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同古城 清真大寺</p> <p class="ql-block">大同清真大寺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清远街九楼巷。寺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9578.71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寺院沿中轴线建筑布局依次为:山门、省心楼、礼拜殿、后窑殿,该寺始建干唐贞观二年(628年),后毁于战火,明、清时期均有修,现存山门为民国建筑,省心楼、礼拜殿、后窑殿均为明清时期建筑遗构。</p><p class="ql-block">2009年大同市政府实施清真大寺环境整治修复工程,对山门、省心楼、礼拜殿等中轴线建筑进行修,并在南北两侧增建了男寺、女寺和办公用房等建筑。2016年该寺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整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是历史之珍品,文物之精华,更是中华民族融合文化之结晶。</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 两侧宣礼塔,还是“钟鼓楼”? 很有特色 中西结合啊😬</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内的建筑都是中式的 </p> <p class="ql-block">斋月 信徒捐赠物的记录 。清真大寺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应县基督教堂 1896年由浑源县传入应县。牧师为瑞典籍传教士,经费由瑞典国供给。这是最近政府拨款,重新兴建的,教堂有工作人员 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内部非常简陋 但庄严神圣</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寻找大保沟圣母堂。开车找了半天 大中午的村子里都不见人影。山西全省有午休习惯,至今如此。啊 出来位大爷 问了路,教堂不在村里,在村后的小山沟里 往那行进…</p> <p class="ql-block">有点迹象了…耶稣苦难路的石牌</p> <p class="ql-block">大保沟圣母堂 一座很是奇特的建筑,第一次见…</p> <p class="ql-block">高高在上的教堂💒它位于忻府区城西南25公里处的庄磨镇大保沟村,村中现有103户,309口人,自19世纪后期天主教传入以来,基本都信奉天主教。教堂坐北朝南,东西49米,南北81米,占地3969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忻州天主教杨雅各神父在此建“圣母堂”。现存有原建的正房5间,前出廊,内影壁墙相对而立,立体菱形图案,窗台四角角饰阴刻有“蝶”“莲”(寓意美好与和睦)等图案不一,东侧有大清光绪33年“建造弘猷”石碑一通,檐下斗拱龙形、象形耍头,隔扇门窗内镶玻璃,近年重新彩绘。耳房2间,砖券门上弧形窗口上木雕有“五福拱寿”“龙戏牡丹”,东侧门匾“功高天府”西侧缺失,北建有祷告堂。另东房3间,西房3间,均为灰瓦布顶,悬山式建筑,院内四株柏树。钟楼一座,中西结合古典式样,1966年被毁,1988年重建,钟楼分四层中西仿古建筑,门头为仿斗拱式砖雕,有梅兰竹菊、龙形、卷云等图案,中心右读“圣母堂”匾额,两侧“囍”字垂柱,门柱基石保留原建“荷”“瓶”石雕构件,西侧台阶可通往二层。2014年完成露德圣母广场的改造工程。每年8月15日“圣母荣召升天节”举行神感恩圣祭,人山人海,歌声、经声、声势浩大,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院 内正 房角 饰碑 记耍 头耳房碹门钟 楼大 门门柱基石教堂铸钟露德圣母广场</p> <p class="ql-block">走上台阶 看到了你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从侧门进入 又是个中西合璧的教堂建筑 院子像个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今天不是礼拜日 大门关着 镂空的木门里面糊着纸,看着就是很多年了 有些破损,往里看…</p> <p class="ql-block">是做礼拜的大堂 。手机的优越性发挥了,伸手进去,留下记录</p> <p class="ql-block">山里的教堂 简陋 朴实无华</p> <p class="ql-block">石碑🪦</p> <p class="ql-block">大堂的外围建筑是西式风格</p> <p class="ql-block">上面还挂着一口大钟</p> <p class="ql-block">出教堂 下楼梯 有一块小空地,是露德圣母广场</p> <p class="ql-block">在周边还看到一些破旧不堪的窑洞,这也许是修建教堂时传教士的居所</p> <p class="ql-block">太原红沟耶稣圣心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太原教区禧年朝圣地</p> <p class="ql-block">刚新建完工 进去时还在打扫卫生。太原红沟耶稣圣心堂是个老教堂了 原址因兴建高铁而重新在此建造。</p> <p class="ql-block">洗礼池</p> <p class="ql-block">离耶稣圣心堂不远 又见一教堂 没有开放 只能在外看看</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要去的</p> <p class="ql-block">从这牌坊进入 需徒步上坡路1.5~2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到了 高高在上 上台阶从侧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进入后还有很多阶梯的…走到这 只能看到教堂的上半部分 顶部</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 教堂正面全部展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侧 因在装修 加之到时已是中午 未能进入教堂内部,也没能靠近。更没能进入教堂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外面能清晰看到记载着历史故事的彩绘玻璃 </p> <p class="ql-block">站在板寺山教堂平台处 看到远处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介绍一下太原板寺山圣母堂 它始建于1770年的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太原板寺山圣母堂,原名“阪泉山圣母堂”,“板寺山圣母堂”系人们的误称,近年来,学者们经考证,确认了应该为“太原阪泉山圣母堂”。阪泉山圣母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东南的阪泉山上,距省城太原约40公里。该山属于太行山脉系舟山北侧,海拔1760米,圣堂建在此山的后山上,也称“后山圣母堂”。[1]</p><p class="ql-block"> 山下的许多山村都是100%的天主教村庄,沿着新修的公路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尽是别致的哥特式教堂,散落于左右的小山村。大部分前来朝圣的教友都会在山脚下开始步行数公里,颂念玫瑰经并朝拜十四处苦路,待到十四处苦路结束,峰回路转处,眼前豁然开朗,高处平台上便是规模宏大,宛若西方山颠城堡般的大型建筑群,这就是闻名全国的阪泉山圣母堂,在华人中有“南有上海佘山圣母堂,北有太原阪泉山圣母堂”的说法,足可见其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太原板寺山圣母堂</p><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圣母堂静蔼地镶嵌于满山翠绿中,周遭环绕苍松翠柏。每逢五月,更是山花遍地,金黄色的山桃花遍地开放,郁郁葱葱,空气芳香鲜洁。置身其间,心旷神怡,仿佛人间天堂。清晨,薄雾飘渺,如纱似岚,在圣母堂的周围缭绕飘拂,与日间景象异曲同工。傍晚,霞光灿烂,圣母堂顶余辉闪耀,就象母亲敞开衣襟,在把儿女召叫。</p><p class="ql-block">最初的圣母山洞</p><p class="ql-block">据山脚下红沟村的教友们讲,早年有一热心的牧羊人,一边放羊一边颂念玫瑰经,遇有天旱更是热心祈求圣母,后来曾多次看见圣母穿着洁白的衣服显现于山头。若干年过去,经教会神长决定于山上建筑圣母堂以示纪念,聪明的教友们用羊群运送砖瓦,就地伐木备料。许是人们粗心记错了地方,开工前,圣母再显奇迹,一夜之间,所备砖瓦木料全部自动移往100米之外的高地。</p><p class="ql-block">圣母堂最初只是一个圣母山洞,起始于教会史上著名的“礼仪之争”时期,持续120多年的教难,使得即便是偏僻的小山村都难以幸免。被迫无奈的教友们只好在山上觅得一山洞,把他们带来的圣母态像供在洞里。这一点与初期教会在尼禄朝时,无奈转入地下洞窟颇为类似。此后遇有时局紧张,他们就上山颂经祈祷,日久天长,就形成了一个圣母朝圣地。在这里,他们恭敬圣母,并保持了对天主的信仰。在困难时期他们更渴望有神父能到他们当中来,他们曾派阳曲县教友李如,圣名亚历山,秘密前往广州,接引若亚敬神父(Joachim Saivetti)来这里传教。返回途中,不幸于1806年(嘉庆十年)9月30日被两广总督那彦成截捕。神父坐牢三年后,于1809年辗转到达太原。于1815年升为山陕教区主教,在职27年,圣德卓著,爱羊如子,常到山上看望渴望神长的教友们。1843年9月21日逝于祁县,不久后,其灵柩被运回太原司铎墓地。据当地的老教友们回忆,原来的山洞就在现今圣母堂右侧山坡上,现已不复存在。只有几块旧瓦片留作见证。现在我们所看见的第13处苦路像左侧的山洞,建于1986年,是按照已故李毓[yù]文神父的图示,由红沟村教友凿建的。值得一提的是,山洞中供奉的圣母像是一尊教难时期留下来的圣母像。文革期间,雕工精美的木刻的圣母态像,被砍掉了头部,扔到山沟。有教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夜深人静时,摸到山沟,秘密的把圣母像背回家中,在窑洞墙上凿了一个洞,将残缺的圣母像嵌入墙中,然后用泥抹平,保存起来。开堂后又贡献出来,请雕塑家予以修补后供在了山洞内。</p><p class="ql-block"> 圣母堂的建造年代,从前的文字记载已在多年的社会动荡中佚失迨[dài]净,人们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建于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堂的说法,但这似乎不大可能,因为1877年光绪三年开始,华北大旱三年,山西死人200万,太原教友死于饥饿的也有4千余人。有一记载颇值得参考,据《三晋名胜》载:</p><p class="ql-block">“该堂初建于1770年,后于1895年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堂前有圣母亭,亭内有圣母像,亭前至山口处建了耶稣遇害的14处苦路。每年8月2日,8月15日,9月8日三大瞻礼参礼的人数可达数万”。可以确知的是1897年,经意大利方济各会士艾士杰主教批准,依照罗马式的建筑风格进行了设计,由潞安府人士李有刚领工建造(此公生前建筑很多圣堂,按他的意愿,死后葬于圣母堂后侧)。另外,希贤(Eugenius Massi)1910年—1916年在太原任主教期间,加建了堂后的楼房。1914年,李谨志,郭洪泰,郭伦敬等教友集资修缮了牛头坡的上山道路,立有碑记可考。艾士杰主教(Mgr.Gregorius Grassi, 1833.12.13--1900.7.9)意大利籍方济各会士,太原教区首任主教,在任期间(1890-1900)新建扩建教堂达60多座,于1900年7月9日壮烈殉道,1946年荣立真福品,2000年10月1日荣列圣品)。</p><p class="ql-block"> 圣母堂的名称,来自在此传教的方济各会母会所在地意大利佩鲁贾省阿西西市附近的一座小堂,名天神之后大殿博俊古辣堂。叫这名称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原来这里有四位隐修士去耶路撒冷朝圣,从圣母坟上带回一些圣物。教宗理伯略(Liberius)名他们在阿西西附近建一座小堂,把一小部分圣物放在堂中,请一座圣母大塑像供在祭台上。圣堂建成祝圣之后,每天有天神围绕圣母像载歌载舞。后来因为朝圣的人多,小堂不能容纳,就在上面四周盖了一座大殿,将小堂套在里面。因而命名“天神之后”圣母大殿博俊古辣堂。</p><p class="ql-block">博俊古辣圣母大殿</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在山西建堂还要起这样的名称呢?原来意大利的这座小堂,是方济各会会祖圣五伤方济各经常祈祷默想的地方。圣母在此给方济各显过奇迹,方济各求圣母转求圣子赐给来此堂祈祷朝圣的人全大赦。1216年教宗何奥略三世(Honorius Ⅲ)颁赐了这一大赦。后来这一特赦扩大到方济各会传教区圣堂。我们的圣母堂就获得了如此高级的品位。不过现在已扩大到一切堂区圣堂。得全赦的时间是从8月1日中午12时至2日夜0点,念天主经,信经各一遍。本堂主保瞻礼亦然。</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的破坏</p><p class="ql-block">文革期的破坏庄严肃穆的圣殿,文革中一变而为颓垣断壁,堂顶十字架被扳掉,堂顶的木料被拆走,凡是能移动的器物一扫而光。那些年里,圣母堂虽然破坏到如此掺状,但教友们依侍圣母的热心,丝毫未减,他们秘密爬上山来,敬拜圣母,哭诉他们的苦难,从未间断。整个动乱年代都禁止教友们上山朝圣,但却屡禁不止,甚至愈来愈多。白天被阻,教友们就夜间上山。圣母堂地处偏远,多年来又有政府禁令,但远道而来的朝圣者从来就不曾间断过。越是困难时期,教友们反倒越热心,也让我们觉察出天主不但没有离弃我们,反倒更接近我们,也许这就是每次教难之后我们应该得到的启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放后的修复</p><p class="ql-block">1980年后,教区广大神长教友万众一心,一再上书政府,要求开放并修复这一传统的朝圣地。政府后来终于体察民情,允许修复,还赞助了两万元修复费用。1986年教区指派李建唐,李毓文和郭继汾三位神父负责修复工程,但主要由当时尚未升任主教的李建唐神父驻山监理。修复工程困难非凡,6里多的山路,崎岖狭窄,车不能行。工程用水及一切材料均需从6里外的山底运上山来,谈何容易。教友时刻注视着修复工程,困难的情况,他们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一呼百应,义务劳动,修路运料。各村教友义务参战。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四五岁的小孩子,背、挑、担、抱,一起上阵。有个4岁的小孩子用书包背沙子,压断了书包带子,就用一双小手硬抱上山来,表示她对圣母娘的爱戴和孝心,情景十分感人。修复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奇迹:教友董胜利从忻州豆罗拉沙到红沟,遇到大雨,路滑,不敢再往前开。李神父说:“山上停工待料,勇敢上吧!雨可能要停。”司机听命,果然车开过去,雨就停了。沙车顺利到达,赶上了使用。水泥抹面,需要用水养护,山上无水,人吃水都是旱井雨水。怎么办?求圣母。圣母送来了毛毛细雨,一直下了十来天,代替了人工养护,质量特佳。连日的下雨,在圣母山这一代是有史以来极少见的。开路工程25天完工,修复工程两年完成。太原教区各堂区神长教友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修堂组留有记录,而且天上的妈妈记得一定更准确,更完全。如今来此朝圣的教友早已广及四海,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兄弟姐妹都不远万里来看望圣母,不仅几大节日,而且几乎天天有人来跪拜,甚至冬季大雪封山时也有人上山,有教友作诗说:</p><p class="ql-block">悬居半山的圣母亭</p><p class="ql-block">不能前往法蒂玛,</p><p class="ql-block">每月十三把山爬,</p><p class="ql-block">远朝露德不容易,</p><p class="ql-block">近拜圣母此亦佳。</p><p class="ql-block">1987年8月修复工程全部完工,迎接了8月2日传统的博俊古辣瞻礼。9月12日,太原教区张信主教和负责修复工程的李建唐等神父举行了隆重的奉献礼,参礼的教友达3万余人。他们怀着压抑了20多年的激情,向圣母一吐为快;也怀着兴奋和喜悦,对圣母放声高唱:《圣母德叙祷文》,歌颂圣母那50多项尊称和美名;几万颗心灵饱含热情地向圣母献上了歌颂和祈祷!可想而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情景!2006年圣母堂后小山颠又竖起了一尊18米高的耶稣圣心铜像。2007年,圣母山上又新修了十四处苦路像,宽阔干净的公路也修至圣母堂脚下,给今后的朝圣者带来了方便。朝圣者日益增多,如果从山洞敬礼圣母算起,到现在已有216年的历史了。不仅太原的教友,外教区、外省市甚至海外的教友,也到此求恩、谢恩和奉献。朝圣者终年不绝,尤其圣母的几大节日,博俊古辣瞻礼(8月2日),圣母升天(8月15日),圣母诞辰(9月8日),以及圣母月(五月)朝圣的教友更加络绎火爆。人数达两三万人,五彩缤纷的人流,形成彩色的巨龙,蜿蜒蠕动在6里长的绿色山腰里,一阵阵14处苦路站上的歌声、乐声、经声,震撼着阪泉山的整个山林。礼仪开始时,炮鼓齐发,管号同鸣,各堂区的管弦乐队,堂皇的圣母轿舆,紧相簇拥,虽万分热烈,但雍雍而雅,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在圣母堂上,无论是路上,还是在堂里,最容易看到是泪汪汪的眼睛,最容易听到的是唏嘘的啜泣声;当然也常有喜形于色,喜不自胜的情景,这说明来此朝圣者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处境。尤其是举扬圣体的时候,在那诸天神圣顶礼膜拜、万众屏息、瞻仰耶稣圣体的一刹那寂静时刻,啜泣声难以抑制的拼发出来,虽然是低低的,然而却是混然的一片,这时候,谁都控制不住眼泪的闸门!</p><p class="ql-block">圣母大殿内景</p><p class="ql-block">许多兄弟姐妹情不自禁出声苦诉:妈妈,天上的妈妈,看你不孝的子女,又来了,投奔你仁爱的怀抱,我们的酸甜苦辣,你全知道,不用我们唠叨!我们有悔罪的真诚,也有改过的决心;我们有依托的信赖,也有谢恩的感激……。妈妈,我们把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堂区、我们的国家,借您的圣手,奉献给您的圣子耶稣,我们的主基督!让我们人人成圣,家家和睦,人民归化,国家文明,社会进步!</p><p class="ql-block"> 查看到这段对太原板寺山圣母堂的详细介绍 转载下来,让感兴趣的人能更好了解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正面,离开时从这里走</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往教堂的路… 是石砖竖着拼接成的,老路 还保留着一段。两侧白色的是加宽的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在上山步入教堂前1000米处有个小广场,旁边坐落着一尊圣母像 </p> <p class="ql-block">耶稣苦难路第十四处 刻在石碑上 这是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下山 耶稣苦难路第十三处拐进去有一个似屋子的地方,有玻璃围住,内有一尊像 外有鲜花插着…</p> <p class="ql-block">新旧重叠</p> <p class="ql-block">一路下山 一路风景</p> <p class="ql-block">修建记录碑</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下山,花了约一个小时。值了,上山是当地青年开车免费送我们到刚才那个小广场处,省了我们的体力,省了2~3小时的爬山时间…谢谢这位年青的教徒</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太原最后一天,最后一个要去的教堂 :长沟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辗转了半天,最后碰到个年轻人 他说他刚从那边过来,给了我们保姆级的指点…找到你了!</p> <p class="ql-block">太原长沟村的古老教堂极具魅力。</p><p class="ql-block">长沟村的老教堂始建于1921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意大利的传教士设计、建造。属于哥特式教堂,原本质量不错,保存完好,由于教堂处在长沟煤矿采空区,进入本世纪矿区塌陷,导致整栋建筑沉陷,不得已被废弃,成为了旧址。因沉降而出现裂痕,但主体结构依旧完好,被称作山西“最坚强”的教堂。它本是天主教信友聚会等的地方,位置偏远,位于太原北侧城郊的荒地沟壑之中,距离东站不到20分钟的车程。</p><p class="ql-block">如今此处成了网红之地。两座教堂中,老教堂虽已废弃却散发着独特魅力,那是历史沉淀的韵味,宛如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岁月中的故事,见证着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如今长沟村有两座天主教堂,新教堂位于长沟新村东南角平整空地的山梁上,始建于2009年,现已启用,当地教民都到那里做礼拜。这里被誉为“坚强的教堂”是老教堂,</p> <p class="ql-block">后面观 </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 山体壁上有一排窑洞式的屋子…可能是传教士居住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最坚强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