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解放香河的隐密指挥所

追梦者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解放战争已步入决胜阶段。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后,英勇的解放军将士挥师南下,战略目光直指平津地区。而地处平津之间的香河,成为了这场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役。鲜为人知的是,在香河解放的背后,有一处老宅曾扮演着至关重要却隐秘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香河城南五百户镇马各庄村,矗立着一座饱经百年风霜的老宅。这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五间正房整齐排列,尽显沉稳大气,东西两侧各有三间厢房,还配有两间耳房;南面的两扇木门搭配着青砖雕花装饰的门楼,古朴而庄重。门楼外西侧,一棵枝繁叶茂的国槐静静伫立,宛如忠诚的卫士,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偏东侧的大门宽敞开阔,可供马车自由穿行。老宅采用青砖木架结构,占地面积东西长14.57米、南北近30米,15间房屋布局紧凑合理,隐蔽性极佳,尤其是正房带后门的设计,极为便于人员紧急转移。这座老宅虽谈不上奢华,却是当时难得一见的规整居所,其独特的布局和充足的空间,为解放军设立指挥所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p> <p class="ql-block">此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更为关键的是,老宅背后的家族革命背景,为其增添了可靠的政治底色。父亲这辈兄弟五人,大哥马光明和二哥马振宗早在1943年香武宝联合县时期就投身抗日,为躲避敌人围剿,多次随地方组织转移至北部山区。1944年受两位哥哥影响,父亲马振山与三哥、四哥在家乡组织动员、秘密送情报,父亲还担任解放区村干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大哥马光明任县看守所所长,二哥马振宗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二哥因身份暴露被捕,受尽敌人拷打仍坚贞不屈,幸得多方营救脱险。父亲马振山则在解放区前马坊小学任教。家人多人参与革命的经历,让这座老宅成为解放军值得托付信赖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19日下午,一队解放军战士敲响了老宅的大门,希望借用此处作为作战指挥所。当时,爷爷已经离世,奶奶作为一家之主,深明大义,毫不犹豫地爽快同意,还热情地将战士们迎进屋内。据奶奶回忆,大约有十几名解放军进入老宅,他们态度和蔼可亲,纪律严明有序。战士们搬来箱子放置在西屋,同时在大门外设置岗哨严密把守。不久之后,西屋便传来“嘀嘀嗒嗒”的发报声,家人们这才知晓,箱子里放的是电台。正房西屋成为了解放香河的作战指挥所,西侧厢房则作为后勤保障点,整个老宅弥漫着威严而神秘的气息。家人们十分配合,从不随意打扰,只是默默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予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18日,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下达命令,令其第四纵队攻打香河。接到命令后,各部将士冒雨急行军,于7月19日晚19点,准时到达预定作战位置。</p> <p class="ql-block">开国中将曾思玉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根据香河县志记载以及开国中将曾思玉的回忆,当时负责解放香河任务的是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第四纵队,该纵队下辖第十、十一、十二旅以及二纵第四旅。其中,第十一旅驻扎在四百户一带,加强天津方向警戒。并且十一旅还派遣一个团,在尚店张庄协助十旅阻击突围之敌。第十旅进驻百家湾、郭辛庄一带,紧张有序地修筑工事,防范北线增援之敌。第四旅在渠口安头屯部防,时刻警惕着周边的任何动向;十二旅则肩负起主攻香河县城的重任。各旅之间紧密协同配合,从不同方向对香河县城形成了合围之势</p> <p class="ql-block">攻打香河县城图——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7月20日9时30分,解放军顺利扫清了香河县城的外围据点;16时30分,攻打香河县城的战斗正式打响。刹那间,枪炮声如雷霆般在香河县城上空轰鸣,硝烟迅速弥漫了整个天空。三十四团一连的两个战士抓住战机,成功炸开东城门,解放军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般,迅猛地冲进城里</p> <p class="ql-block">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指挥所内,气氛紧张到了极点。电台的“嘀嘀嗒嗒”声时快时慢,一道道电波不断传递着香河县城激烈的战况,作战指令也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发出。在城北,三十五团连续6次爆破都未能成功,黄团长在组织攻打北门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目睹这一幕,战士们高喊着“为黄团长报仇”的口号,与攻克西门的三十六团会合后,一同奋勇冲进城里。19时50分残余的敌人退守到魁星楼,三十四团九连的战士们勇猛顽强,经过40分钟的激烈激战,终于在20时30分,宣告战斗结束,香河成功解放。</p> <p class="ql-block">三十五团黄甫俊团长——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解放军指挥员面带胜利的笑容走出指挥所,对奶奶说道:“大娘,香河解放了,您往后能安心过日子啦!”奶奶眼眶瞬间湿润,多年来经历的苦难仿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一直以来对身处对敌前线儿子的牵挂也随之放下。她激动地说:“大家累坏了,我给你们做面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过对史料的严谨考证,并与家族长辈的口述内容进行细致比对,从时代背景到具体的时间节点都高度契合,这足以证实老宅曾作为临时指挥所的事实。从地理位置来看,老宅恰好处于十一旅的防区内,因此极有可能曾作为十一旅的指挥所。此外,老宅距离香河县城十公里,这一位置既能让指挥员全面掌控战场动态,又具备充足的战略缓冲空间,也完全符合更高级指挥场所的设置要求。所以,也有观点推测,老宅或许是四纵战地临时指挥机关。只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家中长辈没能留下更多详尽信息,关于老宅具体作为何种级别的指挥场所,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尽管这座老宅历经唐山大地震后已然坍塌,但它所承载的红色记忆却永不褪色。这段隐秘而光荣的历史,不仅是一个家族无比珍贵的回忆,更是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教材,时刻提醒着后人,要永远铭记先辈们的无私奉献与巨大牺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