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青词”?(转)

李歌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考作文,为什么越来越像“青词”?</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董狐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06-12 01:03</div></h1><h1><b><i><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span></i></b></h1><h1> 我原以为,青词自明朝之后,便已经消亡。<br> 不料青词的魂灵,还没有散,如今竟然附身于高考作文之上。<br><br><i style=""><b>二</b></i><br> 以2025年的某卷高考作文为例,提到了老舍,穆旦,艾青。<br> 只要对近代文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三位先贤共同的经历是什么。<br> 但如果哪个考生,敢沿着这个思路,往下写高考作文,肯定得0分,甚至影响大好前程。<br> 头脑灵活的考生,马上便能心领神会,把弯转到“正确”的方向上去。<br> 只是这样的灵活,我不知道该为他们感到高兴,还是悲哀。<br> 说到底,这道作文题,考的根本就不是语文,而是思政。<br> 那考生们摇头晃脑思考的模样,与严嵩徐阶揣摩嘉靖帝圣意的光景,何其相似?<br><br><b><i>三</i></b><br> 自科举制诞生以来,文章便不是文章,而成了“敲门砖”。<br> 敲的是功名之门,敲的是利禄之阶。<br> 发展到今时今日,这砖头竟然更加精致了。<br> 不但要敲得响,还要敲得“雅”,敲得“正”,敲得考官和阅卷官们点头称是。<br> 于是,高考作文,便与明朝官员所写的“青词”越来越相似。<br><br><b><i>四</i></b><br> 我国的考试,历来都有个本事,能将圣贤日常闲聊的话,都说得如同遗嘱一般庄严肃穆。<br> 在考官的眼里,从孔孟到鲁巴郭老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纲,每一个字都有线。<br> 随便抽出一根纲线,都能做一科的试题。<br> 圣贤所说的话,是有限的,而考生们的揣测,却是无限的。<br> 从八股取士,到如今的高考作文,一脉相承。<br><br><i><b>五</b></i><br> 青词,本是道家上奏给天的骈文,词藻华丽,内容空洞,专为讨好玉帝而作。<br> 到了明朝中叶,青词升级版出现了,名为讨好上天,实为讨好嘉靖帝。<br> 严嵩、徐阶,就是靠能写青词,而飞黄腾达。<br> 而今面对高考作文,考生也得揣摩“天意”。<br> 这“天意”,就是阅卷官的“评分标准”和“阅卷口味”。<br><br><b><i>六</i></b><br> 青词有定式,开篇要颂圣,中间得铺陈典故,结尾还要祈愿。<br> 而今的高考作文,其实也有一套万金油“模板”:首段点个题,中间三五段“论点+例子”,结尾再升个华。<br> 相比之下,考生写高考作文,甚至比明朝官员写青词还要难上三分。<br> 因为明朝官员,还能打着上天的名义,发挥几句“天机玄妙”。<br> 而今天的考生,如果敢多写几个“我以为”,多半会因为“主观偏激”的缘故失分。<br> 考官早就已经划定了考生的发挥范围,谁让你们“我以为”的?<br><br><b><i>七</i></b><br> 对于某卷高考作文题背后的出题老师,我不想评价。<br> 只能说老舍艾青穆旦这道题,给很多孩子挖了一个坑。对于很多耿直天真的考生来说,真的太不友好了。<br> 这道题,给今后的考生提供了一个教训:<br> 好好读书,不如好好去研究高考作文套路。<br> 有时候,知道还不如不知道。<br> 每年,都有考生把高考作文写的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结果却因为不符合高考作文的套路“模板”,得了低分。<br> 而另一类考生,通篇空话套话,却能得高分。<br> 这样的高考作文评价体系,与嘉靖帝择青词,专挑辞藻华丽,而不喜欢务实的情形,又有什么两样呢?<br><br><b><i>八</i></b><br> 青词虽无思想,却安全,不会触怒天帝。<br> 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很多考生们都知道“创新有风险,套路保平安”。<br> 于是千人一面,万众同声,上千万篇“文章”,便如复个制粘个贴般,整齐划一。<br> 我曾听闻某语文教师训诫学生:“别想着写出彩,先保证不犯错!”<br> 于是,学生们作文,宁肯平庸,也不出格。<br> 高考学生这样的心态,与明朝官员写青词时战战兢兢、唯恐用错典故的样子,如出一辙。<br><br><b><i>九</i></b><br> 青词盛行,因嘉靖爱听。<br> 高考作文僵化,因出题官的评价体系如此。<br> 青词写得好,可换乌纱帽。<br> 高考作文得高分,可换大学录取通知书。<br> 当文章成为进阶之筹码,谁还关心其中有无真性情呢?</h1> 我原以为,青词自明朝之后,便已经消亡。<br> 不料青词的魂灵,还没有散,如今竟然附身于高考作文之上。<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