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日记(十)将灵魂交付给光影

聪爸

4月14日•多云到阴有雨·拉萨 布达拉宫的晨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我已早起,但夫人还在睡美容觉。我们赶往药王山路过布宫正前方时,只见一位藏族老阿妈弓腰走过,我立即按下快门将其摄入我的相机,虽然不是很清晰但也有特别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我们抵达药王山时,古老的宫殿已被朝阳点亮,散发出神圣而迷人的光芒。红墙愈发鲜艳夺目,金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与天空、云朵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景台上响起此起彼伏的快门声,好像一场相机镜头的朝圣一样。我也沉醉其中,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想要将布达拉宫的美全方位地收入镜头。阳光越来越强,照亮了布达拉宫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人们的脸庞,大家的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神圣的晨光里,我不仅看到了布达拉宫的壮美,更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它屹立在红山之巅,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却依然保持着那份庄严神圣的模样。那些拍摄下的照片,也将成为我珍藏的宝贝 ,每次翻看都能回忆起这个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晨光。</p> 镜中宇宙与虔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上三竿时,布达拉宫广场已铺满磕长头的信徒。广场上的游人也被阳光照亮。更多的人们是在利用广场的镜面地砖,拍摄布达拉宫倒影人像。我们也学样,蹲下、对焦、按快门,拍摄着同伴们的一张张倩影,好像复制粘贴一样。大姐夫妇最是耐心,反复调整角度,直到拍出满意的图像;洪义同学则在一旁说拉萨文旅服务真是周到;浩子领队忙着指挥众人摆出各种独特的POS;英姿妹妹干脆趴在地上取景,好像信徒磕长头一样,惹得路人侧目凝望。夫人笑容如阳光一样灿烂,我一一将他们存入SD卡之上。</p> 布宫的湖中镜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十点的日光斜斜掠过拉萨城,将布达拉宫的金顶镀上一层流动的光晕。我站在布宫广场东侧人工湖畔,在拍摄同伴靓照的同时等待着天地间最神圣的镜像诞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人工湖湖面平静,湖边绿树成荫,亭台楼阁,曲廊环绕,景色秀美,融高大与灵秀为一体,有雪域江南的感觉。微风拂过时泛起细碎涟漪,布宫的轮廓在水波中若隐若现。随着阳光愈发炽烈,风也渐渐止息,粼粼波光逐渐凝固成平滑的绸缎,倒映出布达拉宫完整的身姿。红白相间的宫墙笔直挺立,窗棂间跳跃的光影、檐角悬垂的铜铃、覆满金箔的经幢,都在湖面复刻出对称的奇观。湛蓝天空与洁白云朵,也悄然坠入水中,与宫殿的倒影交织成一幅立体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光愈发明媚,布宫的倒影愈发清晰。我按下快门,将这凝固的神圣瞬间定格。这不仅是布达拉宫在水中的倒影,更是信仰与自然交融的见证,是雪域高原献给世界的独特诗篇。当光影流转,布宫在湖面写下永恒的静谧与庄严,让人在恍惚间分不清,何处是现实,何处是倒影。</p> 红山之上的永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一时,我们终于走近布达拉宫。这座矗立在海拔3700米的宫殿,实为一部立体的藏地文明史。从山脚仰望,13层宫殿如巨型佛塔层层堆叠,白宫的雪白外墙与红宫的赭红窗棂在阳光下形成强烈冲击。宫墙以阿嘎土夯筑,掺入牦牛奶与蜂蜜,历经千年风雨仍泛着温润的光泽。正门“无字碑”前,藏香与哈达缠绕成流动的云,转经筒的铜锈与游客的口红印在碑身交织,历史与当下在此达成诡异的共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之"字形的石阶向上攀登,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音里。拾级而上,忽见东侧宫墙嵌满牛骨法器,风穿过骨孔发出呜咽,似在诉说当年背夫背石上山的喘息。红宫顶端,金顶群在阳光下灼灼生辉,据说最大的灵塔殿金顶耗用黄金3721公斤。鎏金表面密布曼陀罗浮雕,风过时,金铃与风马旗共奏着空灵梵音。宫门高耸,厚重的红色宫墙在阳光下泛着岁月的沉静。白宫的外墙洁白如雪,红宫则庄严肃穆,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宫内,仿佛跌入时光的琥珀。昏暗的甬道里,酥油灯将历代达赖的唐卡壁画映得影影绰绰,绿松石与珊瑚镶嵌的佛龛前,供奉着凝固的糌粑与风干的格桑。导游说,这殿内的一砖一瓦皆由信徒背负上山,背夫的脚印早已被岁月抹平,唯有墙缝里渗出的盐霜,仍诉说着当年的血汗功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往里走光线越加幽暗,酥油灯摇曳,藏香缭绕,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甸甸的虔诚。导游低声讲述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故事。那些精美的壁画,千年前的色彩依然鲜艳,描绘着佛教传说、历史场景,甚至当年的宫廷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走过一间间佛殿,佛像或慈悲低眉,或威严怒目,金身璀璨,仿佛在凝视每一个过客。最令人震撼的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通体鎏金,镶嵌无数宝石,在幽暗中依然溢彩流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宫殿的高处,透过窄小的窗洞俯瞰拉萨,突然明白为何红山之上的布达拉宫被称为"天上的宫殿",它确实静观众生,凌驾于尘世之上。</p> 湖畔僧人的青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宗角禄康公园坐落在布达拉宫山脚下,“宗角”在藏语中表示“宫堡后面”,因此也被称作布达拉宫的“后花园”。十七世纪扩建布达拉宫时在这里大量取土,便形成一个湖泊——龙王潭(措吉吉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斜阳将龙王潭湖水染成蜜色。布达拉宫的倒影在波光中碎成万片金箔。遗憾的是由于商业开发过度,潭中不时有小船划过,已无法在此拍摄出理想的布宫倒影。我们慢慢的走在林荫道上,时常会遇见追逐游戏的藏袍孩童和拿着转经筒转经的藏人,倒也十分闲逸。可能受到藏人跳锅庄舞感染,我们自己走路的姿势也有点像跳锅庄舞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走停停,我站在百年古柳下,看藏族老人用转经筒搅动湖水,涟漪荡开时,宫墙上的“卍”字符号在水中扭曲成梵文。远处传来扎木聂琴声,弹琴人面朝布宫而坐看不见面孔,弦音与鸽哨共鸣,惊落几片新发的柳叶,飘落在我的镜头盖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到出口处的路边长椅上,坐着的一位红衣僧人,笑着给路人递来一把把混着阳光味道的青稞,让这商业氛围浓厚的宗角禄康公园生出几分了禅意。</p> 活着的千年佛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5时,日光褪去正午的灼烈,裹着一层温柔的金色,斜斜地倾泻在拉萨城。我踩着光影斑驳的石板路,穿过朱红大门,踏入活着的千年佛殿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的寺庙,少了些白日的喧嚣,多了几分静谧与庄重,酥油灯的微光摇曳,与那温暖的日光交织在一起,让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过门槛,迎面便是层层叠叠的经幡,在微风中簌簌作响,仿佛在吟诵古老的经文。主殿前的广场上,信徒们手持转经筒,沿着顺时针方向缓缓前行,口中喃喃念诵着六字真言。几个老者跪在地上,双手合十,额头轻触地面,动作虔诚而缓慢,皱纹里都刻满了对信仰的执着。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回廊,踏入主殿。幽暗的殿内,酥油灯的光晕忽明忽暗,空气中弥漫着酥油与藏香混合的气息。殿内梁柱上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和吉祥图案,历经岁月打磨,依然栩栩如生。顺着人群的方向望去,供奉在中央的,正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进西藏的赤金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佛像身披华丽的锦缎,面容安详慈悲,金箔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无数信徒双手合十,缓缓走近,献上哈达,额头轻触佛像底座,眼中满是敬畏与虔诚。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狭窄的木梯向上,来到二层平台。这里能将大昭寺的全貌尽收眼底。平台角落,几个藏族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缝制经幡,一边低声交谈,手中银针翻飞,鲜艳的丝线在暮色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来再往上走,可到三层平台。这里视野更加开阔,可见鎏金的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屋脊上的法轮、卧鹿等装饰物在风中轻轻晃动。极目远眺,整个拉萨城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中,布达拉宫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雄伟,八廓街如一条蜿蜒的丝带,环绕着这座神圣的寺庙,而远处的山峦,仿佛也在夕阳中静静守护着这片净土。但不知何因目前不让再上,未能完成在2016年的相同机位,再次拍摄夕阳下的布达拉宫盛况的计划,这算是一点小遗憾吧。</p> 仓央嘉措的浪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大昭寺,便踏入了环绕寺庙的八廓街。这是拉萨最古老的街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初它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人称为 “圣路” ,如今已发展成为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街道上,磕长头的朝拜者一步一叩首,用身体丈量着信仰的距离,他们额头沾染的尘土,是对信仰最赤诚的见证。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色中的八廓街,是转经筒与百褶裙的圆舞曲。我混在磕长头的人群中,看煨桑炉腾起的青烟裹挟着六字真言升向四方。我们随着转经的人流,手指轻触经筒,铜铃清脆的声响在耳畔回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八廓街的东南角,洪义同学指着一处不起眼的角落,说那叫玛吉阿米酒馆黄色小楼,就是传说中仓央嘉措与情人幽会的地方。我们站在那里,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位多情的活佛是否也曾在此徘徊,写下"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诗句。还有那“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等永不褪色的情诗。</p> 雨中布宫的感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夜幕降临,我们再次来到广场东侧的人工湖边,三脚架早已架好,等待布达拉宫的灯光放亮。然而天公不作美,雨点忽然落下,我用脚架包为相机挡雨,任凭雨滴洒向衣襟,因为坚信身上已穿了十年的北面商务冲锋衣的质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众人纷纷躲雨而去,我却仍不愿离开,还想再拍一下雨夜中那心中的布达拉。只有大姐站在一旁,一句“不要急,我陪你”,瞬间一股暖流涌上心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中的布达拉,灯光朦胧,倒影模糊,却另有一番韵味飘向四方。但我们终究没能拍到完美的夜景,或许旅行就像人生本就不该追求完美,那只是一种想象。而那些无数的等待、陪伴、甚至苦难和遗憾才是构成完整的人生景象。</p> 光影圣城夜未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雨中的布宫广场回到唐卡酒店,夫人还在认真的刷着手机视频,竟然不知外面下雨已久。坐下拿出手机查询纳木错天气实况显示雪转晴,吼吼,人品大爆发,甚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看拍摄的数千张照片:镜中倒影的虚实共生、布达拉宫的盐霜与金铃、大昭寺的磕长头朝拜者、八廓街转经者的衣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然明白,所谓朝圣,不过是将灵魂交付给光影,当镜头对准圣城的刹那,我们早已成为他人镜头里流动的风景,而仓央嘉措的情诗,正随着转经筒的嗡鸣,在高原的夜风中又一次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