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一万多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华人民族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大的哲学智慧,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是“道”。无论是过去的诸子百家还是当代的学者、民间的各种学习都将中华文化所定在对 “道”的追求。什么是道?中国科技大学刘仲林教授说道,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每个人通过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劳动中实践获得感悟,强调是通过内心领悟而达到的一种境界之美。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体悟成就感之美,人生成长的过程遵循《道德经》中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人遵循地的法则,地遵循天的法则,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自然的法则。”也就是宇宙生命都是按着本来其自身应有的规律自然运转,不是单纯的依靠任何外在的力量,就像天自然高,地自然厚,日月自然明亮,由此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感悟人生境界之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故“道之尊,德之贵。”道生万物,德养万物,协助万物发生、成长、结果,就是自然而然。这也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境界之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核心,也是最高追求。</p><p class="ql-block"> 学习《论语》也是修身悟道的过程,《论语》中有“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天与道,不可得而闻也。”也就说夫子所说的天性与天道是听不到的,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不断感悟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之美。刘仲林教授把道分为四个层次,4. 道路 或者是事物存在的形式; 3. 道德 2. 道理 1. 境界。 也就是《大学》里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理解和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跟大家详细分析道的四个层次的理解与应用。 </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适应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让你内心掀起波澜的事情,都会有一些风风雨雨,阻碍我们前进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让我们愤怒,抑郁,纠结或者是高兴,但是这些事情同时也是在磨练我们的天性,在处理这些事情过程中,如果时刻做到“君子以果行育德”才能体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境界之美,如果我们不会运用厚德坚,持为人之本,我们就会被“五色、五音、五味、难得之货、各种游戏娱乐”所迷惑,我们就会被世俗的观念所诱惑、所物化,我们就会偏离自己的天性,远离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我经常说适应社会不改变自己的天性,才能让自己的天性,逐渐地达到至善若水的境界;如果我们在众多的利益面前把握不好自己,就像孔子说的“放于利而行,怨多。”也就是说只顾自己的利益做事,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就失去人格的魅力,就是失去自己身边的朋友,失去人生绽放价值的意义。所以,任何正确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都是帮助我们形成自己自律、形成抵御各种诱惑的智慧,让自己辨别生活中的真伪,让自己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静观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陆游说过:“人生须广大,勿做井中蛙”。这句话启示我们要跳出眼前琐务烦事、伤感悲情、功名利禄的羁绊,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事业视野。比如:我们的学生就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只是局限于成绩的高低、工作的优劣,而是关注于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奉献的同时,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如果孩子和家长只关注成绩,孩子在未来就会无法面对成绩低谷的时候,不能从整个人生确立自己的目标;如果家长只关注于自己职位的高低或者是赚钱的多少,就会有地位不高,不赚钱或者负盈利增长的情况,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何况我们人类同样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所以家庭教育过分的强调分数,职位,忽略孩子心灵的成长,品德的培养,最终孩子就会因为分数、工作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因为被困在“成绩或者职业的井中”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要跳出各种“井”对我们的局限,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博大胸怀,抛弃个人小知曲见,将身心融化在蓝天大地、工作学习生活中,体验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至善至美。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和其明,与四时合起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一副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首对联儿的上联源自《诗经》,下联引自《中庸》,都是出自中华文化重要经典。上联中的旧邦,是指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新命是指传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阐旧邦以辅新命,体现了传承创新精神;下联中的高明指的是中华文化意境高远。中庸指的是中国文化应用广泛。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顶天立地的精神。有了上述宽阔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正确理解和体悟中华文化宇宙生命科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每个人心中才能守七神,即人文精神、家国精神、时代精神、担当精神、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摘自《人文化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为了我们孩子、我们的家族、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接受钱穆先生的建议:自己要学习《论语》,同时也要让身边的人与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因为《论语》是中国文化从尧舜禹时期到孔子生活年代的一个文化的总结,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智慧,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精神食粮。就像《论语》中说的“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世界高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生态哲学卡普来说过:世界新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以中华文化一阴一阳相结合或者道法自然为核心。我们从学习《论语》开始,逐渐去学习《大学》、《道德经》、《易经》等文化经典,与经典为伴,才是思想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幸福人生之路,共同用创造性发展,创新性思维构建我们新时代的文化理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