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吕梁山脉自北而南延伸约400公里,宽80-120公里,新生代形成北北东走向,包括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等支脉,西南延伸至陕西境内。主峰关帝山(孝文峰)海拔2831米,南段海拔降至1000-1500米。地貌单元可分为吕梁山基岩中低山区、峨眉岭黄土丘陵区、九原山丘陵区和吕梁山前倾斜平原区,其中基岩山区以陡峻山势和溶洞发育为特点,最高峰姑射山海拔1438.4米。吕梁山是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以西水土流失严重,以东黄土断续分布;同时为黄河与汾河的分水岭,东麓为汾河谷地。</p> <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游览山西省宁武县芦芽山万年冰洞。</p><p class="ql-block">管涔山属吕梁山脉。主峰芦芽山海拔2736米,为贯穿山西境内的主要河流﹣﹣汾河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芦芽山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万年冰洞导视图及介绍 Luya Mountain All Aged Ice Cave National Geopark The aerial 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All Aged Ice Cav 蘆芽山万年氷洞国家地質公園·万年氷洞案内図及びご紹介호아산만년빙동국가지질공원만년빙동가이드및소가</p><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冰川期,距今已有100-300万年的历史。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冰洞,也是地球上永久冻土层以外迄今发现的罕见大冰洞。冰洞腔体巨大,基本呈垂直桶状,现已开发近百米,分成上下多层,下部仍有洞通往山体的深处。冰洞内是个冰的殿堂,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菩萨、冰瀑、冰花等大大小小的景观,千奇百怪,晶莹剔透,无不令人惊叹,可谓"中华一绝,世界奇观"。</p><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是世界中纬度地带目前发现最大的冰洞,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洞外的气候条件而论,根本够不成结冰的环境,洞内的冰却一年四季不化深处结冰越厚,且结冰期主要在夏季,冬季则是消融期。万年冰洞具体是候形成?怎么形成?至今是待破解之迷。</p><p class="ql-block"> The All Aged Ice Cave is the biggest ice cave found so far in mid - latitude the world . What peculiar is that under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 no ice can exist the ice can be still there all year round , deeper into the cave , thicker ice will more peculiar is that the ice is formed in the summers while melt in winters . was formed and How ? Let it be a question to be answered .</p><p class="ql-block">万年氷洞は現在、世界の中緯度地帯にセソハエ EL</p> <p class="ql-block">芦芽山万年冰洞的入口处就是一个前第四纪的落水洞。</p><p class="ql-block">百度Ai+总结全网43篇结果:</p><p class="ql-block">落水洞是喀斯特地貌中地表水流入地下的垂直通道,通常表现为与漏斗相似的形态,由垂直裂隙经水溶蚀扩大或暗河顶部塌陷形成,是连接地表与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关键过渡类型。1</p><p class="ql-block">落水洞的定义与特征</p><p class="ql-block">落水洞是岩溶(喀斯特)地区常见的地貌形态,其核心功能是作为地表水进入地下河或溶洞的垂直接口。表面多呈漏斗状、井状或裂隙状,深度可从数米至数百米不等。12</p><p class="ql-block">形成机制</p><p class="ql-block">溶蚀与侵蚀作用:地下水沿岩层垂直裂隙溶蚀,逐渐扩大孔洞,形成初始通道。1</p><p class="ql-block">崩塌与磨蚀:洪水携带泥沙石砾冲刷洞壁,加速扩大;岩体崩塌进一步扩展空间。3</p><p class="ql-block">地质条件影响:</p><p class="ql-block">岩层裂隙分布决定落水洞的形态(如裂隙状、筒状)。2</p><p class="ql-block">厚层石灰岩地区更易发育大型落水洞,并可能演变为天坑。</p><p class="ql-block">与其他岩溶地貌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地貌类型 区别点</p><p class="ql-block">溶斗 口大底小的碟状洼地,底部连通地下河,形态较缓。24</p><p class="ql-block">溶洞 横向发育的地下空间,以水平溶蚀为主,规模更大且溶蚀现象显著。5</p><p class="ql-block">竖井/天坑 由落水洞顶部岩层塌陷形成,深度远超宽度,呈筒状。2</p> <p class="ql-block">落水洞 AVEN 落水洞낙수동</p><p class="ql-block">落水洞位于冰洞入口上部,亦呈垂直桶状,直径15米左右,它与冰洞洞腔均是地下水沿着灰岩的垂直裂缝溶蚀、崩塌形成的。驻足在此,洞里洞外,两种不同的景象,两种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The Aven is located at the upper part of cave entrance , shaped like a vertical barrel with a diameter up to 15 meters . It is formed by groundwater through vartical cenaare</p> <p class="ql-block">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p> <p class="ql-block">从地面落水洞入口向下经过一条长约40米长的隧道,游人从右侧路线进洞游览一圈,之后由左侧路线出洞。</p> <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的发现过程始于当地村民的传说和偶然事件:1990年代,一位猎人在追逐猎物时意外发现洞口,随后宁武县旅游局工作人员闫鹏通过系统寻找确认了冰洞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当地村民长期传说管涔山存在寒气异常区域,但因洞口隐蔽未被明确记录。1990年代,一名猎人在追捕猎物时偶然发现隐藏于山间的冰洞入口,洞内冰笋、冰柱等景观首次曝光。</p><p class="ql-block">宁武县旅游局工作人员闫鹏基于传说展开系统勘察,最终在管涔山春景洼村境内(海拔2300米)确认冰洞位置,并推动其后续开发为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补充</p><p class="ql-block">冰洞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作为村民躲避日军扫荡的临时避难所,但这一用途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发现”。</p><p class="ql-block">发现后的研究与开发</p><p class="ql-block">地质价值确认:经考证,冰洞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100-300万年,是世界上中纬度地区规模最大的冰洞群。</p><p class="ql-block">2005年,万年冰洞在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中,成为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2011年冰洞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建设冰梯、冰桥等设施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栈道的木地板上和木护栏上通常无冰,原因是木器的热导率远小于岩石,冰洞内空气温度局部为零度或略高于零度。</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个岔路,向下通往一个小门。</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小门进去,没有木栈道,是向下的石灰岩阶梯,有冰层覆盖在阶梯上。</p> <p class="ql-block">下结冰台阶后前行不远发现已经走出了冰洞,借助微弱的自然光看到一个石灰岩洞穴,洞穴里有冰凌和积水。这里应该是万年冰洞的底层之一。</p> <p class="ql-block">回到游览路线。</p> <p class="ql-block">冰洞里向下的第二层,右侧是一根直通洞顶高达10余米的冰柱,被称为“定洞神针”。其中一面美轮美奂、晶莹剔透的大冰帘,叫“玉帘垂空”,玉帘的正面是一条大冰瀑。</p> <p class="ql-block">转回"定洞神针"。</p> <p class="ql-block">特殊地质结构所致</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陈诗才也专门从北京赶到宁武进行考察。洞内冰的类型起码有上十种,比如冰柱、冰石笋、冰的钟乳石、冰的涡管、冰花、冰葡萄、还有冰的结晶片等。他发现,尽管冰的厚度不一,但是所有的冰都是附着在石灰岩上的,整个冰洞高达100多米。宁武县旅游局工作人员闫鹏认为这个地方有火山,也有水,可能是本身的地质结构发生了改变,才形成了结冰的环境。但陈诗才却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他认为火山的发生缘于山西一带,有煤的自燃现象。因为煤挖出来后,一些煤矸石里,含有磷、硫这类东西,一见阳光,就氧化自燃了。</p><p class="ql-block">冰洞的形成得益于洞的形状</p><p class="ql-block">陈诗才经过走访后认为,宁武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冰洞的形成,但还是有不少的外部因素能够减少冰的融化。由于管涔山的海拔达到了2000多米,而洞口所处的位置在山的阴面,这对冰的常年不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整个洞的形状,也对洞内温度的保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认为洞是一个正口袋形,这样在夏天,洞外温度热,洞底的温度凉,它不交换。如果洞形倒过来,在夏天,洞外温度热、比重低,洞内温度凉、比重高,热量需要交换,这样就损害了冰的保存量。</p><p class="ql-block">冰洞的形成缘于冰川学说</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洞的形状并不利于洞里洞外空气的交换,因此尽可能减少了冰的损害。科学研究表明,地球自诞生以来,气候一直在变化当中。早在几亿年前,地球就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运动,而且只有冰川运动才会拥有如此猛烈的能量,才能形成许多地质奇观,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冰川运动,使大量的冰涌进了一个冲刷成形的洞中,也就形成了目前非常神奇的冰洞。按照这种推测,宁武县暑天冰洞的成因就可以解释了。但是,尽管常人看来洞中的冰都是一样的,可经过专门的取测后人们发现,冰的年龄却是各不相同。陈诗才认为冰川学说似乎也存在漏洞。因为冰川学说的解释是冰融了就融了,永远空了,化一点就没一点,它不会自己再生。</p> <p class="ql-block">地热正异常说指的是越向地心走,温度越高,地心的温度大概是6000多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也就是越往下走温度越高,这是合乎常理的。陈诗才认为,这就好比空调或冰箱,它都有一个制冷的机制,它是通过机电来制冷。而冰洞的制冷机制,从目前来推测,还是岩石下的某种机制,形成了制冷的机制,从而达到制冰的效果。那么可以猜测,正是因为山本身的最深处很可能存在目前仍未探明的制冷机制,它不仅能保持洞中的温度,并且仍在日复一日地结冰,再加上相对较高的地理位置,以及洞口位置的巧合,因此,形成了这么一个神奇的冰洞。</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离开芦芽山万年冰洞后,开车向南经过汾河、悬棺和悬空村景区。</p><p class="ql-block">汾河发源于吕梁山脉北端东的管涔山,向南流淌七百多公里,经过太原西和云丘山万年冰洞以南,汇入黄河。</p> <p class="ql-block">在全国仅有的九个冰洞中,山西这两处最为著名,宁武冰洞更被列为九大冰洞之首。</p><p class="ql-block">1.忻州市宁武县万年冰洞</p><p class="ql-block">位于管涔山海拔2300米处,形成于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中国最大的冰洞,也是世界永久冻土层外罕见的大冰洞。洞内四季冰柱不化,被誉为"华夏第一冰洞"</p><p class="ql-block">2.临汾市乡宁县云丘山冰洞群</p><p class="ql-block">与宁武冰洞并列世界三大冰洞之一,目前已探明16个冰洞,但仅开放1号冰洞群供游览。</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游览乡宁县云丘山万年冰洞,及附近景点。</p><p class="ql-block"> 云丘山冰洞群的发现过程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诗才教授对云丘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了冰洞群的存在。陈教授在接下来的七年中多次前往云丘山进行考察,最终确认了冰洞群的具体方位和规模。2010年,在陈教授的指导下,云丘山景区开始对冰洞群进行正式探索,历时四年,于2014年首次公开展示了冰洞群的整体样貌。</p> <p class="ql-block">目前云丘山已经探明发现的冰洞群约有14个,其规模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象。目前开放的是云丘山1号冰洞群,由11个洞腔组成。洞内游览路线总长100多米,最宽处约12米,最高处约15米。通道最低处不足身高。</p><p class="ql-block">冰洞群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100-300万年历史,冰洞群围岩年代不一,以下古生界石灰岩为主。</p> <p class="ql-block">从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来看,云丘山冰洞群是最大的一个冰洞群,365天全年有冰。世界上冰洞和非冰洞的比例大概是一万多个普通洞穴才可能出现一个冰洞,所以这是非常难得罕见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形成天然冰洞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洞内必须有用于储存水的洞体;第二,洞内还必须有容纳空气的空腔。冰洞内部存在空腔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水流的冲蚀作用、另一个是岩层的构造。岩层的构造决定了是否容易产生空腔,充足水流的不断冲蚀也是必要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最具科学研究价值的冰洞群</p><p class="ql-block"> MOST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p><p class="ql-block">世界上10000多个洞穴才可能出现一个单体冰洞,可见形成天然群体性冰洞的概率微乎其微。</p><p class="ql-block">云丘山冰洞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天然性冰洞群,洞内365天全年结冰,是至今仍无法破解的谜题,也是最具科学研究价值的天然冰洞群。</p> <p class="ql-block">形成原因最复杂的冰洞奇观</p><p class="ql-block"> CAUSES OF FORMATION </p><p class="ql-block">在世界范围内,冰洞群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冰川型冰洞;第二类是气候型冰洞;第三类是地热负异常型冰洞。</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云丘山冰洞群属于制冷机制最为复杂的地热负异常型冰洞。全球权威专家至今无法破解其形成机理。</p> <p class="ql-block">GROUNDWATER </p><p class="ql-block">预测云丘山地下水资源</p><p class="ql-block">龙子祠海拔400-500米,丰沛的地下水来自海拔1600多米的云丘山。大量的雨水在下渗的过程中,受到页岩层和片麻岩层的阻挡,顺山势向下流淌,水流在力学强度较为薄弱的石灰岩深部冲蚀出一个个相互连接的洞腔,最终汇集到龙子祠露出地表,形成泉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云丘山有着充足的地下水资源,足以满足形成冰洞所需地下洞腔的水量。</p> <p class="ql-block">龙子祠的群泉奇景 LONGZICI </p><p class="ql-block">距离塔尔坡不远有一个叫龙子祠的地方,祠前群泉喷涌。经过测量显示,龙子祠泉群的出水面积达到了11平方千米,每秒流量达到了6.25立方米,是临汾市的主要水源地。</p> <p class="ql-block">科研专家陈诗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地学研究近50年。陈诗才致力于冰洞的考察与研究,发表并出版《洞穴旅游学》、《地学美学》</p><p class="ql-block">著作。在我国的冰洞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Chen Shicai , a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has been engaged in geoscience for nearly 50 years . Chen Shicai devoted himself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ice caves , published " Cave Tourism " and " Geological Aesthetics ". And other books . In the field of ice cave research in China , it has certain authority .</p> <p class="ql-block">云丘山天时地利的地质条件</p><p class="ql-block"> GEOLOGICAL CONDITION </p><p class="ql-block">云丘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山地构成,同时在石灰岩的下方还存在一层强度较弱的薄层石灰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当地稳定且充足的地下水不断向下冲蚀,从而形成多洞腔的地下构造。</p><p class="ql-block">而冰洞形成的关键,则是需要足够大的空腔容纳空气,才能使冷热空气产生流动,出现冷风现象。云丘山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为冰洞形成提供了理想空间。</p> <p class="ql-block">LEGEND </p><p class="ql-block">云丘山当地流传千年的采冰传说</p><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说,在云丘山深处有一个古怪异常的"吸人洞",山洞时常会闪现巨大吸力,如果此时有人靠近此洞,就会被吸入深不见底的洞穴中。</p><p class="ql-block">这种传说源自当地的吃冰风俗,人们认为冰涧中的冰有治病功效,村内的小孩肚子疼,吃完冰后即可痊愈。因为以前山路崎岖,经常发生采冰人坠落的事件,吸人洞的传说便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初遇神秘冰洞</p><p class="ql-block">根据当地人的指引,科考队员来到村子附近的黑石崖,这里存在着一些奇特的洞穴,无论春夏秋冬洞穴中都会形成晶莹剔透的冰块。在考察过程中,科考队员在冰洞外部就可见明显的冰块,在当时气温有30多度的夏天竟然能见到自然冰,这是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经过科考队用布条对洞口风力、以及温度进行的简单测试,陈教授判断洞内温度为零度以下,说明洞穴内部有较强的制冷能力。</p> <p class="ql-block">冰洞中夏季结冰的原因 Reason </p><p class="ql-block">夏季随着大气降水的增加,补给到地下的水量急剧增多,压缩了上层通道的空间,增大了洞口的出风量,本就温度较低的空气再加上水在汽化作用下带走了通道中大量的热量,致使通道环境的温度急剧下降,在冷风的持续吹拂下,洞口温度降至零下摄氏度,最终使土壤中的水分凝结成冰。</p> <p class="ql-block">全球第四纪冰川期始于300-100万年前,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p> <p class="ql-block">在对山西两个万年冰洞的成因解释中,参考了百度Ai总结的全网50篇文章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的成因主要与第四纪冰川活动、特殊地质构造及局地气候环境共同作用相关。具体表现为冰川残留基础、石灰岩漏斗结构形成的冷空气聚集效应,以及高海拔低温环境的持续影响。</p><p class="ql-block">〖成因解析〗</p><p class="ql-block">1.地质基础。</p><p class="ql-block">●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约300-100万年前),冰川运动塑造了初始洞穴结构,后续流冲刷进一步扩大空间。</p><p class="ql-block">●岩体裂隙和溶蚀作用为冰体储存提供空间。</p><p class="ql-block">2.独特构造的保温效应。</p><p class="ql-block">●洞穴呈"宝瓶竖井状"漏斗结构,洞口小、内部空间大,形成天然隔热层。</p><p class="ql-block">●冬季冷空气因密度大下沉积聚,夏季热空气因密度小难以进入,形成稳定低温环境。</p><p class="ql-block">3.局地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年均气温低于0℃,且位于背阴坡,减少了太阳辐射影响。</p><p class="ql-block">●地下水渗入洞穴,冬季结冰后形成冰钟乳、冰瀑等景观,并逐年累积。</p><p class="ql-block">〖特殊现象解释〗</p><p class="ql-block">1、夏季结冰。解释:洞外高温导致岩体水分蒸发,遇洞内低温凝结成冰。</p><p class="ql-block">2、芦芽山万年冰洞与地火共存。解释:冰洞下方存在煤层自燃现象,但两者分属不同地质层,无直接热交换。</p> <p class="ql-block">第四纪冰期(冰川时期简称冰期)又称“第四纪大冰期”。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50°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延伸到北纬40°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经向下延伸到较低的位置。</p><p class="ql-block">第四纪冰期英文名 Quaternary glaciation</p> <p class="ql-block">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洞内365天全年有冰,温度保持在0C以下。</p> <p class="ql-block">冰洞群由11个洞腔组成,规模之大世界罕见。1号冰洞群总长100多米,最高处15米。</p> <p class="ql-block">总结:目前尚无两个万年冰洞成因的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本美篇作者游览兼考察两洞后认为:</p><p class="ql-block">1.吕梁山地区位于华北太古界地台板块/克拉通西部边缘,是年代古老的岩石圈,厚度大地温梯度低。</p><p class="ql-block">2.前第四纪已经形成十分发育的大量地下洞穴,提供了冰洞形成的空间。</p><p class="ql-block">3.第四纪冰川曾经强烈影响了吕梁山地区,并在洞穴里注入了巨大体积的低温冰川体,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这里的地温梯度。至今,吕梁山一带的地下温度和由地表向地心方向的温度梯度仍然很低,若干充分发育的落水洞中下部温度低于零度,相当于规模巨大的冰窖。这就是吕梁山地区宁武县芦芽山和乡宁县云丘山两个万年冰洞的制冷机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古界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p><p class="ql-block">1. 定义与性质</p><p class="ql-block">太古界是年代地层单位之一,指太古代(地质年代)形成的地层,符号为Ar。其名称与地质年代“太古代”对应,但需注意地层(太古界)与年代(太古代)的区别:前者是岩石记录,后者是时间范畴。</p><p class="ql-block">2. 时间范围与地质意义</p><p class="ql-block">太古代是地球演化最古老的时期,延续约15亿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及生命形成的关键阶段。</p><p class="ql-block">太古界地层记录了地球早期历史,如约39亿年前出现永久地壳,35亿年前形成原始海洋和大气。</p><p class="ql-block">3. 典型实例是五台山太古界地层</p><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太古界地层研究的典型区域,形成于26亿年前,包含以下重要岩群:</p><p class="ql-block">阜平群:中太古界,以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厚度近万米,普遍混合岩化。</p><p class="ql-block">龙泉关群:中太古界,以眼球状片麻岩为特征,厚约5000米。</p><p class="ql-block">五台群:上太古界,厚8000余米,含石英岩、大理岩等,经台怀运动形成绿色片岩和磁铁石英岩。</p><p class="ql-block">4. 研究特点</p><p class="ql-block">太古界地层因年代久远,保存零散破碎,但通过变质岩(如片麻岩、石英岩)可追溯到地球早期构造与物质组成。</p> <p class="ql-block">入洞前可以自带保暖服或租一件棉衣,必须戴头盔防止碰头。原来收租金20元,现在免费。出洞后,退回棉衣头盔。</p> <p class="ql-block">此处到达1号冰洞的最低处,黑帘之后是一扇紧锁的木门,。</p> <p class="ql-block">走出冰洞世界后,沿着岩石中开出的入洞道路走出。</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29日,山西省临汾市云丘山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外文名 Mount Yun Scenic Area</p><p class="ql-block">气候条件温 带大陆性气候</p><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 云丘山冰洞群、神仙峪、神龙岭、葫芦潭、玉皇顶、八宝宫、塔尔坡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从万年冰洞出来后,乘摆渡电瓶车下山坡,来到塔尔坡古村落。</p><p class="ql-block">塔尔坡古村已有1500多年历史,现在是云丘山5A景区的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墙上标牌文字:</p><p class="ql-block">田财主家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宝洞</span></p><p class="ql-block"> ANOCHETMA </p><p class="ql-block">名称:塔尔坡村9号院</p><p class="ql-block">编号:161029TEP049</p><p class="ql-block">传统建筑</p><p class="ql-block"> TRADITIONAL BUILDING </p><p class="ql-block">乡宁县人民政府2018年12月29日公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尔坡古村的田财主院是该村落的重要历史建筑之一,属于现存二十多个院落中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塔尔坡古村的院落以穴居土窑洞、碹拱石窑洞、石木结构瓦房为主,田财主院作为其中一部分,兼具这些建筑特点,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p><p class="ql-block">田财主院还包含“田财主家藏宝洞”和“田家暗道”等独特结构,反映了古代民居的防御或储藏功能。</p> <p class="ql-block">“农家大院大碗茶”,“山泉野茶”,“茶水20元/壶 无限续水”。</p><p class="ql-block">石头砌的拱门上方有砖雕“慎德”二字,古风盎然。</p> <p class="ql-block">云丘书院是历史学府,始建于唐代(808年),原名云丘观,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更名与重建,是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现为云丘山人文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p><p class="ql-block">三教融合:书院与道教五龙宫、佛教多宝灵岩禅寺共存,体现儒释道和谐共生的传统。</p><p class="ql-block">教育功能:历史上以培养“处为大儒,出为良佐”的人才为目标,近代书法家姚奠中曾在此求学并题写匾额。</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和文化(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地之一,书院定期参与景区举办的传统节庆活动。</p><p class="ql-block">上图。雲丘書院簡介</p><p class="ql-block">雲丘書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間,由郷寧知縣焦守己設立。焦守己,是首部《绅寧县志》的創修者,他重文化、重教育,在任期間的突出政績便是設立了兩個書院其中,雲丘書院因其優渥的環境最爲有名。雲丘書院全盛時,分爲五龍宮書院和八寶宮書院兩部分,主講二十多人,聽講者五百人以上。到了民國時期,書院革故鼎新,従傳統私塾轉型爲現代學校,繼續爲當地學子傳播知識。雲丘書院走出了不少名人大家,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方志學家楊笃他年幼時求學于此,後一試中舉受職赴任,最終完成修撰《山西通志》的大業。清末舉人、抗日救國人士焦卓然曾在此任教,期间撰寫了愛國主義教材《中華國難教育讀本》,這個讀本就像是吹響在愛國人士心中的衝鋒的號角,「曾激勵和影響了多少有志青年,在當時産生了强烈影響。画學大師、書法家、教育家姚奠中即啓蒙發軔于此,晚年聞知光復故地,欣然揮毫題寫"雲正書院"、"真武頂"匾額及"雲丘山景區",并沿用至今。一九三二年,因經費匮乏難以支撑,統轄雲丘山的第三區士神呈明郷寜縣長,將五龍宮廟産,即塔爾坡全村房地賣给租賃者用作瓣學基金,至今村中</p><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两个人物像分别是王通和王勃,这两个人物像的上方分别是二人的文章摘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