灭亡北宋后,泽州也成为金国统治地区。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推行“路、府、州、县”的制度,晋城地区被划归为河东南路泽州,统辖晋城、端氏、高平、沁水四县。晋城、沁水互不相属,更不要说源漳和漳源虽然名字相近,却是两个不同的河流或者说是区域。漳源镇位于沁县北部,是浊漳河的发源地。而源漳又叫是源泽河,源源河,发源于可寒山,是丹河支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据乾隆版《山西志辑要》卷七,泽州府沿革记载:周春秋属晋,战国属韩赵,秦为上党郡高都县。源漳水,县(凤台县)东北三十里,源出可寒山,入丹水。《一统志》曰丹水在凤台县东。一名苑谷水;一名源泽水;一名源源水;一名源漳水,俗名丹河,发源于县东北可寒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源漳水和源泽水:丹河源头丹茱岭一带,北麓为漳河之源,南麓为丹水之源,历史上便被人称之为源漳水;就是现在由东向西流经巴公,汇高都泊村双泉(泊村原称双泉里),经水磨头的源泽河,在高都东汇入丹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综上所述,晋城源漳借指高都一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都镇泊村,古称双泉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郭家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在当时还是可以的。从碑文中“……娶富户田氏女,可以看出郭家当时家庭富足,古人讲究视死如生,所以墓地修的豪华也是理所当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碑文有云:“公事父母尽孝,居丧哀毁过制,蔼闻乡曲。方议其孝廉之举,会明昌初诏下有司:凡举人四赴廷试者,特赐同进士第。公得预此选。乡党遂寝其议。”考之《金史·选举志》有云:“明昌元年,敕四举终场,亦同五举恩例,直赴御试。”“明昌元年定制,省元直就御试,不中者许缀榜木。解元但免府试,四举终场依五举恩例,所试文卷惟犯御名庙讳、不成文理者则鹦之,余并以文之优劣为次。”《金史·章宗纪》亦云:“明昌元年五月甲子,制省元及四举终场人许该恩。”可见,碑文所载与史实完全相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破天荒”之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碑文云:“(郭延庆)初任泾州教授,其西州边鄙,居学生徒止五七人。公常尽诚训诲,致李英、李守节辈相继登第。泾民叹之曰:‘真所谓破天荒也!’”“破天荒”典出《唐庶言》:“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蜕谢书略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亦载此事:“唐荆州衣冠数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z天荒,本指浑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比如盘古开天地。唐代的荆南地处荒僻,教育落后,无一人得中进士,遭到时人的讥讽,称之为“天荒解”。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刘蜕舍人考中进士,总算突破了“天荒解”。以至于当时镇守荆南的魏国公崔弦得知此事后,专门给刘蜕写信祝贺,并赠予70万“破天荒”钱。后来,“破天荒”就指第一位进士及第者,引申为从来没有过的事,或第一次出现的事。 泾州属庆原路,为彰化军节度使驻地。正如碑文所云乃“西州边鄙,居学生徒止五七人”。由于其地处于西部偏僻山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水平落后,因此多少年来从未有人考中进士,直到郭延庆来此地任州学教授,经其精心指受,李英、李守节两人终于考中了进士,这对于当地来说,的确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喜事,以至于时人有“破天荒”之誉。拙著《金代科举与文学》中对金代进士的地理分布进行过统计,结果是泾州地区只有李节一名进士,即碑文中的李守节,可见“破天荒”之说是符合实际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地域上看,泽州晋城在金代处于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特殊,其历史文化兼具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郭永坚墓志所反映的当地社会生活、家族状况等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金代在这一特殊地域的统治策略、民族融合情况以及文化交流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社会生活方面,墓志中对郭永坚生平事迹的记载,如他的职业、社交活动等,能够为我们勾勒出金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经济活动、社会风俗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郝匠金墓为前后双室砖券墓,这种典型的金代砖砌仿木结构双室墓,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和建筑风格。结合墓志中关于墓主人卒葬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墓葬的年代和墓主人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同时也能从墓葬的规格和装饰中,管中窥豹,探密金代泽州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郭永坚的祖父和父亲皆为读书人,尽管他们未能在科举道路上取得成功,但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对郭永坚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那个重视科举的时代,读书人的身份代表着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即使未能考取功名,也依然受到社会的尊重。这种家庭背景培养了郭永坚的君子之风,使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富户田家独具慧眼,将女儿许配给郭永坚,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品质的认可,也反映出郭永坚家族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郭永坚的一生,虽然没有在仕途上取得显著成就,但他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成长经历和社交活动,反映了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从北宋到金代的社会变迁,使他经历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环境,这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家族和地方社会中的表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传承与延续。他的故事,为我们了解金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也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变迁中,个体如何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泽州刺史李公应为书碑者李仲略。据碑文可知,郭延庆于明昌元年(1190)特赐进士及第,先任泾州教授,秩满后迁端氏簿,后又迁许州长葛簿,直到承安三年(1198)卒于官。端氏为泽州属县,本州刺史当然就是指泽州刺史。则他与本州刺史李公的交往时间在明昌三年(1192)至承安三年(1198)之间。据《金史》记载,明昌六年(1195),李晏致仕归老,章宗诏其子左司员外郎仲略为泽州刺史,以便养亲。直至承安二年(1197),以父丧免,李仲略起为户部郎中。且碑文中又云“本州刺史李公与公旧契”,也即二人为老交情。二人同为泽州人,因而才有“旧契”。因此,其时的泽州刺史只能是李仲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仲略之父李晏(1122—1197),字致美,号游仙野人,《金史》卷96有传ra23-227。皇统六年(1146)经义进士。初授临汾丞,历仕为岳阳丞、辽阳府推官、中牟令、尚书省令史、卫州防御判官、应奉翰林文字、太常博士、秘书少监兼尚书省礼部郎中、西京副留守、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少卿、吏部侍郎、中都路推排使、翰林侍讲学士兼御使中丞、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沁南军节度使,昭义军节度使等职。承安二年(1197)卒,年七十五。谥日文简。其诗今存11首,文仅存3篇,分别是《保德州重修城壁创开西门碑》《故崇进荣国公致仕谥忠厚时公神道碑铭并序》《乌古论窝论墓志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泽州李氏家族为当地望族,家族中至少4人考中进士。除了李晏、李仲略父子,李晏之兄李曼亦于天德三年(1151)中进士,李曼之子李仲立,亦为进士,曾仕为河东盐铁判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为中国历史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由于辽金时期的历史文献相对较少,郝匠金代墓葬的出土墓主人的家世、生平、官职、婚姻、卒葬等信息,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补充和印证史书的记载,还能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微观层面,如家族关系、社会阶层、文化习俗等。对于晋城地区金史的研究而言,提供了真实的依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析:郭延庆,金代泽州晋城人,祖籍高都镇泊村(古称双泉,源漳),所以祭文中称“晋城源漳,公家旧庐”。少时聪颖,勤奋读书,知识渊博,学贯群书。乡试府试都能拔得头筹。后来以举人赐同进士,在甘肃泾河县任教授(教育局长)。虽身处边远之地,但甘守清贫,在他的尊尊教化下,破天荒的有李英、李守节两人考中进士。郭延庆在泾州任期已满,后来调任山西南泽州端氏县主簿(金、元三代为县府佐贰官,金代正八品或者正九品)。上任后,他很善于处理政务,宽猛相济,威恩并施。刺史李仲和郭延庆庆同为泽州人士,又很欣赏他处理政务的才能,就让他权厅事(就像现在的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又在大灾之年,和泽州刺史李仲略商量后开仓放粮,共同赈济百姓,活人无数! “提刑体察,目公为清疆吏”!金代的提刑司和按察司有监察百官,考核政绩的职责。以上是对郭延庆的考核结果。“清疆”一词的古代意思是:清正刚强;清理疆土。出自《明史·贵州土司传·贵阳》。清正廉明,刚正不阿。这是金朝廷组织部对郭延庆为官的评语! “上司察知,系清强吏。”“清正刚强”祭文中他的上级,泽州刺史李仲略这样评价。都充分说明郭延庆为官清廉刚强的性格。称之为清官强吏名副其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高都泊村郭氏家族虽处宋金之交的时代和地域。但耕读传家,家风笃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郭永坚书香门第,善行乡里。兄恭弟友,富而为仁,德行高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子孙后代才得兴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郭延庆虽官小位卑,但为官勤政为民,刚直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解读他的事迹,对促进清廉文化有进步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里是行山重镇高都,我是李白影,带您走进高都古镇历史,寻觅尘封的历史记忆,感恩有你一路同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