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党史(革命史)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动注脚——再谈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云水书院(坐家谈玄)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祖国的版图上,大别山巍峨耸立,它不仅是一座地理山脉,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大别山精神以信仰坚定、赤胆忠诚、不屈坚韧、勇于奉献、精诚团结、进取创新为核心,如璀璨星辰照亮中国革命的漫漫长路。麻城作为大别山革命的核心策源地,其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奋斗史,正是这一精神最鲜活的诠释。从“三条半枪”的星火初燃到黄麻起义的惊天春雷,从苏区建设的热血实践到长征路上的浴血征程,麻城儿女用鲜血与智慧,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书写了壮丽篇章,成为大别山精神最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一、信仰坚定:星火初燃的真理之光</p><p class="ql-block"> 信仰的本质是对理想信念的理性认同与价值坚守。大别山的革命火种,始于麻城乘马岗镇“三条半枪”的觉醒。1927年,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麻城农民自卫军仅凭4条步枪(其中1条断为半截)揭竿而起。这支以“三条半枪”为象征的武装,在麻城最早的共产党员王幼安、首任县委书记蔡济璜等人的带领下,发出“甘心直上断头台”的铮铮誓言。王幼安以诗句“马列思潮沁脑骸,军阀凶残攫我来,世界工农全秉政,甘心直上断头台”明志,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刻入骨髓;蔡济璜在艰苦的斗争中高吟“明月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降”,以生命诠释对革命理想的坚守。顺河区“农民运动的先驱”(见《麻城文化简史》)中共第一任区委书记王永谋烈士在牺牲前的遗书中写道:“吾意决与同志共赴黄泉,毫无所憾……乃信仰使然!” 即明确宣示了信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乘马岗镇“三条半枪纪念馆”以建筑铭刻信仰——屋顶设计为迎风红旗,门廊呈五角星造型,最高处19.27米、低处11.13米,象征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的永恒坐标。</p><p class="ql-block"> 二、赤胆忠诚:血沃青山的生命践行</p><p class="ql-block"> 忠诚的最高境界是将个体选择融入民族大义的历史必然。忠诚是麻城革命者融入血脉的灵魂烙印。1930年,麻城独立团战士夏云阶为掩护主力转移,主动引开敌军,被捕后遭割舌、断肢仍未吐露部队行踪,最终壮烈牺牲。老红军来显合1935年参军离乡,1950年归家方知双亲已被敌人迫害致死,含泪写下《探家寒》:“背井离乡当红军,江南转战十六春……双亲不见永诀去,铁石之人也寒心”,却仍誓言“孩儿无孝为人民”。</p><p class="ql-block"> 数据显示:麻城在土地革命时期输送7.6万子弟参军,7260人参加长征,至解放时仅幸存200余人,其中走出26位开国将军,乘马岗镇因此被誉为“全国将军第一乡”。王树声大将在回忆录中提及,1927年麻城惨案后,他冒死穿越火线向毛泽东求援,正是对党的绝对忠诚,让麻城成为“革命堡垒”。</p><p class="ql-block"> 三、不屈坚韧:红旗不倒的钢铁意志</p><p class="ql-block"> 坚韧的逻辑根基在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与使命担当。面对敌人的反复“围剿”,麻城军民以惊人韧性坚守阵地。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麻城成为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游击战的核心战场。在“清剿”最残酷的三年里,麻城便衣队昼伏夜出,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与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周旋。</p><p class="ql-block"> 1934年红二十五军的独树镇战斗中,麻城籍红军战士在零下20℃的雪地中挺着饥饿和疲劳,以刺刀、石头肉搏,为全军杀开血路;留守麻城的游击队依托天龟峰山、杨泗寨等崇山峻岭为掩护,以吃野菜、穿单衣的艰苦条件坚持斗争,创造“三年游击战未让红旗倒下”的奇迹。据《麻城县志》记载,乘马、顺河两大苏区原有18万人口,到1935年仅剩4.05万人,13万儿女在战乱中牺牲或流离,却无一人屈服。</p><p class="ql-block"> 四、勇于奉献:寸草春晖的家国大义</p><p class="ql-block"> 奉献的深层逻辑是对“小家”与“大家”价值序列的重构。奉献精神在麻城体现为“舍小家为大义”的集体选择。在黄麻武装起义期间,王永谋将自已祖传的十几石田地及妻子丰厚的嫁妆等财物都献出来作为准备起义的经费,自己是名医生却没有时间给儿子看病抓药,导致次子在起义期间病亡;西张店农妇周家姆为保护王树声,在敌人搜捕时将亲生儿子推向门外,目睹骨肉被害而保全革命火种。麻城在册烈士达5938人,其中无名烈士占比超60%,他们用“最后一个亲骨肉送战场”的抉择,诠释奉献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麻城东路花鼓戏《大别山上七枝花》艺术地再现了这种牺牲精神。而现实中,麻城妇女会曾三个月赶制军鞋3万双,许多人累瞎眼睛仍笑言“为红军做事,值!” 徐向前元帅曾赞誉麻城“正派的粮草官”肖永正,他在长征中把棉衣让给老乡,自己背着大锅在雪山上行军,用行动诠释“奉献无小事”。</p><p class="ql-block"> 五、精诚团结:民心所向的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 团结的力量源自革命目标与群众利益的深度契合。“军民鱼水情”在麻城化为震撼人心的行动。百姓传唱“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件袄盖担架,最后一个儿送战场”,并非虚言:黄麻起义时,麻城农民自卫军与群众组成攻城队,持梭镖、抬云梯攻克黄安县城;鄂豫皖根据地时期,妇女缝补军装、儿童站岗放哨,连挑夫、货郎都自发组成“情报队”,用货担为红军运送弹药。</p><p class="ql-block"> 1931年,麻城军民三个月修筑32处“红军洞”,百姓肩挑手扛运石料,战士持枪警戒,形成“全民皆兵”的防御体系;顺河镇农妇李大妈将结婚红棉被撕成布条为伤员包扎,乘马岗儿童团以“顺口溜”传递敌情(“白军来了三匹马,朝东跑啦快报信”),真正实现了万众一心的全民动员。</p><p class="ql-block"> 六、进取创新:因时而变的斗争智慧</p><p class="ql-block"> 创新的动力源于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践行。面对敌强我弱的困境,麻城革命者开创了三大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 - 宣传形式革新:针对农民识字率低,共产党员将政策编成歌谣。土地革命前,《苦农友》以悲调控诉“冷天无衣裳,热天一身光”;分田后,《红军赞》以激昂曲调传唱“土地还家喜洋洋”,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 战术模式创造:主力红军长征后,麻城革命者配合红二十八军便衣工作队,创造“化军为民”战术——白天扮作农民劳作,夜间突袭敌军据点,将武装斗争与群众工作深度结合,高敬亭将军曾评价“麻城的游击经验是坚持苏区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 制度探索先行:1927年,麻城率先推行“插标分田”法(在田埂插木牌标注农户姓名),让贫苦农民首次拥有土地;抗战时期,麻城武工队发明“麻雀战”“地雷阵”,在龟峰山一带伏击日军运输队17次,展现与时俱进的斗争智慧。</p><p class="ql-block"> 从黄麻起义的烽火到三年游击战的坚守,从长征路上的铁骨到苏区建设的热忱,麻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史,完整诠释了大别山精神的内核。如今,麻城烈士陵园的“红旗不倒”雕塑、乘马岗将军碑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信仰、忠诚、坚韧、奉献、团结与创新的精神坐标。在新时代,麻城正以大别山精神为指引,将红色基因融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让这面精神旗帜继续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这既是对革命先烈的告慰,更是大别山精神在当代最鲜活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云水居士</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六月十三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