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勃拉邦的魅力

老猪

琅勃拉邦成名久矣,历史逾千年。十六世纪中叶之前,一直都是国都。琅勃拉邦的名称源于当时高棉国王赠送的一尊勃拉邦金佛。1560年迁都万象后,勃拉邦金佛留在旧都作为镇城之宝,并将原名勐萨瓦更名为琅勃拉邦。“琅”是王都的意思。有金佛庇佑的城市,寺庙众多,宁静安详。<div><br></div><div><br><b>一、清晨布施</b></div><div><b><br></b>琅勃拉邦的早晨是独特的温馨时刻。天未破晓,洋人街上已摆放好了用以布施的小板凳和地垫。天刚蒙蒙亮,僧人们从各个寺庙陆陆续续列队而出。化缘的僧人以年轻者居多,也有少年小沙弥。他们身披橙黄袈裟,肩背锡制饭钵,默默无声赤足而行,边走边接受一早就等在路边的市民和游客的布施。这一充满宗教仪式感的场景每天清晨都准时出现,风雨无阻地延续了700多年。布施的食物以糯米饭、水果和袋装小食品为主。若按照传统宗教礼仪,布施者要把食物高高举过头部,然后再放进僧人的锡钵。如今众多游客虽然并未严格按照传统礼仪,琅勃拉邦早晨的化缘场面依然既温馨感人,又不失神圣和庄严。</div><div><br>布施活动大约持续一个小时。僧人会把多出来的食物放进路旁一些大框里,供其他需要食物的人分享,然后回到寺庙享用化缘来的食物。老挝的寺庙没有饭堂,僧人的饭食就靠每天清晨化缘而来。他们严格遵守小乘佛教“过午不食”的戒律,每日只吃早午两餐。</div><div><br>琅勃拉邦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br></div> 摄影人忙抓怕 等待 化缘结束,仪式很庄严 布施后的喜悦 关爱 放生 布施结束 街头 门口的小生意 街上多寺庙 早市 上学去 <p class="ql-block"><b>二、皇宫博物馆和香通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宫博物馆从1904年建成起就是国王寝宫。是法国人送给殖民地国王的礼物。一进门就见到西萨旺·冯的塑像,是前苏联送的。威武健壮,有国王的派头。他从1904年继位起就住在这里,到1959年去世,做了五十五年国王,从琅勃拉邦国王做到老挝君主,为国家的独立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1975年老挝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王宫变身博物馆。他的儿子被废黜赶走,他仍然立在他的王宫里。王宫是法国人建的,国王塑像是苏联人铸造的,琅勃拉邦的王宫,有国际范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着西萨旺·冯的目光看过去,供奉勃拉邦金佛的霍勃拉邦寺就在眼前。洁白的大理石底座和外墙,廊柱、门窗框、阶梯扶手和屋顶檐角的那伽都用描金雕花装饰,既富丽堂皇,又端庄典雅,体现了对佛祖的尊崇;三层重叠陡坡屋檐,屋顶沿兽脊分四层依次跌落,既高耸威严,又飘逸柔美,尽显皇家规格气派。设计师将上座部佛教建筑形式与法国式建筑浪漫融合得天衣无缝,发挥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博物馆要脱鞋,只能眼观,不准照相。琳琅满目的宝贝看过之后都沉入了脑海深处,再也捞不出来了。吾等普通游客参观此类沉淀了他国历史馆藏品的过程是快乐的,过后总是忘却的结果是遗憾的。快乐与遗憾的不断交替,也许就是旅行的真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于1560年的香通寺比王宫年长许多。大殿看上去是木结构。三层重檐屋顶从高处飘然而落,弧度优雅,檐角从远处看几乎要拂地,典型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风格。八根黑底金饰的粗大木柱支撑起法轮状屋顶。大殿后墙上用彩色玻璃和宝石镶嵌而成的“生命之树”马赛克画,吸引着所有游人的目光。画里的仙女、孔雀、老虎象征什么呢?是自然万物的和谐还是生命轮回?看不懂没关系,重要的是看过了。传说此地曾有一颗参天大树,早已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人们记挂它,便在墙上作画,绘出生命的轮回,希望大树永生。这幅画就成了镇寺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通寺曾是王室专用寺院,皇家葬仪礼堂内12米高的金色灵车,将历代国王送往生命的彼岸。</p> 供奉勃拉邦金佛的霍勃拉邦寺 西萨旺·冯国王的塑像 香通寺 生命之树 香通寺壁画 <b>三、普西山和湄公河</b><div><b><br></b>日落时分,普西山和湄公河是琅勃拉邦最迷人的地方。</div><div><br>从王宫博物馆对面的入口上山,300多米高的普西山,抬腿就到。山上游人众多、肤色各异,各自占据有利地形或坐或站,面向渐渐西落的太阳和缓缓南流的湄公河,静静地守候着,就像在等待一场无声歌剧最后落幕时的高潮,虽然悄无声息,却是辉煌时刻。</div><div><br></div><div>换个方向可俯瞰城景。笼罩在落日余晖光晕里的琅勃拉邦没有高楼大厦,疏疏落落的红顶屋宇掩映在绿树丛中,色彩纯净,气氛安宁。吾等早已习惯了在水泥森林里的匆匆步履,此刻却又怀恋起几十年前与此地相似的悠悠慢时光。琅勃拉邦似乎打开了已经折叠起的时光隧道,正在另一头频频招手。</div><div><br>若不想登高,可在河边漫步。街上车辆稀少,沐浴着夕阳的小楼留存着法国殖民时期的记忆。时有高鼻梁白皮肤的西方游客骑着摩托经过,他们大概是法国人吧,在这里追寻祖上留下的印记。几个衣着得体的本地人在河边散步,有年轻人、小孩和年长者,和睦的一家人,神情平和宁静。在笃信佛教的国度,民众的脚步大概会从容一些。游船驶离码头,向着太阳落下的地方驶去。在船上喝啤酒尝美食吹清风赏落日,尽享湄公河上的快乐时光。<br></div> 飞机掠过琅勃拉邦 没有高楼的琅勃拉邦 看日落的游客 从普西山看王宫 湄公河边街上常有骑摩托的西方游人 幸福一家人 游船上的服务员 <b>四、结语</b><div><b><br></b>位于湄公河与南康河交汇半岛上的琅勃拉邦,背靠普西山,其布局犹如佛教宇宙观中“须弥山与圣河”的微观再现。琅勃拉邦的日子不但惬意,而且比现代都市更富有诗意。每天清晨布施的佛教实践,香通寺为代表的36座寺庙构成的佛教文明,王宫博物馆为代表的澜沧王国遗产,普西山湄公河为代表的城市空间与自然的神圣共生,这些世上稀罕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共同构成了琅勃拉邦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核心元素。</div><div><br>琅勃拉邦南郊城外的光西瀑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歌者,不分昼夜用一个个如梦似幻的瀑布,连绵不断地为琅勃拉邦弹唱着优美的赞歌。<br></div> 光西瀑布一角 忘情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