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启迪·成长——小濠涌小学教师“悦”读分享会(第六期)

斗门镇小濠涌小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6月9日,小濠涌小学第六期教师读书分享会如期启幕。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三尺讲台与墨香书卷相遇,便谱写出教育最动人的诗篇。热爱阅读的师者,恰似一本永不合拢的立体教科书——他们用指尖翻动的页码丈量思想的深度,以眉宇间流转的哲思诠释人格的维度。当教师们沉浸于文字构筑的精神宇宙,既是在完成自我生命的拓荒,更是在为年轻的心灵播撒星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谭雪芳《结构化思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分享者谭雪芳校长介绍了《结构化思维》一书。该书提出结构化思维能助教师应对信息过载,提升工作效率。谭校长详解了结构化思维的表达清晰、决策高效、学习系统三大价值,并结合备课、家校沟通等实例进行阐述。她还分享个人感悟,引导在场老师思考并分享案例。最后,她呼吁将此书作为教学思维工具箱,积极应用以升级思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赵雁仪《做一名幸福的音乐教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雁仪老师在研读《做一名幸福的音乐教师》一书后,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教师职业使命形成了深刻认知。这部著作不仅启迪她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价值维度,更促使她从人生哲学、情感智慧与自我成长三个层面获得系统性思考——在乐符与教鞭的交响中,她逐渐领悟到:真正的教育幸福源自对专业精进的执着追求、对生命共情的持续修炼,以及在艺术熏陶与人格塑造之间构建的双向滋养关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吕平梅《微习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平梅老师通过阅读领悟到以微习惯为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将目标拆解为微小到不可思议的积极行为(如每天1个俯卧撑、写50字、看2页书)。其核心在于任务量极小,大脑不抗拒,易于坚持。通过微小行动积累自信、改变大脑反应,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教育质量的提升,强调师生共同践行、从小处着手创造大改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周德兴《平凡的世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者周德兴老师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为文本,通过解构作者少时贫寒却坚持求学的生命轨迹与创作心路,揭示了小说"平凡中铸就精神丰碑"的深层意蕴。他指出,作品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为代表的普通人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浮沉为轴,构建起"以生存韧劲突破生存困境"的哲学体系——在物质困顿与精神超脱的辩证关系中,展现了个体生命直面苦难时迸发的精神伟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邝丽愉《做有温度的教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邝丽愉老师通过阅读认识到以人性为出发点的教育理念,才是有温度的教育,全书贯穿了作者鲜明的教育价值观—— 做温暖人心的教育。作者以睿智的笔墨畅谈了对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价值的理解。拜读完这本书,方华老师的教育高度和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也让我们能重新审视自己这些年的教育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吴镁琪《从教走向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镁琪老师通过阅读介绍聚焦核心素养落地难题,提出“单元教学”新视角:以结构化课程(如“一间房”整合门窗钢筋)替代零散知识点教学,推动学科价值显性化。书中强调教学目标需转化为学生视角的“学习目标”——用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分析”)替代抽象表述,使学生明确“学什么、做什么、做到何程度”。其核心在于教师让渡课堂主导权,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通过可观测的学习任务实现“教”为“学”服务的本质回归,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实践脚手架。</p> <p class="ql-block">      当六月的晚风拂过书页,这场思维的盛宴已悄然为教育田野播下新种。从结构化思维的理性之光到微习惯的涓滴成海,从音乐教育的灵魂共振到平凡世界的精神远征,六位师者的分享犹如星火燎原,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教育革新,始于教师与书籍的深度对话,成于理念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此刻,我们更深刻领悟——当教师以阅读丈量世界,讲台便不再是方寸之地,而是连接古今、贯通天地的精神枢纽;当教育者用思想点亮思想,校园终将成为无数心灵破茧成蝶的孵化场。愿这场分享会成为新的起点,让每位教师都成为手持火炬的引路人,在教育的星河中继续书写"以生命唤醒生命"的永恒诗篇。</p> <p class="ql-block">撰稿:吴镁琪</p><p class="ql-block">照片:莫雅琪</p><p class="ql-block">美篇:吴镁琪</p><p class="ql-block">初审:林雯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终审:谭雪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