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索额图,索尼的第三个儿子,康熙孝诚仁皇后的叔父。索额图是赫舍里氏在清王朝权力核心中,最后一位重臣也是权臣。他几乎参与了康熙王朝发生的,所有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事件,而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康熙帝称为“当朝第一功臣”。但索额图在残酷的宫廷政治集团争斗中屡出败招,尤其是与皇太子胤礽的关系,触碰了康熙帝的红线,成为皇帝下决心铲除的不安定因素和灭掉的政治势力,被康熙帝变称为“当朝第一罪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两件索额图参与过的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擒鳌拜</p><p class="ql-block">. 索额图自幼受过良好教育,精通汉满文化,很有学识。他刚入宫时是还未亲政的康熙帝的三等侍卫,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几年后被提拔,官职是吏部侍郎,即吏部尚书的副手,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部级官员。这个官阶对刚刚三十岁左右的索额图来说,已经很高了。但是,索额图偏偏不愿意做这个文官,几次向康熙帝提出要回到皇帝身边当贴身侍卫。康熙帝亲政之前,索额图就是陪康熙帝学习、玩耍的小伙伴,关系很亲密。康熙帝还真准了。于是,索额图放弃“副部长”不干,成了康熙帝身旁的一等持刀侍卫,正三品,还是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部级。侍卫是皇帝最信任、最依赖、最知晓皇帝私密的人,也是皇帝唯一可以直接指挥的武装力量。侍卫大多是皇亲或近臣子弟,经过在皇帝身边的历练后,很多都会被皇帝晋升高职、委以重任。索额图辞官甘当侍卫,并不是脑袋里进水了,而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选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康熙六年(1667)年,年仅十四岁的康熙帝亲政。 顺治帝留下的四位顾命大臣,索尼病逝,苏克萨哈因鳌拜党羽诬陷被杀,只剩下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太张狂,并不把已经亲政的康熙帝放在眼里,依然肆无忌惮、专横擅权。某日,康熙帝着召索额图入乾清宫,名义是下棋,实则是商量拿下鳌拜铲除党羽的办法。君臣密谈了三次后,拿下鳌拜的行动在康熙帝的策划和授意下,由索额图指挥开始实施。第一步,康熙帝任命索额图为一等侍卫,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王公大臣子弟,整日在宫里练习布库(满洲的一种近似于摔跤的游戏)。鳌拜是布库高手,经常与这些“大院子弟”较量一番,因而并没有引起他的警觉。第二步,康熙帝把鳌拜的党羽,委以重要差事谴往各地,由索额图掌管了京师的卫戍权。第三步,康熙八年(1669年)5月,拿下鳌拜的时机终于来了。索额图带领精壮侍卫埋伏在乾清宫内。康熙帝召鳌拜入宫。鳌拜一点准备都没有,刚踏进宫门,索额图一声令下,侍卫们扑上去很麻利地就把鳌拜绑了。这位曾经“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大将军,就这样玩儿完了。鳌拜擒后被列出三十条罪状。但康熙帝念其战功、拥立顺治等并没杀他,而是囚禁于禁所,两年后病亡。清朝可能是打下江山后,极少滥杀开国功臣,尤其是武将的朝代,比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做得还好。索额图在擒鳌拜这件大事上机智、果敢、勇猛的表现,深得康熙帝赞赏和信任,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备受康熙帝器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 签订《尼布楚条约》</p><p class="ql-block">. 顺治元年(1661年),清军进关入主北京,由地方政权变成全国政权,但中国并没有统一。经过多年苦战,明朝残余势力被清除,收复了台湾,平定了“三藩之乱”,中国才实现了统一。当康熙帝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南方治理时,俄国人已经骚扰侵犯中国北方近三十年了。其实,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蚕食,在明朝就已经开始。中国古代帝王头脑里都有一个顽固的认识,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国家领土边界的认知是很模糊的,康熙帝也不例外。直到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才下旨命几位外国传教士牵头,并在全国招募人才,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系统培训,然后开始进行全国测绘。康熙五十六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朝廷组织,基本覆盖全国,历时十二年的浩大测绘工程结束。获得的结果是献给朝廷的一幅《皇舆全览图》,其中包括一幅总图和二十八幅分省区图,但没有西藏、新疆、蒙古。《皇舆全览图》使康熙帝第一次直观地了解到清王朝东西南北四至、国土地形、邻国位置等 ,也使康熙成为中国历代帝王中,第一位对本国领土有全面、准确、清晰了解和深刻认知的帝王。 清朝虽然一直把东北和黑龙江流域视为龙兴之地,但统一中国之事为大,没有能力顾及。在平定“三藩之乱”的第二年,康熙帝即到东北巡视,并下决心用武力解决俄国侵犯问题。之后有了清朝胜俄国败的雅克萨之战。但毕竟清朝中心距东北太远,鞭长莫及,不能从根本上制止俄国的侵犯。于是,清朝主动提出与俄国谈判。对俄国从忍让到军事对抗再到外交斡旋,过程错综复杂。能与俄国坐下来谈判,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明智之举。谈判的重任落在了索额图身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尼布楚,现称涅尔琴斯克,是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的一座城市。原是蒙古部落的牧场。1657年,俄国派正规军此地建尼布楚城。谈判地点原设在一个叫色冷格的地方。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2月,俄国使团从莫斯科出发。两年后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5月30日,大清国使团由索额图带领从北京出发。康熙帝諭示的谈判底线是: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为大清之地,不能拱手送给俄国人。清朝使团行程刚刚过半,发生在新疆的噶尔丹叛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前行的道路被阻断,清朝使团无奈之下返回了北京。第二年四月,谈判地点改为尼布楚城,清朝使团再次出发,七月末到达尼布楚城下,而俄国使团在路上走了三年,还没有到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清使团再次出发前,康熙帝希望与俄国尽早签订划界协议,以腾出手来平息噶尔丹叛乱,因此重新划定谈判底线:先以尼布楚为界。若俄使恳求尼布楚,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索额图这次出发比上次带的兵员有大幅增加。清朝水军舰停泊江岸,三千水兵、一千四百步兵、八百亲兵、一万五千匹战马、四千骆驼在尼布楚城外安营扎寨,好大的阵势!俄国使团也带来两千哥萨克骑兵和火枪手。谈判还没开始,双方之间就充满肃杀之气。谈判进行的很艰苦,双方时而剑拔弩张,时而僵持不下,时而各有退让。在双方谈判胶着阶段,索额图出手了。他命令清军渡江封锁尼布楚,另派五百清兵包围雅克萨城,还烧毁了哥萨克城外的庄稼,断了俄国人过冬的粮食。此外,喀尔喀蒙古和尼布楚周围的布里亚特部落,不忍俄国人的欺辱,向尼布楚城发起进攻。俄国内也不轻松,正在与奥斯曼帝国为争夺黑海出海口打得你死我活,无暇顾及东方。在多种因素促成下,《尼布楚条约》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9月)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以流入黑龙江的额尔古纳河为两国国界。拆除雅克萨城。额尔古纳河南岸所有俄国人全部迁入俄境内。《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康熙帝可以心无旁骛的三次率大军亲征噶尔丹,经过乌兰布通之战和昭莫多之战,重创准噶尔汗国势力,逼死叛军首领噶尔丹,彻底解除了多年的心头之患。史书记载,康熙帝得知噶尔丹自杀的消息后,跪在黄河大堤上仰天长啸、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尼布楚条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条约,后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官方和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一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主要理由是:</p><p class="ql-block">. 1.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一方是清朝中央政府,但使用的的国名是中国。这在中国古时历朝历代与外国签约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索额图作为谈判的首席代表,使用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外交代表或官员,都把中国冠以官职全称的首位。索额图开万代之先河,使中国成为与外国交往使用的国号,成为国际条约形式下主权国家的专称,意义非凡,居功至伟!</p><p class="ql-block">. 2. 《尼布楚条约》在法律上确定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在内的广袤地区,是中国拥有充分主权的领土。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势力划分,而是受国际法保护和国际广泛承认的领土主权。</p><p class="ql-block">. 3. 《尼布楚条约》有效的遏制住了俄国继续向南和向黑龙江流域扩张的野心,开展了中俄两国正常的贸易往来,换来了中俄两国边境近一百七十年的安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朝因签订《尼布楚条约》失去了二十五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吃了大亏的,无论怎么粉饰都是丧权辱国之举。对于领土主权认知的统一,是近代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前,中国与所有邻国从来都没有明确划定国土边界,边界只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没有必要也没条件进行划定。《尼布楚条约》签订至今,俄罗斯一直认为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国那个叫索额图的家伙,用武力逼迫俄国使团签订的。老毛子得了便宜还反咬一口,这应是我们的第一反应,但事实是俄罗斯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可不可恨?无不无奈?由此可见国家之间的领土之争是很复杂、很难解决的问题。国际公认的领土主权包含三个方面;领土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领土管辖权(俗称领土治权);领土度让权,即领土可以赠与、转让、接受、交换。所以,领土实际是处于动态的,不会一成不变。所谓领土争端,主要形态是:A国认为对某块国土拥有主权,而这块国土在B国管辖之下,但不影响B国承认A国对其拥有主权,这是主权与管辖权分离。这种形态下,主权为空,管辖权为实。明智的主权国家会正视现实,无论用什么方式,能拿回来多少算多少。退一步可能得一半,不退就是零,如黑xz岛。另一种是A国与B国都认为对某块国土拥有主权,但该国土在A国管辖之下,这种形态下哪国为实哪国为空,不必说透,自己去想。还有一种形态,主权国家出于各种利益的考量,把拥有主权的本国领土赠与某国,或与某国进行领土交换。这种做法虽然不多见,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我们没少做。再就是A国和B国都声称对某块国土(大多是岛屿)拥有主权,但都没有行使管辖权,这种形态下的国土,就是两国用来说事儿、找茬、引起争端的工具。国家之间无论用什么方式、什么原因取得另一国领土主权和管辖权,只要两国签订了相关条约,就是既成事实,除非两国同意废除或一方作为国家主体消亡,导致条约自然停止履行,否则很难发生改变。这是国家领土形成和发生变化的主要方式。“自古以来是……” “没有一寸是多余……”等等带有感情色彩的宣示,没有实际作用,说说而已吧。在一般情况下,领土管辖权与领土主权比较,管辖权最实惠,是掌握主动的。当然,领土主权完整不可侵犯,是维护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但归根结底是要靠实力的,丧权失地的国家不可能是大国强国。《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起因、过程、结果,与现代国家之间签订的类似领土条约并无二致。你说《尼布楚条约》是不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 平“三藩之乱”、“噶尔丹之叛”</p><p class="ql-block">. 平“三藩之乱”和“噶尔丹之叛”,是清王朝平定太平天国之前最为惨烈的战争。索额图是康熙帝制定战略的主要参与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索额图率盛京、吉林、科尔沁八旗军队,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叛军决战。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索额图率部担任皇帝亲自指挥的中路军先锋,在昭莫西击败噶尔丹主力。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索额图随康熙帝出征到宁夏,指挥多场战事,直至把噶尔丹彻底打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与一位老朋友微信闲聊。他说你的《老家》写得还能将就着看下去。但是,如果满清不入关,明朝不会亡,满清把中国历史进程耽误了。我答:明朝不是满清灭掉的。在多尔衮进北京之前,李自成已经进了皇宫,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了。是清军把李自成的农民军赶出了北京。如果李自成当上皇帝,能比清朝皇帝强?未必!朋友继续:中国历史上有多个非汉族建立的王朝,是这些非汉族王朝把中国历史的传续割裂了、耽误了。我答:如果以狭隘的民族观看这个问题,倒不如说是zhong国几次灭亡了。正确的民族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至关重要。汉族和非汉族王朝都以自己的minzu为主,对其他minzu基本是排斥的。孙中山提出的以汉满蒙回藏为主体的“五族共和”,也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中国,才把五十六个民族视为一家。中国历史上所有建立的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无论哪个民族主导那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用这种大民族观来认识你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