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结姻缘

玉兰花开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主人公:我和老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 篇 制 作: 张大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制 作 时 间: 2025.6.13.</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背 景 音 乐: 远飞的大雁</b></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我和老伴分别在两地,从相识、相知、相恋九年后结婚的,后又夫妻分居三年后才团聚。这期间彼此都是通过相互间的书信往来,以及与老伴“心灵对话”的日记,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那人生中最宝贵、最荣光、最有价值、最值得珍爱的青春年华……</p> <p class="ql-block">1967年10月,我报名并通过各项考试,参加了武汉的一支文艺宣传队(红艺战团),成为了宣传队的一名舞蹈队员。这时也就认识了从南京回家乡参加宣传队并担任副队长的老伴(他是利用回武汉看望生病的父亲,学校没有复课,也是考进宣传队担任绘制宣传画版工作,参加宣传队的)。我们在一起随文艺宣传队到武汉周边的农村(黄陂、蔡甸)进行文艺宣传演出,受到当地农民们的热情欢迎。</p> <p class="ql-block">1967年12月老伴为文艺宣传队的队员们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8年2月,老伴回南京前与宣传队的部分队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8年我作为武汉知青下放到湖北枣阳农村挿队,八年“抗战”的鸿雁传书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p><p class="ql-block">下农村的我当时正值年轻,身体也很好,由于表现出色,被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到各公社的大队小队进行巡迴演讲。</p> <p class="ql-block">老伴1970年从南京航务工程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三航局三处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当了一名混凝土工人。他在艰苦平凡的交通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工人师傅们的关心和培养,先后被推荐出席了9424工地、上海三航局、南京市交通局、南京市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1年3月他到上海开会后,专程到外滩照了这张照片寄给了我。附信寄来他撰写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p> <p class="ql-block">1970年我被抽调到襄樊棉纺厂当纺织工人。襄樊棉纺厂是1970年从各地知青招收进厂的万人纱厂,人才济济。1971年,我被抽调参加了厂文艺宣传队。还参加了排练演出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片断和《白毛女》的全场。我在《白毛女》中跳“窗花舞”。当时,我和老伴在书信往来中,写的全是单位里如何“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好形势,激励我们双方应该如何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1976年2月我被授予襄樊市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p> <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24日被襄樊棉纺厂党委批准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上图是在全厂<span style="font-size:18px;">抓革命促生产</span>誓师大会上进行发言。</p> <p class="ql-block">当时襄樊棉纺厂文艺宣传队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6年我参加襄樊军民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横渡汉江活动</p> <p class="ql-block">1971年春节,我们分别回到武汉见面后,彼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双方的父亲都是因病早年离世,双方坚强的妈妈一直守寡,含辛茹苦的带着弟妹们艰难的生活…… 共同的人生遭遇使我们对生活有了共同的认识,表示一定努力学习和工作,以自己艰苦奋斗取得的成绩和收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期不辜负亲人们的期望。我们彼此也明确了两人之间的恋爱关系,表示相互通信联系,积极争取进步,努力并肩前行。</p> <p class="ql-block">1974年我从武汉到南京,我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留影。当时老伴题小诗一首:</p><p class="ql-block">继承先烈志,决裂旧观念;</p><p class="ql-block">遥距存知己,伴侣永向前。</p><p class="ql-block"> 俊 锋</p><p class="ql-block"> 1974.10.17.南京</p> <p class="ql-block">谈恋爱时互相交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2年老伴在南京也参加了他们南京二0七0厂的文艺小分队,他在乐队中是承担弹扬琴的角色。当时我们相互写信寄照片,沟通交流彼此单位演出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1972年老伴参加了南京二0七0厂“钟山”号万吨级钢筋混凝土浮船坞的建设,他在来信中寄来他画的浮船坞的简图,以及浮船坞下水后和一道参加建设的同事们及他们施工居住的“战斗87”轮船前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都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并交换相互的日记本,他还在我的日记本上书写赠文,我还将他画的雷锋像贴在我的日记本上。</p> <p class="ql-block">老伴将他的日记本寄来给我看</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书信都是交流工作学习情况</p> <p class="ql-block">我们经历了九年的相识、相知、相恋,于1976年元月,征得双方组织上的批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回到我们的家乡武汉,领取了《结婚证》。在双方妈妈的身边,没有新房、没办酒席,从简结婚了。三天后各自拎着一个大旅行袋的喜糖(是由我们自己用买的小塑料袋装进糖果后用订书机装订封口的)到各自单位送发给同事们,就算是“安民告示”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给襄樊、南京的领导、同事及同学们赠送喜糖时,也一并送去彩色信封,请他们在上面为我们题写《结婚赠言》,以留作最珍贵的美好纪念。</p> <p class="ql-block">2015年重新制作的结婚赠言视頻</p> <p class="ql-block">1976年春节回家乡武汉结婚后,我们就分别回到各自在襄樊、南京的工作岗位,同时也经历了人生道路上艰难曲折的考验。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携手,先后克服和解决了孩子出生、分居两地等困难。</p> <p class="ql-block">1978年2月,我在妈妈的陪伴下,带着在南京出生才四个月的儿子,一起回到襄樊棉纺厂,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这是当时老伴每星期从南京写给我的信,给了我很大的关怀温暖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我一直珍藏着老伴写的诗词两首</p> <p class="ql-block">1979年7月,在南京市交通局和襄樊棉纺厂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的工作终于得到调动,带着刚满18个月的儿子离开襄樊来到南京,使长期分居的我们得到团圆,开始了我们在南京的新生活。</p> <p class="ql-block">1983年送儿子上小学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永远铭记感谢组织和老领导同志们的亲切关心和帮助。感谢对我们全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