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行旅随感</p><p class="ql-block">李兴发</p><p class="ql-block"> 近日,因与弟妹相聚而回老家云阳走了一趟。行前从网上订票,从邯郸到云阳,乘高铁不但直达,而且只需五个半小时,令人难以置信。过去视为畏途的家乡行,现下居然变得如此方便、快捷,怎么都没想到,竟生发出一点小小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在长江边,上邻万州,下接奉节。过去由于没有铁路,凡远行,大都只能走水路,乘江轮上抵重庆,下达宜昌、武汉等地,然后转乘火车通达各地。</p><p class="ql-block"> 自离开家乡在外地求学、就业,出行不少,车马劳顿颇多。调河北工作后,常回老家看望父母,南来北往,无论乘船还是坐车,总得中转。行旅间携妻带女,大包小包,麻烦多多,旅途艰辛,一言难尽。</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到河北,先由万县坐船到重庆,再由重庆乘十次特快到邯郸。其间,从万县启程后夜遇大雾,船不能行,耽延十一个小时,到重庆已是第二天晚上十时,只好滞留船上,第二天早晨方登岸。然后购票北行,由重庆经成都、西安、郑州至邯郸,全程近四十个小时。幸运的是,由于原单位同事帮忙,买到卧铺票,否则,那就遭罪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由河北回家乡之间的往返,由成渝、宝成线北行基本上放弃了,而是由云阳乘船到武汉转车,单行至少得三四天。后来改由宜昌中转,单行也得三天。如果买不到当天的票,还得在武汉或宜昌住一晚上。当然,如果能买上当天的坐票就阿弥陀佛了,想坐卧铺,门都没有!更多的时候是没坐位也急着走,那就只能上车后硬站了。如果运气好,车行三站五站身边有人下车,趁势填上这个空。如果运气不好,那就只好一直站下去了。即便上车有坐位,由于乘车的无票人员太多,车中的过道及所有的空间都涌挤不堪,有坐位的人也舒服不了。带小孩子就更麻烦了,不能一直抱着,因之,便在坐椅下垫点东西,让孩子睡在下面。有这等“好处”,有的大人也蜷曲在椅下呼呼大睡。从宜昌到邯郸,二十五六个小时,下车时才发现腿都坐肿了。</p><p class="ql-block"> 路行间,如遇长江洪水,三峡、葛洲坝船闸关闭,那就麻烦了,需要翻坝。即无论上行还是下行,都要先乘汽车走一段路,越过大坝后再上船航行。这样的翻坝经历有两次。一次是由宜昌翻坝,过坝后再登船上行。一次是由云阳下行经姊归上岸,乘汽车直接到宜昌。汽车于西陵峡北陡崖的公路行进,路是普通的土路,且不甚宽,车窗下便是峡江,不免令人生悸。而那开车的司机却若无其事,一路谈笑风生。为之,我和妻一路上都提心吊胆,直到车走完沿江公路,拐进山岔方才放下心来。此经历回想起来犹有后怕。</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急事需赶路,还是乘火车快一些,那就只能走北线。后来有了襄渝铁路,运行时间短一些,但还是很麻烦。那年回家奔丧,为赶时间,便走襄渝线,于达县下车,然后坐汽车南行,到开县再转车到万县,再由万县坐车到云阳,用了两天时间。好在短途车方便,连结得比较紧凑,没有误事。</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人口真是太多了,那些年,无论坐车坐船,几乎都人满为患。虽然乘火车没像印度人那样连车顶上都是满满的人那样夸张,但旅途中的拥挤却也是常态。有一次从邯郸去保定,上车后才发现车厢暴满,不要说坐,便是站立都很困难,人与人之间用摩肩接踵来行容已不能反映其真实状况,简直就是人与人之间前胸后背左膀右臂都紧紧地贴在一起,动弹不得。几个小时的乘车过程,那种令人窒息、令人难耐难熬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以上便是过去的行旅体会。</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入,更加大了路网建设的力度,公路、铁路里程都在不断地延伸。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穿山越岭、架桥钻洞不再是难事,“天堑变通途”不再是梦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纵横交错的路网正不断改变国人的认知。这样的建设规模,这样的建设速度,难怪域外人士称之为“基建狂魔”了。也于是,过去长江边仅靠水路运输的城市,现在也都通上了高铁。</p><p class="ql-block"> 路网建设仅是新中国大建设、大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就是社会的巨大进步!</p><p class="ql-block">虽然山中一日、世上千年有些夸张,但日新月异的变化的确突破了我们认识的极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不是切身经历体验,还真是有些不敢相信呢!</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