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走就走的西藏之旅

grass

<p class="ql-block">时光如水奔流不息,转眼间离开雪域高原,已经一个多月了。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趁着记忆中的一切还没有完全淡化、消失,提笔记录一下这一趟说走就走的西藏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至少一个特别向往的地方,会有至少一个心心念念想去探访的目的地。位于雪域高原的西藏,位于拉萨的布达拉宫,就是我心中一直向往的地方,是我心心念念想去一次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朋友们去西藏发出的照片、视频,我羡慕之心泛滥,向往之情倍增。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年轻的时候,感觉此生去西藏的愿望似乎要落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收到一个直播间的推送,是关于西藏旅游的推广。仔细看过主播的介绍,我们立刻联系了旅行社,比较详细地了解了一些相关的信息,当即定下了最快一组前往西藏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4月22日黎明时分,我们带着行李箱,开始了说走就走的西藏之旅。这一次出行,让我们知道了高铁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的广深之间,居然还有需要行驶一小时四十多分钟的绿皮车。为了快速接驳上去拉萨的火车,我们不得不起凌晨四点起床,赶这一班绿皮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直达拉萨的火车,也是一趟绿皮车。虽然说是“直达”,实际上在西宁车站要全员下车,换乘另外一趟有氧气供应的绿皮车。只不过换车的时候,座席号、卧铺号都保持不变而已。在大西北的火车站站台上,我们看见了内陆和沿海地区火车站上消失了许久的售货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网上所描述的那样,的确有好些人在西宁车站换乘时,跑到车厢外,用湿纸巾擦拭车窗玻璃,以图拍下最佳的旅途风光。我也不能免俗,加入了擦车窗玻璃的行列。个人感觉,实际效果真的一般。可能就是被网上的说法所影响了,找寻一种仪式感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歌曲中的浪漫非常贴切地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期盼。实际上,乘火车从广州到拉萨,要在火车上呆上五十多个小时,旅途不可谓不漫长。在已经习惯了高铁的疾速奔驰,飞机的快速抵达之后,两天两夜的火车之旅,真不是很舒服的体验。所幸的是,我们遇到了几位同是来自深圳,准备去冈仁波齐转山的中年男子,每天聚在一起打打掼蛋,时间就比较容易过去了。</p><p class="ql-block">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只拿着一个手机,没有携带任何行李,从广州直奔拉萨的小伙子。之所以知道这些详情,是因为这位不带行李的小伙子,是愿意和某人调换铺位,让我们老俩口可以住在同一个车厢里的好心人。</p> <p class="ql-block">在西宁换乘了供氧列车,并不是立刻就有氧气输送,要到了格尔木之后,才会有弥漫式供氧。后来我们才得知,火车上的弥漫式供氧的氧气浓度只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虽然我们是在半睡半醒中穿过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头晕胸闷的感觉已经隐隐约约袭来。到达那曲之前,我终于忍不住狂吐了一番。一直以为是自己吃了不适应的东西,直到后来同团的小姑娘说,她在火车上吐了四次,才恍然醒悟到,我的呕吐其实就是高反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苍翠葱茏的南方,一路行驶到满目苍凉的大西北,车窗外的景色变幻多端。进入青藏高原,沿途的植被几乎微不可见。黄昏时分经过青海湖,乌云低垂,湖水黯然无光,完全不像多年前我们自驾到青海湖边看到的那番烟波浩渺,湖水碧蓝的美丽。车窗外掠过一片片白色的积雪,真实地展示了雪域高原的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拉萨,遇到了一个晴朗的好天气。列车减速驶进拉萨市区,慢慢展露出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一座颇为现代化的城市,超乎我心目中的期待。沿途的旖旎风光,令人禁不住一次次举起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火车站,迎面就是颇为热闹的街头,络绎不绝的行人,拉着行李箱的游客,形成了一幅与其他城市别无二致的画面。仔细看去,还是略有一些不同,此处就不细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着行李箱,缓步走了一段不长不短的路,来到接站大巴的停车场,发现眼前的旅游大巴似乎比一般的大巴要小一些。后来才知道,处于行车安全的考量,西藏所有的旅游大巴都是管理部门统一经营,而且核载人数不得超过29人。等我们真正行驶在最著名的“此生必驾”的318国道上,才明白缩减大巴载客量的重要和必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酒店,前台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大型的告示牌,开宗明义第一条就是“请慢慢行走,切勿跑跳”。放慢脚步,从电梯口走到走廊尽头的房门口时,我已经感觉到头晕胸闷,两腿发软了。顾不上旅行社接待的小伙子还在和某人交代相关事宜,说了一声抱歉之后,我直接躺平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入住的是弥漫式供氧酒店,到达拉萨的第一个夜晚,我们一直都辗转反侧,无法安睡。第二天一早,上了旅游巴士,了解到全车的人昨天都不曾入眠,忽然就放松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闺蜜看到我到西藏的朋友圈,立刻私信我,表示担忧,还告知了她的一位同事因为高反,造成的身体严重损伤的事情。老同学也告诉我,他们几人在西藏高反严重,而且后果严重的实情。要说心里没有负担,是不真实的,尤其时亲身体验了高反来袭的感受,还是挺忐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出发前就约定了,绝不逞强。一旦感觉不适,立刻就撤退。我告诉闺蜜,我们主打一个不逞强,而且听人劝。几天的西藏之旅下来,发现坚持这个初衷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很周到。第一天是带着我们从拉萨出发,前往低海拔的林芝地区,其中有一段路时和318国道并行的。一路上,蓝天高远,白云悠悠,群山起伏,延绵不绝,是我们心目中想象的西藏风光。几乎没有什么植被的荒凉山坡上,散落着牧民们放养的牦牛群,像一颗颗不同颜色的珍珠,点缀着雪域高原的荒坡。牦牛是当地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和生存依赖,据说每一头牦牛价值3W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往林芝的行程,沿途只有卡拉山口是海拔4700米,其余都是越走海拔越低的地方。卡拉山口现在修通了隧道,最高的地方都是从隧道里穿行而过的。出发时,导游体贴大家一夜未眠,而且出发较早,让大家闭目休息一阵子。可是,到卡拉山口之前,导游用麦克风大声警示每个人,一定不能打瞌睡,也不能在车上戴墨镜,以免出现严重高反而未能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旅游行程的第一个景点,是国家5A景区巴松措。如果不是来到西藏,不是亲临这一片高原上的湖泊,真不知道西藏还有一个不是那么著名的美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远处的雪山下,苍翠的群山中,延绵数十里的高原湖泊烟波浩渺。蓝天映照下,湖水清澈,清澄透亮,碧波荡漾。湖中生长着一群群鱼儿,聚集在栈桥下,在波光粼粼在,争抢着游人们抛下的鱼食。</p> <p class="ql-block">湖中心的小岛上,有一座千年古寺,据说是唐代时建造的。寺庙好小啊!可是,小小的寺庙门前,依然有白塔高耸,经幡低垂,转经筒锃亮。千百年的古树环绕,晚春的桃花开满枝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阵阵清风吹过,带着丝丝的寒凉,掀起了湖面上微澜起伏。一阵骤雨飘洒下来,竟然夹带着豆大的小冰雹。很奇妙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松措的美丽,令人心旷神怡,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当晚入住深山里的错高村,体验了一次藏式民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错高村,距离巴松措景区三十多公里,四周雪山环抱。一座座藏式庭院散落在一片山谷中。村中道路平整,随处可见标准的垃圾桶,整齐的木栅栏,每一幢民居大同小异,可以看出来是专门开发的旅游度假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藏游览的期间内,我们看见各地的民居都很漂亮,基本上是整齐划一的藏式小楼。据说,这是全国人民携手援藏,定点定向帮扶的成果。最令人感叹的是,在我们路过的每一个村镇,几乎家家户户的院门上,或者屋顶上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错高村村口停车场的空地上,有一辆从林芝开过来,售卖水果蔬菜的小卡车。游客们好奇的围上去,各自都多多少少买了一点不同的瓜果。据那位女车主所说,她们小卡车的主要客户还是当地的村民。环顾四周,才发现错高村的房前屋后完全没有一点儿通常农村宅院那样的菜地。据说是,因为地理环境和气候等诸多因素,在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种植蔬菜的条件,因而造成了当地人几乎不吃蔬菜的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错高村的藏民小院,看上去比较淳朴。石墙木瓦,家家户户的围墙边都都满了大块大块劈好的木柴。每户人家的院门虽各有千秋,却也都充满了藏族文化的元素。我们暂住的小院里,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充满了浓烈的热爱生活的气息,让人心生欢喜。</p> <p class="ql-block">民宿的房东住在楼下,游客们住在楼上。推开属于游客出入的房门,就看见狭窄的门厅里独具特色的装饰。登上铺着地毯的楼梯,进入客房,拉开窗帘,远处的雪山映入眼帘。群山连绵,雪山皑皑,静默中有些许肃穆苍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狭小的客房里面是便捷酒店式的布置,只是床铺是榻榻米,卫生间也小得几乎不能转身。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虽然被预先告知可能会遇到停水停电,却没想到真的遇到了停水停电。即使根本不打算在这里洗头洗澡,可是正常的洗漱,上厕所总是不可省略的。当时真的有点尴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晚饭时,同车团友提醒我们,房东们会用柴火烧水做饭,可以找楼下的房东讨要了一些开水。回到我们暂住的小院,看见了在院子里忙碌的年轻藏族女子,赶紧上前表明想要一些开水。她停顿片刻才反应过来,连声说,可以,就带着我走向院子另一边的平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一次接近真正藏民的家。出于礼貌,我止步于房门口。出于好奇,我忍不住探头打量了一下房门内的情景。黄昏时分,没有灯火照明,房间里昏暗不明,一切都有些朦胧。一瞥之下,我还是看见了光可鉴人的地板散发出微弱的光泽,四周墙壁上的橱柜里摆满了看不清的各种器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气温也低到寒冷的程度。水和电都开始供应,而用于取暖的电热毯也开始慢慢的有了热度。极其静谧安宁的一夜过后,同车的团友们的共同反应都是“昨天夜里好冷啊!”原来,昨夜里竟然飘下了雪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晨的错高村,四周的山峦云遮雾罩,远处的雪山也披上了面纱般的袅袅云雾。天空到地面都是湿漉漉的,空气中氤氲着寒冷的因子,潮湿且阴凉,却也是格外的清新,完全没有缺氧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告别寂静的错高村,我们直奔林芝而去,开启了旅游内容颇为丰富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再次与318国道并行一段路程,车窗外的风景却完全变了一个样子。一路上,不再是苍茫荒凉的群山峻岭,而是雪山遥遥相伴,云蒸雾绕。身旁有清澈河水,潺潺流淌,自带风情。路过著名的鲁朗林海,看见了对空气、水源纯净度要求极高,挂在高耸入云的松树上的“龙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已经是四月下旬,林芝桃花沟里的桃花已经完全过季,甚至开始结下了青青的小果子。预定行程中令人向往的看林芝野生桃花的部分,改成了去看号称“世界柏树王”的千年大柏树。时间点不对,没有看到林芝的桃花,是此行的一个遗憾。</p> <p class="ql-block">途中在海拔4700的色季拉山口停留,除了就近拍摄雪山美景之外,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此看到南迦巴瓦山的真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气很给力,阳光照耀着皑皑雪山,洁白的积雪泛着耀眼的银光,歌词里的意境直接照进了现实。等待着云雾缭绕之中的南迦巴瓦显露真容的时间里,观景台上的藏民们不停地热情招揽着游客们穿上民族服装拍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抵挡不住诱惑,我拉着某人一起,在4700米的雪山上玩了一把cosplay。穿上工作人员给挑选的厚重藏袍,没想到拍出了一组此行最出彩的照片,还在我的微博上小爆了一下。最奇特的是,在4700米的高原上一直各种折腾,竟然没有任何高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南迦巴瓦“十人九不见”果真名不虚传,我们在色季拉山口停留了两个小时,拍了许多照片,还是没能一窥南迦巴瓦的真容。</p> <p class="ql-block">路过尼洋河湿地公园,在远处雪山的环绕中,只见山脚下的公园里,郁郁葱葱的绿树成荫,成片成网的碧水蜿蜒,小桥横卧清流之上,眼前的景象令人不敢相信这是在海拔数千米的西藏高原上。塞上江南果然不是浪得虚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阴云密布,雨水淅沥的天气里,坐上观光游艇,在雅鲁藏布江上疾驰,看水花飞溅,青山巍峨。在江中的沙滩上停留片刻,所有的活动都有点儿索然无味。更吸引我的是江边上那一棵棵造型奇特的大树,和一排排小小石头堆砌而成的玛尼堆。上网查了一下,那些形态奇异的大树居然叫做“公主柳”,据说是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柳枝繁衍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旅行社安排的骑马射箭,纯属娱乐活动。为我牵马的那位先生的耳坠倒是挺特别的样子。晚餐的石锅鸡出乎意料地鲜美,淳朴热闹的藏族歌舞表演也挺有意思的。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的康巴藏族姑娘和身材丰腴,柔软灵动的工布藏族姑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淳朴而真挚。藏族小伙子雄浑铿锵的歌声极富感染力,虽然一句歌词都听不懂,不妨碍他照样鼓动着全场一起挥舞着手臂,纷纷唱和。我们发现,参加演出的藏族青年男女,同时也是餐厅的服务员,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宿林芝市,终于彻彻底底、痛痛快快地从头到脚洗了个干干净净。因为担心高反,担心感冒引发各种可能的严重后果,我们始终秉承“听人劝”的原则,不敢随意洗头洗澡。说起来也是有点尴尬,在整个西藏之旅中,只有在林芝住宿的这一晚,我们洗了头,洗了澡。幸好暮春时节高原的天气还是很凉爽,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寒冷,几天不洗澡也可以坚持下来。</p> <p class="ql-block">从林芝返回拉萨的途中,唯一到访的地方是,去了一个工布藏族的村落。据导游介绍,这是重点扶持的项目,与布达拉宫的门票相关联的。实际上就是参观了一家藏族民居,喝了酥油茶、青稞酒,重点介绍了当地手工制作的藏药银器皿。大家最后被带到了村里合作社的工艺品展销厅,或多或少都买了一两件被渲染得天花乱坠的藏药银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工布藏族的村落有许多漂亮的藏式院落组成,几乎每家都是统一模式的精美大门,大大的院落,宽敞的两层楼房。带领我们参观的达瓦家宽敞的院子里有很典型的藏族祈福的火炉,小楼的大门上方挂着自治区颁发的“光荣之家”的牌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楼里面雕梁画栋,色彩斑斓,鲜艳夺目。据介绍,这些繁琐绚丽的图案、颜色都是用天然的颜料手绘上去的,可以历经百年而不会褪色。烧着木柴的火炉,带来满室的温暖。四周的墙上有许多藏族特有的器皿、画卷,很有特色。可惜,有屋顶的地方都不允许拍照,只有亲临其境,才能体会到那不一样的灿烂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发现,在拉萨街头,在西藏的民居里,处处可见悬挂着历届领导人的画像,这种情景在其他地方已经不多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拉萨,住进了没有额外供氧的酒店,再次经历了一回彻夜不能入睡的煎熬。</p> <p class="ql-block">西藏之旅出发最早的一天,就是重返拉萨的第二天。迎着拉萨城的第一缕霞光,我们被带到藏医藏药馆,浅浅地了解了一下藏医藏药。然后被藏医藏药所深深魅惑,不知不觉地跳进了购买且服用藏药的深坑。期望着能够达成所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行程是我一直盼望的,去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318转接219,沿途的山路何止十八弯!险峻陡峭自不必说,单车道大车相会完全是凭借司机们的娴熟技巧,才能险之又险地堪堪擦身而过。驶过几道险弯,遭遇一两次会车,且不论高反与否,这样险峻的道路,泥沙混杂,单纯的坎坷已经是最轻松的地段了。自驾318、219的念头瞬间在我心中摇摇欲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318转道219,途径一座深嵌在荒山野岭皱褶里的寺庙,得知里面有西藏唯一一位女活佛,也是西藏最年轻的政协委员。遥望着小到几乎会被忽略的白色寺庙院墙,真想不到里面有400-700名僧人,藏龙卧虎之地啊!</p> <p class="ql-block">在驶入高海拔地区之前,我们听从导游的劝告,在山下每人租了一个小型的医用氧气瓶。挎包一样背在肩头,一直背了几个小时。同时,每个人还穿上了旅行社提供的藏族服装,随即拍了应景的室内布景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着氧气瓶,跃上盘旋100多道弯的道路,沿途看着漫山遍野悠然自得的牦牛群,翻越海拔4998米的大山,旅游巴士长驱直入,一直把我们送到了羊卓雍错的湖边,可以亲手触摸圣湖湖水的地方。来到心心念念的羊卓雍措湖边,可惜天气太不给力,阴云密布之下,湖水一片暗淡无光。想象中的湛蓝的水天一色完全无影无踪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公不作美,没有遇到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没有阳光照耀,没有蓝天白云,我心目中的湛蓝色羊卓雍错湖,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只是一大片烟波浩渺的灰暗。湖水翻滚着层层波浪,不停地拍打着湖边的沙石。一小群水鸟在湖面上起起落落,争抢着游人们抛出的食物。湖边的石滩上,有着一个个小小的玛尼堆,观景台的栏杆上,系满了飘逸的哈达。遥望远处的雪山影影绰绰,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得人透心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也按照导游教的方式,在湖边堆了一个小小的玛尼堆,并且压上了我们从工布藏族村落带来的哈达。某人实在受不了寒风侵袭,赶紧撤回了巴士上。这时候才发觉,额外穿上的藏袍,或多或少起了一些御寒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返回海拔4998米的观景台,天空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拍照打卡的平台上,人们大排长龙。我们四处转悠着,发现了一间咖啡屋。走进去,立刻被内部的装饰所吸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室内最里面,面朝悬崖的方向,是可以270度观景的落地窗。窗外是延绵起伏的群山,和逶迤盘旋的公路。窗前光洁的地板上,铺着色彩明艳的地毯,散落着大小不一的软枕,还有两个非洲鼓。地板范围之外,小小的桌子上铺着极具民族特色的桌布,摆着鲜艳的花朵,很温馨,很文艺的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海拔4998米的高原上,在飘着雪花的天气里,喝一杯热咖啡续命,感觉真的很棒!而且我们还拍下了挺有趣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归还租借的氧气瓶,脱下借用的藏袍,一路疾驰回到拉萨。疲惫不堪的感觉袭来,我完全没有了进食的欲望。某人亲自动手帮我涮好牦牛火锅肉,坚持让我尝一尝。结果是,鲜嫩可口的牦牛肉令我食指大动,胃口全开,吃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导游所预言的那样,从羊卓雍措回到拉萨的这一夜,大家都睡了个好觉。也许真的是因为背着个医用氧气瓶好几个小时,吸足了氧气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西藏之旅的最后一天,也是整个行程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游览大昭寺,登上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无上崇高,是万千信徒朝圣的目的地。门前的广场上有专门的区域,供那些虔诚的信众磕长头。寺庙内供奉着据传是文成公主带进藏的,举世罕见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环绕着大昭寺的八廓街,是藏传佛教信徒们转经的重要路径之一。街道上人潮汹涌,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其中既有好奇的游客,也有很多手持转经筒,甚至匍匐在地磕长头的佛教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大多数都成了商铺。除了售卖土特产的商店之外,最多的就是商业化的旅拍了。藏族服饰别具一格的美丽,加上八廓街独具特色的建筑,吸引了许多游客接受旅拍,几乎随处可见各种旅拍的组合。在街头长椅上小憩片刻的时间,就看见一位言行举止非常利落的女孩子,领了三波人去旅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受同车小姑娘的启发,我也赶了一下时髦,打卡了网红奶茶店,品尝了高原上的新茶饮,味道挺不错哦。</p> <p class="ql-block">终于等到了进入布达拉宫的时间。到了拉萨才知道,每天进入布达拉宫的人数是限额的。预约之后还要摇号,旅行社能够保证在指定的日期里拿到门票,也是不容易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是唯一一个,可以携带明显属于易燃易爆物品的氧气瓶,进入的建筑。据说这是因为有人在布达拉宫里严重缺氧,几乎危及生命,才专门修改的新规定。很庆幸有了这么一条规定,否则我们都不知道能不能坚持登上布达拉宫,走完游览路线的全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矗立在拉萨城区最高点之上的布达拉宫,曾经是西藏旧统治阶级政教合一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历代达·赖喇嘛处理事务、生活起居、以及圆寂之后的灵塔安置处。</p><p class="ql-block">鲜明的白墙红檐是布达拉宫最著名的标志之一。据介绍,那洁白的外墙是由糯米、蜂蜜混合而成的天然颜料所形成,故而又被称为“甜墙”。真有一些好奇的游客趴在墙上,去舔墙皮,看看是否真的是甜的。红色的屋檐则是由天然优质红土淘制的颜料刷出来的。据说每年重新粉刷外墙的时候,都有无数的信徒前来奉献所需的材料和人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布达拉宫外围的山下,仰望近在咫尺的宫殿,才明白为什么是“神圣的布达拉宫”。高耸入云的壮观建筑屹立数百年,巍峨雄伟,肃穆庄严,令人望而心生敬畏。走在进入宫殿的坡道上,停下脚步,遥望远山,雪峰林立。俯瞰城区,楼房鳞次栉比,又是一番不同的感受在心头萦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曲折的坡路,慢慢向上走着。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下,不适感袭来就吸几口氧气,我们终于走到了进入布达拉宫核心区红楼的平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曾经是举办祭祀活动,表演藏戏的宽阔广场上,游人如织。这里是真正进入布达拉宫建筑内部的最后一个休憩场所。几乎所有的导游都会大声吆喝,提醒需要用卫生间的人,不要错过体验“拉萨海拔最高的卫生间”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上狭窄陡峭的木制阶梯,不由心生疑问:当年那些达官贵人是怎么爬上这高耸云端的宫殿陡峭的阶梯,到达顶层的?随后在宫殿里面看见不同规制,不同尺寸的各种车轿时,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入口处,第三次出示身份证,刷过脸之后,竟然还有一号线,二号线分叉而行。一号线继续爬楼梯,直奔金顶而去。二号线则是基本上走平路,主要参观曾经的议事大厅,和历代达·赖喇嘛圆寂后,安葬肉身的灵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被分配到二号线,在昏暗的大厅里穿行,在幽暗的灵塔前慢步走过。整个感觉很沉闷,很压抑,而且可能是高反作祟,还有些昏昏沉沉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塔上一座座大小不一的金身像,是纯金打造,镶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在昏暗的大殿里,在微弱的酥油灯光下,黄金宝石依然不掩光华,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宫殿里的佛像,也是由黄金塑造。尽管没有灯火通明,仍然掩盖不住宫殿里的金碧辉煌。看着眼前令人惊叹的各种景象,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每一个地陪导游都说,布达拉宫里面最不值钱的就是黄金,因为那里面的黄金随处可见,是数以吨来计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经楼里面收藏在何止万卷经书,其中不乏孤本、绝版珍藏。大殿里悬挂的唐卡精美绝伦,是历朝历代的僧人们用百年不会变色的颜料,一笔一笔手绘而成。每一件都可以称得上是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布达拉宫里面不许拍照,所有的瑰宝只能用眼睛观赏,用脑子记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宫殿的后门,沿着山坡一路走向山下。参观布达拉宫是单行线,一旦走进去,基本上不可以打退堂鼓,走回头路。据说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在宫殿里面停留都要限时。想象一下,在昏暗且狭窄的通道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原本就氧气不足的高海拔地带,加上空气流通不畅的情形,有点儿惊悚,感觉还是不要凑旺季的热闹为好。</p> <p class="ql-block">走出布达拉宫,穿过马路,来到宽阔的布达拉宫广场之前,感觉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园林公园。只见平整干净的林荫小道,路旁散落的休闲长椅,满眼绿草青翠,鲜花盛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广场上,回望宏伟巍峨的布达拉宫,心里的震撼似乎没有减少半分。再次抵挡不住诱惑,拍下了类似打卡的倒影照片,个人觉得效果还不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广场,继续前行,来到五十元纸币背景的取景处,在人头攒动中,打卡拍照。幸好同车的小姑娘提醒,同时还给我们兑换了一张现钞纸币,让我有了拍照的道具。拍照时遇到了一个挺奇特的现象:就是怎么都没办法把纸币和实景同时拍得很清晰。原以为是我自己技术不行,或者是手机不够专业的结果,却发现身边好些人都这么说,我心里平衡了。</p> <p class="ql-block">这一趟西藏之旅,我们遇到了一位颇为特殊的地陪导游,值得专门用些笔墨描述。见面的第一天,他就直言坦率地自我介绍说,自己本身拥有一家私人定制的小旅行社。因为和我们报团的这家大旅行社有业务往来,主要是需要大社帮助拿到布达拉宫的门票,所以遇到我们原定的导游忽然身体不适,就自报奋勇地代班出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车说话不到两分钟,这位有着藏汉两个名字的陆导突然发火,厉声喝斥那些没有认真听他讲话的游客。当时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陆导很强势,很凶悍,隐隐带着一丝戾气的感觉。几天相处下来,才知道我们的感觉错得离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上,陆导不知疲倦地不停地向我们讲述有关西藏的各种话题。无论是人文历史,风土人情,还是宗教习俗,地理典故,全都可以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他言语生动,讲述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很广,引人入胜。一直听着他中气十足的娓娓道来,学到了很多书本上不会有的知识。几天的旅途中我不曾在路上打过一次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导颇有铁汉柔情的精神。他不厌其烦地一直絮絮叨叨,提醒大家各种注意事项,随时随地关注每一个团员的状况和需求。当一位年长的团员突发意外时,他不仅半夜三更协调安排救治送医,还不惜与关联单位的领导冲突,积极为出事的团员争取合理合法的权益。作为一个代班导游,这些都不是他分内的事情,可是他却不曾有半点推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熟悉起来才知道,陆导的爷爷是第一批进藏的老军人。他的祖母、母亲以及妻子都是藏族女子。他自己十七岁进军校,曾经荣立个人二等功,拖着在华西医院躺了两年的残缺之躯,以一定的官阶光荣退伍。他没有接收组织的安排,而是自主创业。原来他身上流露出来的不是所谓的戾气,而是经过血与火锤炼的杀气。</p><p class="ql-block">谢谢陆导提供的如下几张美景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藏之旅结束了。因为是只管去不管回程的安排,我们经过各种比较,还是选择了有点熟悉的火车返家。至少可以慢慢适应海拔高度的降低,不至于醉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告别了雪域高原,从漫山遍野的牦牛游走,到青海湖边羊群聚集,风景变幻,心情也在不断飞扬。列车的前方是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西藏,去拉萨,去看看神圣的布达拉宫,我们做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