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寸草:叩问当代语境下的孝道传承

树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鹧鸪天·孝行吟(序)</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溯本寻源自古传,春晖育草岁华绵。</p><p class="ql-block">奉亲每念三冬暖,侍疾长怀寸心虔。</p><p class="ql-block">休蹉跎,惜流年,莫将遗憾寄黄泉。</p><p class="ql-block">堂前敬孝寻常事,胜却坟头百柱烟。</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百善孝为先”,这五个镌刻在中华文明血脉里的字,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溪流,从甲骨文中孩童搀扶老者的象形符号开始,流淌过三千年时光,润泽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孝,从来不是冰冷的道德教条,而是人性深处最温暖的回响,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初的善意启蒙,也是丈量文明厚度的永恒标尺。</p> <p class="ql-block">汉文帝刘恒的故事至今仍在史书里闪着光。这位开创“文景之治”的帝王,在治国安邦的繁忙政务间,始终保持着赤子般的孝心。母亲薄太后卧病三年,他常彻夜守在榻前,衣不解带;每碗汤药都要亲口试温,生怕烫着母亲。有人说,治国如烹小鲜,而刘恒先学会了烹一碗温热的孝亲之汤。正如《孝经》所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对至亲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他对世界的温度。这种由家及国的德行传递,印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老智慧。</p> <p class="ql-block">反观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正悄然解构着传统的孝道图景。写字楼的灯光吞噬了归乡的脚步,社交软件的对话框稀释了面对面的温情。有人为了所谓“个人发展”,让母亲卖血供自己深造;有人在父母病重时选择逃离,用“事业为重”为冷漠开脱。这些刺痛人心的现实,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失衡。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中痛陈:“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可太多人在追逐远方的路上,忘记了身后最温暖的归途。</p> <p class="ql-block">那些在葬礼上大操大办、风光无限的“孝子贤孙”,更值得我们深思。他们用重金搭建的灵堂,看似尽孝,实则是对孝道的亵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说:“侍父母,能竭其力。”真正的孝顺,是父母健在时的嘘寒问暖,是病床前的悉心照料,是耐心倾听他们重复了千百遍的唠叨。就像《增广贤文》里写的:“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当孝心沦为表演,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振聋发聩的质问,至今仍在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孝的本质,是敬重,是理解,是包容。当父母的步伐不再矫健,当他们的思维渐渐迟缓,我们要做的,不是嫌弃,而是像他们当年牵着蹒跚学步的我们那样,耐心地牵着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走。</p> <p class="ql-block">“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这句民间谚语,道出了孝道最朴素的真理。宗教信仰或许能给予心灵慰藉,但如果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不懂关爱,再虔诚的跪拜也是徒劳。孝道的修行,从来不在远方的寺庙,而在日常的一粥一饭、一言一语中。</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重新审视孝道的内涵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基石,更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纽带。当我们抱怨人情冷漠时,是否该先问问自己:是否给父母打过一通温暖的电话?是否认真陪他们吃过一顿团圆饭?是否在他们需要时,及时出现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重演,莫让孝心在等待中褪色。从今天起,给父母一个拥抱,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陪他们看看熟悉的老街道。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终将汇聚成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让孝道的薪火,在代际传承中生生不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今天,都是父母用昨天换来的;而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也将成为孩子明天的镜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