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读书会第281期

Li-JinG🍀🍀

<p class="ql-block">  时光就这样静静地流逝着,从阳光斑斓,走到夕阳西下,从春暖花开,又走到风景阑珊,岁月看似重复着每一天,但当你慢慢翻阅时,才发现光阴里的每一页都留下了令人难忘的风景。时光匆匆又匆匆。转眼间,一年的时光,又将过去一半,多少个日子从我们身边走过,如风一样,轻飘飘地,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但当你细细回忆时,很多个日子又真真切切地留在了我们心里。我循着走过的路,总想寻找些什么,又或留住些什么,可细想,一切都是那么的虚无缥缈,逝去的时光,是抓不住,也留不下的,似乎只有当下,才是最真切的。当我们走过了春的青涩,又即将来到夏的炽热,时光便变得慢了下来,阳光伴着清晨,在一阵鸟鸣声中醒来,花与微风交织在一起,在岁月里翩翩起舞,花弥漫开淡雅的芬芳,一阵一阵地溢满光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染上了花香,每一天都被赋予了温暖和美好。亲爱的书友,欢迎大家一起来到舒心读书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有简单的分享、精彩深入的讨论,还有自由交流的环节。希望每位朋友都能积极参与,分享你的见解,倾听他人的声音,让我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共同成长。 现在,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最开放的心态,开始今晚的读书之旅吧!</p><p class="ql-block"> 今晚读书内容:《中国文脉》之《十万进士》一,二,三,四小节。</p> <p class="ql-block">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璀璨的文明,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但这些文明在辉煌之后都曾断裂过,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而中华文明能够一直绵延至今,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曾经拥有过一套合理、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式,那就是科举制度。 </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说:如何来寻找文明的管理者和接班人,是一个人类学难题,古人也尝试了很多种方法。 </p><p class="ql-block">方法一:世袭制。</p><p class="ql-block"> 一个家庭爸爸是官,儿子将来就继承爸爸的官位,世世代代为官。但是父辈好的基因也不可能被完全地继承,所以历史上也出现过很多贪官和昏君。 </p><p class="ql-block">方法二:养士。</p><p class="ql-block"> 养士这里的士指的就是知识分子,战国时期著名养士“四君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其中孟尝君养士最多,规模达到几干人。 </p><p class="ql-block"> 养士虽然克服了世袭的毛病,但是养的人和被养的人之间关系太过微妙,严格地说,这些“士”已经不能成为正常的管理者了,他本质上相当于某一个人所养的奴才。 </p><p class="ql-block"> 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出现了方法三:九品中正制。</p><p class="ql-block"> 这不同于“养士”,由朝廷专门派人选拔官员,共分为九个等级。但是,这些朝廷专员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很容易主观不全面,又容易被买通。所以,九品中正制又不行了。 </p><p class="ql-block"> 到了公元587年,隋文帝开创了方法四:科举制度,用考试来选拔官员。 </p><p class="ql-block"> “与之前的方法相比,科举制度在选择方式上比较公平,它既不是通过血缘,也不是通过某个人的发现从而成为他的谋士,也不是靠着中正官的眼光,它是通过考试,这是一个很棒的思维!中国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这是其他的文明没有想出的办法。”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也就意味着每三年,这个制度可以向这个文输送大量的官员。当时的男性如果想摆脱土地,不做农民,就得参加科举考试,全民读书、全民考试的风气就这样被带动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十万进士,主要探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影响及其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塑造。文章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剖析了科举制度如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深刻反思了这一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束缚与异化。</p><p class="ql-block">1. 科举制度的规模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文章标题“十万进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通过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的庞大文人群体。据统计,从隋唐至清末,约产生了十万余名进士,他们构成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核心。 </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权力的局面,理论上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为社会流动提供了通道。</p><p class="ql-block">2. 科举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塑造</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指出,科举制度在提供上升机会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文人的思想自由。读书人从小研习四书五经,写作八股文,思维逐渐被框定在儒家正统范围内,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p><p class="ql-block"> 他形容科举是“一场庞大的智力驯化工程”,使得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而非真正的学问或真理。</p><p class="ql-block">3. 科举的悲剧性:荣耀与幻灭</p><p class="ql-block"> 文章描绘了科举成功者的辉煌(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更关注落第者的悲凉。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的疯癫,蒲松龄屡试不第的愤懑,都是科举制度下个体命运的缩影。 </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认为,科举制造了一种集体性的精神困境:即便成功者,也往往成为体制的附庸;而失败者则被抛入边缘,甚至心理扭曲。</p><p class="ql-block">4. 科举制度的终结与反思</p><p class="ql-block"> 文章最终指向对科举制度消亡的思考。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这一延续1300年的制度轰然倒塌,标志着传统士大夫时代的终结。 </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并未全盘否定科举,而是辩证地看待其历史作用:它曾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但也最终成为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枷锁。</p><p class="ql-block">**余秋雨的独特视角**:</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纯粹的历史研究,余秋雨以文学化的笔触,将科举制度置于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剖析,强调其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p><p class="ql-block"> 他关注的是“人”在制度下的命运——那些被科举塑造、摧残或异化的个体生命,使得历史叙述充满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现实启示:</p><p class="ql-block"> 文章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暗含对现代教育、考试制度的反思:当知识被简化为应试技巧,当成功被窄化为分数与头衔,我们是否仍在重复某种“新科举”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总之,《十万进士》是余秋雨对科举制度的一次深刻文化批判,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细腻的人文关照,值得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深思。</p> <p class="ql-block">  人生百味,总有一种美好被写进了心底,让我们回味无穷,但岁月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平淡,更多的是琐碎,只愿我们在平淡中,不消磨掉对生活的热情,学会在岁月中,随遇,随喜,随安。人生如四季,总有绽放的时刻,也总有凋零的一日,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归途,我们只需随着心的感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强求,不苛求,不执着,不奢望,在朝暮之间安放一颗平常心,在繁杂生活中悦心、悦己。</p><p class="ql-block"> 2025.6.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