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师道文化标识地”培育的“实践样本”——激活浦江三江流域“三师胜地,纪师策源”文化基因的路径探寻

东篱把酒

<h3>   施怀德</h3> <h3>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师道文化始终是维系社会伦理、传承知识文明的重要纽带。浦江三江流域,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土地,孕育出了独特且完整的师道文化体系。“三师胜地,纪师策源”不仅是浦江文化的鲜明标签,更是培育“中华师道文化标识地”的珍贵实践样本。深入挖掘、激活这一文化基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浙江“文化强省”和金华“千载婺学”市域标识地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h3> <h3>一、文化基因核心要素解码<br><br>1. 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br><br>浦江三江流域的师道文化起源可追溯至宋末元初。彼时,“浦阳江大儒”方凤作为核心人物,秉持高尚气节,拒仕元朝,选择隐居浦江仙华山讲学。他的这一行为,不仅为当地注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奠定了“儒师”根基,开创了婺中学术群体的先河。方凤以自身的学识与品德,吸引众多学子慕名而来,在仙华山和浦江三江流域的山水之间,播撒下师道传承的种子。<br><br>元代,“浙东三大家”柳贯、黄溍、吴莱三位学者继承方凤之学,形成了培育类似“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这样扛鼎人物的“臣师”群体。他们在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婺学思想。其中,吴莱于浦江深袅山建书院,在此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书院成为了知识传播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年轻的宋濂负笈求学。宋濂在此刻苦钻研,汲取知识养分,为日后成为“帝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br><br>到了明初,宋濂集婺学大成,凭借卓越的学识与智慧,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实现了从元“臣师”群体对他的厚望,到“帝师”的跃升跨越。他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身求学经历为蓝本,生动地展现了师道精神,传颂至今,激励着无数后人尊师重道、勤奋求学。<br><br>从方凤的“儒师”,到柳贯、黄溍、吴莱的“臣师”,再到宋濂的“帝师”,浦江三江流域完整呈现出一条跨越百年、全国罕见的师道进阶链条。这一独特的谱系,见证了师道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传承力。<br><br>2. 文化基因四维要素<br><br>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精神、语符和规制等多维度要素的共同作用。在浦江三江流域的师道文化中,这些要素相互交织,构成了完整而独特的文化体系。<br><br>物质要素是文化的有形载体。吴莱书院坐落于深袅山,古朴的建筑、幽静的环境,承载着昔日的讲学之声;纪师岩位于乌蜀山,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成为师道精神的象征;太阳岭古道则是宋濂问学之路,蜿蜒的古道见证了一代学者求学的艰辛与执着。这些书院、古道、摩崖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师道文化传承的物质基础。<br><br>精神要素是文化的灵魂所在。方凤拒元守节,展现出高尚的气节与坚定的信念;宋濂“执经叩问”,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师长的敬重;《送东阳马生序》中所倡导的勤学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尊师重道、经世致用、德学双馨的精神,贯穿于浦江师道文化的始终,成为其最核心的价值追求。<br><br>语符要素赋予文化独特的标识与内涵。“灵岩孕三师,一域聚五贤”“岩即师也,师即岩也”等语句,在方志文献(如《浦阳县志》)和文人题咏(如刘基《渊颖集序》)中广泛流传,生动地描绘了浦江师道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师道精神得以通过文字传承和传播。<br><br>规制要素保障了文化的有序传承。吴莱书院制定了严格的授徒规范,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立侍左右”的师礼描述,展现了古代拜师礼仪(束脩礼)的庄重与严谨。这些书院讲学制度和拜师礼仪,规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确保了师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h3> <h3>二、关键知识内核提取<br><br>1. “中华师道文化策源地”定位依据<br><br>浦江三江流域能够成为“中华师道文化策源地”,具有充分的依据。其谱系完整性在全国独一无二,四代师承跨越百年,从民间学术领袖到帝王之师,涵盖了师道发展的全层级进阶。这种完整的传承体系,为研究中华师道文化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样本。<br><br>在空间上,纪师岩与吴莱书院相距不足30公里,形成了师道精神“策源 - 传承”的双核心。这种空间集中性,使得师道文化在浦江三江流域得以汇聚、交融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br><br>更为重要的是,浦江清代柳秉观,于乌蜀山麂狮岩“蜀山书院”柳贯读书授业处,首创“纪师”概念,将自然景观(岩、山)符号化为师道象征,开创了“师道圣地”文化范式。这种将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创新理念,赋予了师道文化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根源性和创新性。<br><br>2. 核心价值三重维度<br><br>浦江三江流域师道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教育伦理、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三个维度。在教育伦理方面,以“德学双馨”作为师的资格标准,方凤的气节、宋濂的勤勉,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这种对教师品德与学识的双重要求,对于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br><br>在文化传承维度,婺学“经世致用”的实践路径,从书院讲学的知识传播,到治国辅政的实践应用,展现了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它不仅传承了知识,更将知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br><br>在社会凝聚方面,“天地君亲师”秩序在浦江的地方实践,强化了共同体认同。师道文化作为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尊师重道的传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h3> <h3>三、基因激活工程实施路径<br><br>1. 解码成果转化(对标《方案》八大行动)<br><br>为了将浦江师道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可对标《浙江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开展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浙籍名人开发方面,打造“三师朝圣走廊”,修复方凤仙华山讲学处、纪师岩蜀山书院、深袅山吴莱书院、宋濂祠堂、龙门书院、宋濂太阳岭问学古道等文化遗址,将其串联成一条主题游线。游客沿着这条游线,仿佛穿越时空,能够亲身感受历代师者的风采与精神。<br><br>在浙学书院复兴行动中,复建吴莱书院的讲学功能,开展“深袅山中问学”实景演出,重现古代书院讲学的场景。同时,开发“束脩礼”体验课程,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拜师礼仪,感受师道文化的庄重与魅力。<br><br>对于浙传典籍转化,构建“浙学师道数字文库”,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渊颖集》《宋学士全集》等典籍进行整理和保存。开发AR互动展陈,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让古老的典籍“活”起来,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br><br>在浙里畅游提质方面,推出“重走宋濂问学路”古道徒步项目,串联太阳岭、荷岭、五路岭、深袅岭等古道。在徒步路线中植入研学打卡点,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师道文化的历史渊源,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br><br>2. 现象级文化标识培育<br><br>培育现象级文化标识是激活浦江师道文化基因的重要举措。核心项目方面,在教师节期间于纪师岩和吴莱书院举办“中华纪师大典”,并由浦江三江流域“三师五贤”祭祀,延展至对“北山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婺学开宗”范浚,“亚圣”孟子,“至圣”孔子,“道统之祖”伏羲等中华先师的共同祭祀,以拉长中华师道文脉的万年轴线。祭师仪式融合传统礼仪与现代师德宣誓,既传承了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又赋予其时代内涵,成为弘扬师德的重要平台。<br><br>启动“三师谱系”IP工程,创作动画《三师传》,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讲述方凤、柳贯、黄溍、吴莱、宋濂的故事,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开发沉浸式剧本杀《问道深袅山》,让玩家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验师道文化。同时,联动“浙派好礼”开发文创产品,将师道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提升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br><br>在品牌联动方面,将浦江师道文化纳入“上山文化 - 宋韵文化-钱塘诗路”跨区域线路,突出“万年稻源(浦江上山)→千载师道(三师)→百里(诗)画廊(太阳岭、五路岭、马岭)”的文化链条。通过跨区域合作,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浦江师道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h3> <h3>四、赋能区域文旅的三大策略<br><br>1. 空间叙事强化<br><br>强化空间叙事是提升浦江师道文化旅游体验的关键。在纪师岩和吴莱书院设立“师道时空馆”,运用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重现方凤传道、宋濂礼师等历史场景。游客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师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br><br>设计“岩 - 书 - 人”视觉标识系统,以纪师岩和吴莱书院轮廓、书卷纹样和五贤剪影为核心元素,打造统一的视觉形象。将这一标识系统应用于导览标识、文创产品、旅游宣传等各个方面,增强文化的辨识度和吸引力。<br><br>2. 社区参与机制<br><br>社区参与是推动浦江师道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培训村民担任“师道讲解员”,深入挖掘和整理口传历史,如宋濂雪夜问学等故事。村民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亲切的讲述方式,为游客带来更加生动、真实的文化体验。<br><br>开发“村民 + 游客”共建项目,设立古书院修缮志愿营,让游客参与到古书院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中,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推出农家“束脩宴”体验,游客在品尝当地美食的同时,了解古代拜师礼仪中的饮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br><br>3. 教育融合行动<br><br>教育融合是传承师道文化的重要途径。推动《送东阳马生序》场景化教学,在吴莱书院实景开设古文课。学生在古色古香的书院环境中,学习经典古文,感受师道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br><br>联合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金华市教育局、浦江县教育局编写《中华师道文化读本》,将金华、浦江师道文化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通过系统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让学生从小接受师道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品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h3> <h3>五、结论:定位与目标<br><br>“三师胜地,纪师策源”文化基因凭借其谱系完整性、精神神圣性和空间集中性,成为浙江培育“中华师道文化标识”的核心资源。浦江三江流域的师道文化,不仅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为充分发挥这一文化资源的价值,建议将其纳入省域文化基因库重点工程。通过载体活化(修复书院、古道等文化遗址)、IP产业化(打造“三师谱系”IP)、仪式当代化(举办中华纪师大典)等多种方式,将浦江打造成为“全国师德教育基地”与“中华师道和千载婺学文旅金名片”。这不仅能够推动浦江区域文旅产业的发展,还能为浙江“文化强省”和金华“千载婺学”市域标识地品牌建设,提供独具特色的“浦江范式”,让中华师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br><br>(作者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金华市政协六届文史委员、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