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里的记忆 <p class="ql-block">这路边一排房子共有五座十个单间,住有52个知青,32个男生20个女生,最大的26岁,最小的16岁。这些知青来自上海市杨浦区、南汇县和宝山县是1969年10月6日和11月6日到达的。知青去了的第二年生产队根据上级拨款盖的房子。我们住集体宿舍,吃食堂伙食,南方人吃不惯面食,但入乡随俗还得适应呀。记得那天清晨大家起床去食堂吃早饭,那时起早上山赶爬犁砍伴子(取暖做饭用的木材)的青年5.30时天没有亮就去食堂吃早饭了,因食材有限,早餐通常是葱花土豆汤漂上几滴豆油,长身体的青年早去的先用勺子在锅底捞出土豆块,然后再用勺子在锅面上撇出点油水,就着几个馒头和咸萝卜吃完上山干活去了。来晚的青年大多是女知青,锅里已经没有什么油水和所剩不多的土豆块了,大家安静的吃着,突然听着一位女知青惊叫着,今天还有肉在锅里,再一捞不对了怎么还有肠子,仔细一看是一只煮烂的老鼠,这下把大家吓坏了。原来做早饭的男知青怕早上来不及,耽误开饭时间,把馒头隔夜装在蒸笼里了,晚上老鼠钻进蒸笼出不来了,早上点火炒土豆加水一蒸,老鼠受热逃出蒸笼掉下面锅的汤里了。</p> <p class="ql-block">起早的知青点着蜡烛吃早饭根本看不见,稀里糊涂吃完了。因为这件事,生产队党支部书记、队长王宝田安排我去食堂做饭。</p> <p class="ql-block">在食堂做饭:一要收拾干净,环境整洁;二要增加面食品种多样化,菜系咸淡适中;三要价廉物美,让知青吃得起吃得好。根据这三点我发动大家种好青年菜园子,除了自己食堂吃,多余的还可以买给来采购农产品的林场等单位,钱补贴到伙食中去,吃不了的学老乡们一样腌制成咸菜,秋收后大豆很多,我学会做大豆酱,发豆芽,跟着老乡学过日子。同时按照上海夏季做酱黄瓜的做法用固体酱油煮好备用,把地里摘下来的黄瓜腌制嗮一下放在酱油里放太阳下嗮,当一大盆酱瓜可以吃的时候,几条狗跳上绊子堆上全给吃了,把我们气的不行,后来在冬天雪地里遇上那条大黄狗,男生用气枪打耳朵这边进那边出,然后报狗主,狗主看一下说不行了你们拿去吃了吧,男生们收拾一下大吃了一顿,也挺开心的。</p> <p class="ql-block">为了丰富我们生活质量,我向生产队队长建议给我们知青食堂盖个猪圈,我要养猪,把吃剩的食物和磨面后的麸皮等多余的食材给猪吃,根据我打算在生产队呆的时间定养猪的数量,最多一次养了四只,春节、五一、十一、元旦四大节气各杀一个。老乡家养猪都是散养的,我按照上海圈养的方式养猪,引来老乡看笑话说哪有这么养猪,后来和我同时抓猪比谁养的好,结果一比知青养的猪明显比散养的好,后来都学知青的方法改变了饲养方式。我也在饲养的过程中向老乡学习,学会了观察猪生病的过程,只要猪的鼻子发干不爱吃食,询问老乡后知道那是猪生病了,去兽医那里取土霉素及时治疗,很快猪恢复健康又爽爽的吃起来。养的时间久了,我在食堂开完饭给猪伴好食物走过去时,猪都会早早的等着了。生活气息在和老乡互相学习交流过程中,都得到了收获,促进了和老乡们的友好关系。</p> <p class="ql-block">也保证每个节气都能有肉吃,那时没有冰箱冷藏条件,学习老乡们的做法,把肉切成小丁块放大锅里和猪油一起熬,差不多了放上盐盛放在盆里备用。经过全体知青齐心协力各种条件创造出来了,我们的食堂菜系品种多起来了,在供销社买上上海梅龙镇肉罐头把面食做成菜包、豆沙包、花卷、糖包、做面条,做面片、过节吃上了饺子、夏天黑龙江里的鱼蒸着就馒头吃,非常鲜美,早餐还可以大酱炒鸡蛋裹着馒头吃,也非常好吃的。</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是7元钱,主要是买粮食和油盐酱醋,伙食挺好的,吃的大家欢天喜地的,食堂也成了新闻交流中心,我定的报纸虽然是过期的有兴趣都会去看看,上海带去的半导体收音机听听,也很好的,内外发生的事情在这里成了交换地,每到吃饭的时候非常热闹,吃完一顿就要问明天吃什么好吃的?一年下来食堂没有亏损,还有结余。</p> <p class="ql-block">有了丰富的食材,知青食堂伙食人气旺盛,食堂里的劈柴、挑水的重活大家都抢着帮我做,形成了非常和睦的集体,直到50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还是蛮开心的。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生产队好当家党支部书记、生产队队长王宝田领导的队委会长期对知青关心爱护,为我们知青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p> <p class="ql-block">知青生活的岁月是很单调的,对于从城市来到农村的青年,从不适应到适应到更好生活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选择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我们到现在这个集体一直都有联系,基本上都先后回城了,有的当上了大学教授、学校老师、有的去部队当兵、有的在企业做老总,有的进机关当公务员,回城的知青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现在大家都有退休金,养老生活过得都挺好的。唯一有遗憾的是在我们忙碌的日子中没有回去看望过我们老书记、老队长!待我们退休后回生产队时没能看到老人家非常遗憾!值此 写下知青岁月的记忆缅怀我们的老领导。现在曾经的知青我们和当年的老乡子女结成了好朋友,也经常有人会回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注:所有照片都是黑龙江漠河为背景,集体照片是老队长两个女儿和一个女婿,两个儿子,另外三人是我们退休后回生产队的知青,单个是老队长的大女儿。风景秀丽的照片是中苏边境黑龙江。感谢大家的关注与鼓励!</p> <p class="ql-block">2021年元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