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一日游》(三)《第三展室、第四展室作品》

魁星楼(祁爽)

<p class="ql-block">编辑:祁爽</p><p class="ql-block">撰文:祁爽</p><p class="ql-block">摄影:祁爽</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里面是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隶书《石台孝经碑》,是碑林的镇馆之宝之一,雍容华贵,世称开元体。</p> <p class="ql-block">向东便是石刻艺术馆,正在扩建。</p> <p class="ql-block">《武都太守等题名残碑》</p> <p class="ql-block">东汉名碑,隶书作品,题额篆书,稀世珍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孟显达碑》该碑记述孟显达参与贺拔胜大破东魏侯景军队等战事,孟显达卒于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四十年后,隋文帝仁寿二十年(公元600年)后世才立此碑。</p> <p class="ql-block">《李夷简家庙碑》由宰相裴度撰文,萧祜书写的楷书。该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主要记述李夷简家族历史和政治上的贡献等。</p> <p class="ql-block">《邓太尉碑》,刻于前秦建元三年(公元367年)隶书作品,又称《邓艾祠碑》为纪念三国魏国名将邓艾,灭蜀功臣,后遭诬陷被杀而立,西晋泰始年间(公元267年)初建祠,前秦时冯翊护军郑能进因祠庙颓废重修而立碑。</p> <p class="ql-block">《广武将军碑》刻石于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为广武将军张产而立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罕见的石刻遗迹,隶书作品,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期。</p> <p class="ql-block">《李暢碑》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李暢、字季邕,陇西人,隋任河东桑泉县令,卒年五十六岁。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葬,追赠使持节崇州诸军事,崇州刺史。</p> <p class="ql-block">《于孝显碑》全称为《大唐故骑都尉濮州濮阳县令于君之碑》出土于富平县西乡村。碑刻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p> <p class="ql-block">该碑书风特点:结体宽博,点画精丽,气韵雄健,而富于温雅之气,字颇似唐初名家虞世南,间用隶体,是一款稀有的楷书珍品。</p> <p class="ql-block">该碑记述了隋朝灭亡,大唐建国之际,天下动乱,以及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反隋,占领关中,夺取长安,进一步扫平群雄,一统全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些内容可以补充《隋书》《唐书》中不能详细记录的细节。李渊父子争天下,离不开像于孝显这样的北朝旧族的支持,碑文还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动态。</p> <p class="ql-block">于孝显(公交573年—636年),字犀角,隋唐著名将领,于孝显在隋起家时为右亲卫,后在隋炀帝时退归林野,唐髙祖武德元年,他投靠李渊的军队,担任元帅铠曹参军,参与讨伐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屡立战功。唐太宗贞观元年,担任濮州濮阳县令,以美德著称,在任去世。</p> <p class="ql-block">《道德寺碑》全称为《大唐京师道德寺故禅师大法师之碑》,碑刻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该碑叙述隋唐长安城中一座重要的比丘尼寺—道德寺的创建和迁移过程,以及该寺比丘尼大德善惠、玄懿和十善的生平事迹,1950年出土于西安西郊梁家庄。</p> <p class="ql-block">《智该法师碑》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立碑,额题篆书,正文楷书,僧明浚撰文,僧明解书。该碑螭首,碑文记载唐贞观年间,灵化寺大德智该法师传授金刚经的事迹,以及他死后弟子们追念并供奉舍利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篆书千字文碑》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刻碑。</p> <p class="ql-block">梁.周兴嗣撰文,僧梦英书,袁正已楷书释文。</p> <p class="ql-block">《折继闵神道碑》,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立碑,两面刻字,张叔夜撰写,蔡靖题额并楷书书写,书法圆润秀美,该碑文记述北宋赣州知府折继闵(公元1018年—1052年,字广孝,折惟忠次子,折克行之父)数次应诏率部出察,与西夏作战,并获得胜利,以及折继闵生平事迹及家族历史背景,他是折家将之一,也是了解北宋时期军事和地方政要的重要历史资料,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76年在府谷县杨家沟折氏坟园西部清理出来,当时已断裂三大块。</p> <p class="ql-block">《折克行神道碑》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立碑,毛友撰文,宇文虚中书写,楷书,两面刻字,碑阳记载折克行家世功绩。</p> <p class="ql-block">碑阴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给折克行拟定谥号的呈文。下半部列出了折克行所统辖各寨寨主的姓名,碑文作者毛友高度评价折克行军事才能和边防上所作出的贡献,颂扬折克行在多次与西夏战斗中屡次获胜,并建奇功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比丘尼法琬禅师碑》,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沙门僧承远撰文,刘钦旦楷书书写,题额篆书《大唐故比丘尼法琬碑》碑文记载唐朝宗室临川公李德懋为其亡父襄邑王祈冥福,而舍送十三岁爱女剃度为尼的故事,碑主法琬禅师即李德懋之爱女,法琬禅师(公元638年—688年)俗姓李,是唐太祖李虎(李渊之祖父)五世孙,唐中宗李显的三堂姑,武则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去世),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其侄女比丘尼悟迦为其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三阶大德禅师碑》为楷书作品,碑阳浮雕佛像,中间龛内主尊为大日如来像,碑阳铭文显示,该碑与唐代三阶教有关。</p> <p class="ql-block">《三阶大德禅师碑》铭文内容为:《皇唐三阶大德禅师碑》。</p> <p class="ql-block">《西方极乐世界之图》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傅兴摹,秦旺刊刻。</p> <p class="ql-block">《刘尚神道碑》是元代的一块重要碑刻,该碑对研究金、南宋末、及元朝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此碑追溯为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由骆天骧撰文并书写。</p> <p class="ql-block">刘尚是元代京兆知府(即今西安知府),骆天骧此时正担任京兆路府学学正和儒学教授,因此他对刘尚生平事迹和家庭背景有着第一手详细资料,因此《刘尚神道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该碑文还提到了金末,陕西地区出现了红巾军大起义,陕西安抚史和总帅设置等情况,蒙古国伐宋以及平定浑都海等叛乱的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重修牛山土主忠惠王庙碑》该碑立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由黄理仙撰文,高忙奇撒儿书写,张宗囗篆额,正文楷书。</p> <p class="ql-block">该碑叙述元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安康城并焚毁县衙及牛山忠惠王庙的历史事件,随后元朝大军收复安康城并重修该庙的历史事件。此碑不仅是研究元末农民起义军和安康地方史的重要资料,还具有软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该碑原立于安康.富强乡牛山庙,详细叙述了元末农民起义与元军军事行动,及其对地方宗教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元末的社会动荡和宗教活动变迁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德应侯碑》全称为《宋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该碑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立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窑神故址,详细记载了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耀州太守阎充国奏请朝庭封黄堡镇山神德应侯,以护佑当地陶瓷烧制的事件为历史背景,此碑是研究耀州窑和中国陶瓷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以及宋代城镇手工业发展史和当地老百姓依赖陶瓷生产谋生等情况。</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室陈列宋、元、明、清时期名家诗文书迹刻石,以及元代至清,石刻图画,元代《万寿宫图》、明代《黄河图说》、清代《太华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名山胜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刻《王维画竹》清刻《孔子像》《松鹤图》《关帝诗竹》等具有很髙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诗二首,行书碑刻。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碑刻。</p> <p class="ql-block">系黄庭坚诗二首,描写古都长安景物。黄庭坚(公元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洪川分宁人,著名诗人,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诗文如下:(其一)</p><p class="ql-block">翠盖龙旗出建章,莺啼百啭柳初黄。</p><p class="ql-block">昆池冰泮三山近,阿阁花深九陌香。</p><p class="ql-block">径转虹梁通紫极,庭含玉树隐霓裳。</p><p class="ql-block">侍臣缓步随銮辂,冈上应看集凤皇。</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小苑平临太液池,金铺约户锁蟠螭。</p><p class="ql-block">云中帝座飞华盖,城上钧陈绕翠旗。</p><p class="ql-block">紫气旋面双凤阁,青松还有万年枝。</p><p class="ql-block">从来清跸深严地,开尽碧桃人未知。</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书。清咸丰三(公元1853年),由倪人垌重刻,仇和刻石。</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诗二首,全篇赏析。</p> <p class="ql-block">《苏轼集归去来兮辞诗》苏轼撰文并书写,为行书作品。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四展室。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由邓霖摹刻。</p> <p class="ql-block">题额篆书《苏轼真迹》,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曕,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善书画,亦是一代文豪,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碑文为苏轼谪居黄州所写的六首诗。</p> <p class="ql-block">《盛惇祟临东坡书》</p> <p class="ql-block">盛惇崇在光绪年间,于姑苏城南书斋里,将家藏珍宝,苏轼书法真迹《黄州寒食诗帖平铺于青石案上,进行临摹………</p> <p class="ql-block">《草书乐志论》清康熙玄烨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人临摹,明朝大书法家祝允明草书,祝允明(公元1466年—1526年)与唐寅、文徴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p> <p class="ql-block">祝允明,字希哲,明朝苏州长州人,</p><p class="ql-block">此为清人临摹祝允明草书。</p> <p class="ql-block">祝允明书法赏析。</p> <p class="ql-block">《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苏轼撰文,赵孟頫书。</p> <p class="ql-block">《米芾四屏诗帖》原石原碑原拓,出自北宋四大书法名家之一米芾之手,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珍贵藏品。</p> <p class="ql-block">该碑内容为五言诗:</p><p class="ql-block">皇都初度腊,凤辇出深宫。</p><p class="ql-block">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仗凝霜彩白,袍映日华红。</p><p class="ql-block">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p> <p class="ql-block">御沟穿断霭,骊岫照斜空。</p><p class="ql-block">时见宸游兴,因见稼穑功。</p><p class="ql-block">每一字每一句,都透露出米芾的独特书法韵和对自然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张升荣碑》又称《张化龙碑》碑文楷书。</p> <p class="ql-block">该碑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本地邑官假名之征差甚多,</p> <p class="ql-block">而藉公肥私者诡伪百,武生员外张升荣率众皆城争之,上宪调兵捕捉,公恐累及众人,锐身自出………</p> <p class="ql-block">《平利教案碑》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正文楷书,郭为撰文。</p> <p class="ql-block">该碑具有较高的重要历史价值,记录1867年发生在陕西平利县洛河镇的一起教案事件,晚清时期,中国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和争议,该碑详细的记录了此事件。</p> <p class="ql-block">《荒岁歌碑》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正文楷书,479字,位于陕西韩城市夏阳乡西彭村悟真观。</p> <p class="ql-block">叙述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陕西、山西、河南旱灾特别严重,旱灾给老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粮食短缺,人口逃亡,社会动荡,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困境。</p> <p class="ql-block">《黄河图说》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刻绘,刘天和碑补刻。</p> <p class="ql-block">《黄河图说》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绘制范围,西起潼关,东至云梯关入海口,北至山东德州,南达凤阳府,绘制出明代中叶,黄河、运河的大致流向。</p> <p class="ql-block">碑林,第四展室碑刻赏析。</p> <p class="ql-block">碑林碑刻如林,丛丛耸立,观者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赐杨嗣昌诗》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0年),崇祯皇帝手书《赐杨嗣昌诗》,颁发给当时坐镇西安的杨嗣昌。</p> <p class="ql-block">读诗内容:</p><p class="ql-block">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p><p class="ql-block">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p><p class="ql-block">这是崇祯皇帝的手书真迹,当时张献忠在谷城再次起义,李闯王也从陕西进入河南,明末农民战争再次达到高潮,崇祯对杨嗣昌寄予厚望,并赐诗表示支持,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杨嗣昌在追剿张献忠途中去世。</p> <p class="ql-block">《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十四年(公元1734年),由爱新觉罗.允礼绘图。</p> <p class="ql-block">《太华全图》左上端所刻题记:三秦观察使贾鉝绘并题跋,题额《太华全图》。贾鉝,字玉万,山西临汾人,曾任陕西按察司副使。贾鉝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三月登临南峰,作诗以记此事,第二年,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五月,祈雨而三宿华山,归来后绘制此图,期望与《太白山图》一并留传于后世。</p> <p class="ql-block">太华山即西岳华山,《水经注》云:“远而望之,若花状”,故名。西岳华山有东、南、中、西、北五峰,峭壁千仞,山势雄伟,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此图从下而上依次绘制,有华阴县城、西岳庙、太华山门、玉泉院、王母观、莎罗坪、卧仙坪、希夷峡、救苦庵等景点。半山腰有回心石、长春石室、千尺幢、猢猕愁、擦耳岩、铁牛台、水帘洞、白云峰等名胜。山顶从右往左绘制,巨灵掌、玉女峰、黑龙潭、仰天池、落雁峰、西峰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太白全图》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四展室,此碑刻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由贾鉝绘图和书写文字,李士龙、卜世镌刻。</p> <p class="ql-block">此图展示太白山脚下的清湫庙到三清池风光,这在历代诸多太白山图中是最大的一幅古地图,额题隶书:太白山图,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达摩东渡图》刊刻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疯颠和尚绘图。</p> <p class="ql-block">达摩祖师肩挑荷杖,杖头挂履,瞠目侧首,脚踏苇枝渡江北上,整幅画面采用粗细,明暗和动静对比的刻画技法,将达摩祖师表现的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达摩面壁图》风颠和尚题跋并绘制,像石上角均有四句题偈,一石为楷书,一石为行草。</p> <p class="ql-block">达摩祖师面壁打座蒲团,人物刻画形象突出,神采奕奕的一个印度僧人形象,衣纹的疏阔简练,发须的螺卷,寥寥几笔,刻画的特别成功,可算是一幅佳作。</p> <p class="ql-block">《松鹤图》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由朱集义绘制并书。</p> <p class="ql-block">《松鹤图》寓意松鹤延年,象征长寿之意,刻工精细,是一幅精致的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张饱帆于大江,骤骏马于平陆,天下之至快,反而思之则忧,处不争之地,乘独后之马,人或我………</p><p class="ql-block">落款:常武刺史余谠。</p> <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p><p class="ql-block">黄帝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德为功,形体下敞,精神不散,可寿百岁。</p><p class="ql-block">落款:常武刺史余谠。</p><p class="ql-block">注:查阅相关资料,常武刺史余谠,没有生平记载,在此一提。</p> <p class="ql-block">《魁星点牛图》马德昭,号自明,四川阆中人。此图以儒家修养的标准”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鞅”字上,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意,形象生动,拼字巧妙,属又字游戏。</p> <p class="ql-block">《关帝诗竹碑》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杜陵二曲居士韩宰临摹刻碑,额诗篆书《关帝诗竹》,主休以两棵修竹,竹叶构成五言绝句:</p><p class="ql-block">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p><p class="ql-block">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p><p class="ql-block">的藏头诗。右侧篆文”汉寿亭侯之印”,下方题跋记,明代扬州出土印章事件,并与”挂印封金”典故相呼应,展现关羽忠义形象,清代碑刻文物,以竹画隐诗,赞关公忠义。</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第四展室珍藏的《兰亭集序》,为后世摹刻或拓本,并非王羲之真迹。但其艺术价值仍受推崇,传说王羲之真迹陪葬于唐太宗昭陵,现存多为后世临摹本。</p> <p class="ql-block">《吴道子观音像》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由叶丞祧、董沐勒石、黄家鼎、梁禹西立石,左佩瑶藏稿,左重耀篆书,张世锡勾硃。</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像》又称《大慈大悲菩萨像》,此像暑名吴道子所绘,吴道子善画梵像,线条多采用莼采条法,此菩萨像正体现这一特征,束高发髻,髻前端饰天冠,冠上有一小化佛及荷花形饰物,头巾垂肩,面庞饱满,神态慈祥,额中有白毫,在人中两边及下颌部刻有三缕胡须,说明此像样稿还保留印度造像特征。</p> <p class="ql-block">《宁静致远》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大帝)闰三月初十日手书,这是康熙皇帝的真迹。康熙(公元1654年—1722年),是清军入关后第二任皇帝。</p> <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