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非凡魅力萧皇后(上)</p><p class="ql-block"> 萧皇后即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原名萧氏,又称萧美娘,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后裔,梁孝明帝萧岿之女。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传奇色彩,经历了隋朝的兴盛与衰亡和唐朝的安逸,她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尽管历史上关于她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她无疑是一位具有非凡魅力和智慧的女性,其人生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萧皇后出生于公元567年的二月,出生的具体地点是后梁国都江陵,即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市。她出生不久后,因其出生月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她的亲生父母决定将她抛弃。最初,她被送到了叔叔东平王萧岌家中,但不幸的是,萧岌夫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相继去世,使得她再次失去依靠。在命运的安排下,她又被转交给舅父张轲收养。</p><p class="ql-block"> 张家家境清贫,她需参与家务劳作,虽出身贵族却过着平民生活。舅舅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在舅父家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常受歧视冷落,但舅母张妙芬给予她关怀和教育。在这种环境下,萧皇后逐渐成长为一个温婉聪慧、知书达理的绝世佳人。萧皇后的美貌在她年轻时就已经显现出来,她的容貌如同春日的花朵,娇艳欲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她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更是内在的魅力,这种魅力使她在宫廷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张家艰辛的生活培养了她勤劳、温顺、坚强和勇敢的性格,并学会体察他人情绪。她在舅舅家学会了如何节省开支、操持家务。这些能力使她在进入宫廷后能够迅速适应并处理各种复杂局面。此外,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具备了宜室宜家的美好品质。这段经历为其日后“贤德”之名奠定基础,融合了“朴素懂事”与“善解人意”的特质。这一特殊经历还塑造了她坚韧而包容的品性,为其成为隋朝“千古贤后”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著名相士袁天罡为年幼的萧皇后看相算卦。当时袁天罡偶遇萧氏,仔细推算其生辰八字后,得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的结论。这里的“命带桃花”可理解为日后“命犯桃花”的一种预示,意味着萧皇后一生会有诸多情感和男女关系方面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杨坚为巩固南北统一后的政权,通过联姻拉拢南朝士族,杨广与萧氏的婚姻本质是关陇军事集团(杨氏代表)与江南贵族(萧氏代表)的政治结盟。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夫妇为次子晋王选妃于梁国,因为梁国诸公主的占卜结果皆不吉,于是从张轲府中迎回美貌惊人十五岁的萧氏,占卜为吉,册为晋王妃。萧氏的南梁皇室身份对杨广日后平定江南起到关键作用,因其血缘关系缓和了江南士族的抵触情绪,助力隋朝统一。萧氏与杨广婚后感情深厚,琴瑟和鸣,接连生育杨昭等子嗣(包括后来的齐王杨暕、隋恭帝杨侑等)。</p><p class="ql-block"> 萧氏与杨广婚后塑造"贤德夫妇"人设,与杨广共同营造恩爱形象,尤其针对厌恶妃嫔争宠的独孤皇后,此举直接赢得其支持。杨广在公开场合始终维持“专情”人设,刻意效仿隋文帝与独孤皇后“一夫一妻”的模式,对外宣称仅宠爱萧氏一人。此举直接契合独孤皇后对“忠贞不二”的执念。萧氏则配合扮演“贤内助”角色,史载她“婉顺聪慧,知书达礼”,与杨广共同营造琴瑟和鸣的表象。对比太子杨勇冷落正妻、宠幸妾室的行为,杨广夫妇的"专一"形象成为政治筹码。</p><p class="ql-block"> 杨广在江南站稳脚跟后即向萧氏表露夺嫡意图,而萧氏“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运作,凭借"美貌与智慧",在隋文帝、独孤皇后及宫廷中建立信任,为杨广传递信息、软化阻力。每当独孤皇后派遣宫人探视晋王府时,萧氏刻意与宫人“同寝共食”,以谦卑姿态拉拢关系,使宫人向独孤皇后传递杨广夫妇“节俭仁孝”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杨广决定竞争太子之位后,需要和朝中支持他的大臣联系,但身为王爷与朝中大臣私交容易遭人质疑且不符合规矩。萧氏擅长医术,便以为官员女眷治疗为由经常出入朝臣府中,为杨广和朝臣传递消息。通过这种方式,萧氏帮助杨广培养自己的势力。如杨广以“萧氏为郭衍之妻治病”为幌子,使心腹郭衍夫妇能频繁出入晋王府密谋夺嫡计划,避免引起怀疑。</p><p class="ql-block"> 独孤皇后因自身经历极度厌恶妃嫔争宠,杨广夫妇的“专一”形象令她深感欣慰,多次在隋文帝面前称赞杨广“德行出众”。史载隋文帝曾向重臣高颎透露:“晋王妃颇知占候,有神附身于她,言晋王必定坐拥天下。”侧面印证独孤皇后对萧氏“天命所归”的推崇已影响隋文帝。</p><p class="ql-block"> 萧氏生育元德太子杨昭等子嗣,强化杨广继承的合法性。杨昭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当时文帝做了个奇梦,梦见天神将转世投胎到杨家,不久晋王杨广的发妻萧氏便怀孕。文帝大喜,立即下令将晋王妃接回皇宫待产。这一祥瑞之梦让杨家上下对杨昭的诞生充满期待,也从侧面为杨广一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仿佛杨广一家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皇室家族的地位更加稳固,一定程度上为杨广未来的继承合法性奠定了家族内部认可的基础。因为在古代,祥瑞之事往往被视为统治合法性的一种象征,杨昭带着祥瑞出生,也让杨广在皇室中的形象和地位更具优势。杨昭从小就显露出不凡气质。三岁时,看到文帝因腰疼将手搭在皇后肩上,他总会主动避开,不打扰祖父祖母,文帝感叹他天生就有长者心性。随着年龄增长,文帝曾笑对杨昭说:"当为尔娶妇"(该为你娶妻了),杨昭听后突然哭泣。文帝问他缘由,他回答怕娶妻后离开祖父,文帝听罢更加疼爱他。七岁时,杨昭被祖父封为河南王,而此时他父亲杨广还只是晋王。这些都表明杨昭深受文帝宠爱,文帝对杨昭的看重也间接提升了杨广一家在皇室中的地位。在皇位继承中,子嗣的优秀和受长辈喜爱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杨昭的出色表现让杨广在竞争皇位的过程中,因有这样优秀的儿子而更具优势,强化了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因为一个有优秀子嗣的皇子,更能被认为有能力延续皇室的荣耀和统治。七年后,文帝为杨昭挑选了崔弘升的女儿为王妃。崔弘升是朝中重臣,专门负责保卫皇城,足见文帝对崔家的信任。这场婚礼文帝大摆宴席,按臣子等级赏赐群臣,排场之大令人咋舌。这一婚姻安排不仅是对杨昭个人地位的肯定,也是皇室对杨广一家的进一步认可。通过与朝中重臣家族联姻,杨广一家在朝廷中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拓展,使得更多的朝廷势力倾向于支持杨广。在皇位继承的角逐中,朝廷势力的支持至关重要,杨昭的婚姻安排为杨广赢得了更多的政治支持,从而强化了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生性节俭,但太子杨勇却给他的盔甲上都加了华丽的装饰,这让隋文帝内心介意,并特意教育了他,使父子之间产生隔阂。独孤皇后要求夫妻恩爱、一夫一妻,而杨勇不喜欢太子妃元氏。元氏突然去世,独孤皇后怀疑是杨勇所为,对他的厌烦到了极点,还经常在杨坚面前说杨勇失德,杨坚也逐渐嫌弃杨勇。</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冬至,百官去东宫朝贺杨勇,杨勇大张鼓乐。隋文帝得知后很生气,认为杨勇违反礼制,下令臣下不得再以朝见礼去见杨勇。在古代,“礼”用于区分等级制度,杨勇逾礼被认为是对皇帝的大不敬,甚至让皇帝怀疑他图谋不轨。而且太子杨勇有儿女亲家高颎,相当于丞相,太子与丞相关系密切使隋文帝猜忌,触动了其最高权力,这是杨勇被废的深层次原因。</p><p class="ql-block"> 在独孤皇后持续施压下,隋文帝最终以“太子杨勇奢靡好色”为由将其废黜,改立杨广为太子。这一决策中,杨广夫妇塑造的“贤德”形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仁寿四年,文帝驾崩,杨广继位,史称隋炀帝,萧氏被尊为皇后,杨昭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作为隋朝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太子,杨昭的品行与其父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不仅武艺高强,能拉开强弓,而且性格谦和平静,从不发火,对臣下仁爱有加。杨昭成为太子后,其优秀的品质和形象能够为杨广的统治增添正面的影响。在朝廷和民众眼中,一个有贤明太子的皇帝统治更具合法性和稳定性,杨昭作为太子能够凝聚朝廷内外的人心,减少对杨广继位的质疑,从而强化了杨广统治的合法性。同时,杨昭的存在也为杨广的统治提供了一个延续和稳定的保障,让人们相信隋朝的统治能够在杨氏家族的延续下保持稳定和繁荣。</p><p class="ql-block"> 次年改元“大业”,这时杨广三十七岁,萧皇后三十九岁。萧皇后正位中宫之后,兰陵萧氏作为外戚,获得了不少恩遇。《隋书》记载:“萧琮之宗族,缌麻以上,并随才擢用,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萧皇后的亲人也得到了隋炀帝不少关照。</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即位后多有失德,萧皇后婉谏无果。隋炀帝倚仗国力富强,生活奢侈,喜好大兴土木,频繁巡游,导致徭役繁重,民生凋敝。例如,他多次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都要大造行宫,从行之人多达数十万人,严重干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此外,他还三次远征高句丽,穷兵黩武,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大起义。</p><p class="ql-block"> 面对隋炀帝的种种失德行为,萧皇后多次婉谏,但并未取得成效。她深知自己作为皇后的责任重大,不仅要管理好后宫,还要关心国家大事。对于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和沉迷酒色,萧皇后感到十分忧虑,但她不敢直言规劝,而是选择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担忧和期望。她曾写下《述志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劝诫隋炀帝收敛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然而,隋炀帝并未接受她的劝谏,继续我行我素。</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杨广在位期间曾三次大规模巡游江南(分别于大业元年、大业六年和大业十二年),萧皇后每次均陪同前往。 史书明确记载“杨广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凸显其伴随的必然性。萧皇后作为南朝梁皇室后裔(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在江南士族中具有天然亲和力。杨广坐镇江南时,她的出身背景为其拉拢江南势力、安抚民心提供了重要助力。此举不仅是夫妻相伴,更是巩固统治的政治策略。</p><p class="ql-block"> 杨广下江南主要是出于几个目的:一是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巩固隋朝的统一;二是为了欣赏江南的美景,享受江南的富庶;三是为了巡视地方,处理政务。杨广在位期间,多次大规模巡游江南,这些巡游活动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引发了民怨和叛乱。萧皇后作为杨广的正室,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政治盟友和支持者。她在杨广下江南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陪同的角色,更是在背后给予杨广支持和帮助。萧皇后知书达理,聪慧过人,对杨广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她的随行也有助于稳定后宫,管理皇后事务。萧皇后的随行既是隋炀帝个人依恋的体现,更是南朝血统在政治博弈中的工具化运用。二者互动折射出权力巅峰的信任、疏离与历史宿命,远超寻常宫廷伴侣的关系范畴。</p><p class="ql-block"> 杨广常对萧氏提及政治决策,例如修建大运河、远征高句丽等事务。萧皇后虽对暴政深感忧虑,但因惧怕而不敢直谏,转而以奏章形式委婉劝诫,侧面印证二者常有政见交流。《隋书》载萧后“恩隆好合,始终不渝”,但后期杨广拒谏,致其只能以隐晦方式表达关切。二人婚姻维持36年“始终不渝”(《隋书》),萧后既是伴侣也是政治盟友。</p><p class="ql-block"> 大业十二年(616年)滞留江都时,宫女多次报告禁军谋反迹象。萧皇后回应:“天下事已然至此,无可挽回,徒增帝忧”,体现出她对局势的清醒认知及对杨广性格的了解。隋炀帝的失德行为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p><p class="ql-block"> 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爆发,隋炀帝被叛军宇文化及等所弑。江都政变后,萧皇后在乱军中保护幼孙杨政道及宗室女眷,辗转于宇文化及、窦建德势力间,后被突厥迎纳,延续隋室余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