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琛,号昆崖,生于明正德十年乙亥岁(1515年),殁年不详。城北李氏家族宝员公房宝员公的三儿子,是城北开基始祖仕诚公的第六代裔孙。</p><p class="ql-block"> 李琛从小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人谨慎,谦逊讲情义;性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幼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并入县学读书(邑庠生);对儒家经典和史学广博精通,有深厚造诣,学识渊博;还猎涉孙吴兵法,精通领兵布阵之法。</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络图片,图文无关</span>)</p><p class="ql-block"> 据旧县志记载,李琛嘉靖中后期以选贡功名任德庆州(今广东省德庆县)训导(是辅助同级学官管理教育事务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副局长)。澄海(在今龙海、海沧一带)教谕(县级学官,相当于今教育局局长)。据城北李氏族谱记载,李琛后还升任德庆州知州,士民悦服。</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络图片,图文无关)</span> </p><p class="ql-block"> 李琛智勇双全深入虎穴,剿抚并举平息寇乱。</p><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年辛酉岁(1561年),汀州府因自然灾害导致大饥荒。是年2月,上杭胜运里(今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一带)李占春与其党羽罗廷、李迺暄、卜廷诏等以饥荒平粜为名,聚众万余人流窜汀属上杭、永定、连城等地打家劫舍烧杀抢掠,兵备金浙督领上杭、永定、连城三县兵力,分道进剿,官军被打败。</p><p class="ql-block"> 同年4月,李占春等寇匪流窜至武平与上杭交界的境内作案,百姓深受其害。李琛受时任知县徐甫宰之托,率兵在落畲(今十方乐畲)截击李占春寇匪,断了他们的归路,擒获贼首梁宁、梁统,后又带兵直捣匪军老剿。</p><p class="ql-block"> 为避免战时拖延伤害百姓,兵备金浙发文知县徐甫宰,要求其招抚李占春等。李琛和知县徐甫宰一起带着招降文告和一些金帛、慰问品深入虎穴去招抚,李占春及其部属悉数归降,平息了一场战乱。州府因李深智勇双全截击匪寇和招降有功,以“文武全才”匾额嘉奖,社会各界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在平息李占春事件后,江西瑞金的匪盗肆虐猖獗一时,作乱地方,骚扰百姓,百姓苦不勘言。虔州(今赣州市)府院龚大人邀请李琛为其幕僚,为其剿匪出谋献策。李琛所谋画策略甚中其意,符合实际情况,对当地剿匪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深受府院大人的赞赏。事隔不久,因赴德庆州任职离开江西。</p> <p class="ql-block"> 李琛从青年开始就热心家族的公益事业,在座落于本坊的崇真观受风雨侵蚀需维修时,他及时组织人员实施。</p><p class="ql-block"> 崇真观于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岁(1380年)建成后,经历了170多年的风风雨雨和自然的风蚀虫蛀而有所毁损。明嘉靖三十三年甲寅岁(1554年)仲夏月,当时的邑庠生李琛与其族侄、邑廪生李宏恕等对崇真观进行首次重修,门楼上顶端的阴刻“崇真观”三字的大碑就是那时竖立的。</p> <p class="ql-block"> 李琛退职回乡后,古道月肠满腔热忱,急公好义,经常为父老乡亲解决燃眉之急;常济贫助困,帮助宗亲渡过难关;热心公益,对族中事务积极参与,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岁(1566年),他与其兄李琳(东坡)等发起为城北李氏家族首次修谱,并担任族谱的主修;明隆庆二年戊辰岁(1568年),又与其兄李琳等发起和作为主要参与者始建城北李氏宗祠。</p><p class="ql-block"> 李琛的所作所为深受宗亲的赞扬,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城北李氏族谱为其立传,旧县志将其事迹录入县志列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