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妹妹的回乡之旅

海棠花开李玉梅

<p class="ql-block">  妹妹离开临沂已有30多年,父母在时回来探亲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如今已经七年没有回“老家”了,人上了点年纪,开始怀旧,这次回来她想去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看看——汤头镇盖五湖、相公镇五七红校和临沂市育红中学。</p><p class="ql-block">​</p> 盖五湖村 <p class="ql-block">  1972年爸妈因工作的调动全家搬到汤头,爸爸在汤头中学教书,妈妈在盖五湖小学当老师,家就安在盖五湖村二大队的一个“牛棚”。</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24号,我们姐妹俩一起来到盖五湖村,可是进了村谁也不认识,但一说起周老师(我妈妈)年长的人都知道呢,他们大都是我妈的“老”学生,如今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惊奇的是他们还能叫出我们的乳名,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冬天大多家庭是没有取暖炉子的,一到冬天我家常有“燕她娘”等邻居大娘来我家烤火,也时有手头不宽裕的街坊邻居来我家借个一二块钱💰……爸妈总是慷慨相助。</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这里生活了四年,我们那时还小,我跟着小伙伴们满村乱跑,下湖拔草,串门子,无忧无虑的儿时快乐时光,记得那时的二大队还给我家分了一小块地去“倒花生”,按说我们不是本村人,是没有资格享受集体经济分配的……。</p><p class="ql-block"> 妹妹那时更小,留存的记忆不多,她只记得小时被反锁在家中,醒来不见人而大哭,隔壁邻居爬墙过来把她抱出来、还记得爸爸带着村里的孩子们拦住汤河捉了很多条大鱼而轰动全村。</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搬到哪里,乡亲们就追到哪里去探望,爸妈退休后还多次来村里请大家吃饭,几十年后爸妈的追悼会,村里也有不少人来参加。</p><p class="ql-block"> 虽然环境大不同,人也大不同,但这次回来依然感觉到纯朴的民风没有变,也让我们姐妹俩重新从别人的视角看生养我们的父母——善良淳朴,乐善好施……</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重新审视了我自己对这个村庄的眷恋:今年的春天在汤头煤炭疗养院疗养,心心念念地就想去就在附近的盖五湖看看,于是开车在村里转了转,又跑到村的“西湖”里挖了一袋子荠菜……</p> <p class="ql-block">找到永宝哥,那时我和他妹是同学,常上他家玩;</p> <p class="ql-block">找到已70多岁的克跃,如今种菜赶集,身体倍棒;</p> <p class="ql-block">我们原来住的地方已成了一片绿化苗圃。</p> <p class="ql-block">  图中最高个的年轻帅哥是现在村里的父母官,给我们介绍村里可圈可点的历史和对村未来的规划;</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学老师盖老师的老房子,他已经80多岁了,与时俱进的老人家在抖音上联系到我,我去市里看望他,平日里写字画画,充实又健康。</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们带着乡亲馈赠的土特产,带着满满的爱❤,带着五十年时空交错的恍惚,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盖五湖村,前往相公镇益民中学。</p> <p class="ql-block">  感叹:</p><p class="ql-block"> 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如同精密的齿轮高效运转,而这里的人情往来,像极了屋檐下缓慢滴落的雨珠,虽不汹涌,却浸润着最质朴的温暖。</p> 五七红校 <p class="ql-block">  1976年爸妈因工作调动我们全家来到相公五七红校。</p><p class="ql-block"> 关于五七红校名字的由来:当时学校归临沂师范学校管理,临沂师范当时名为临沂县五七红校,作为分校,相公红校便由此得名。现在更名为益民中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后的红校,集聚了河东各中学最优秀的高中生,抽调全市最好的师资力量组成了高考班,那时从这里走出了很多大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当时李尔智老师的儿子李振赢考入了清华大学而轰动整个临沂。</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红校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也成为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p> <p class="ql-block">  相公红校培养锻炼了各个不同领域的大批人才,其中,当代著名画家王小古先生曾在这里进行劳动改造、教授弟子。</p> <p class="ql-block"> 他曾两次为人民大会堂作《国色天香》、《万顷玫芳》巨幅画,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的东北角,有20多亩的果园,记得秋天时给学校教职员工分苹果🍎,一堆一堆抓阉领取……如今果园已荡然无存,在原地建起了现在的益民小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特别绕到果园旧地益民小学短暂的逗留。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上课日,学校规定不允许外人进校园,保安的领导得知我们是远道而来,特别开绿灯——让一个保安师傅陪同走进校园。</p> <p class="ql-block">  如今校园已焕然一新,我们也没有找到校园西北角我们住过的房子🏠,这里也没有了当年任何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是在我的通讯录里、微信里、现实生活中,这段时期的同学都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都是我前行路上的同路人和帮助者!</p> 临沂市育红中学 <p class="ql-block">  1981年我们离开了红校,举家搬到临沂市育红中学,如今的临沂市第二中学,也是爸爸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在此退休。</p><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我妈栽的无花果树,似乎是她老人家留给我们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四口以前的家,已换了新主人,可惜家里没人。</p> <p class="ql-block">  在楼下碰到我家的邻居密姨,她老人家和我们谈起那过去的故事。</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心里,早已经把汤头和相公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那些人和事已化作血液里的密码,无论走得多远,那些被时光窖藏的往事便会苏醒,提醒着我们从何处来,又该往何处去。</p><p class="ql-block"> 归乡从不是简单地理位移,而是一场与记忆、与自我的深情对话,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拥抱生命本真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安人寿保险公司高级客户经理 李玉梅</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6月13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