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网上购买张基广校长著的两本书先后到手,一本是《星河在上 泥土在下》,一本是《生长在我们的土地上》。两本书封面风格一致,朴素的白底上印着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除此之外再无多余装饰。只一眼,我便被这份简约深深吸引——所谓“大道至简”,大抵如此。</p><p class="ql-block"> 两本书的章节不多,没有大部头著作“山峦般”的层层递进,却各有清晰的结构与独特的内容。那些章节像碧空之下散落在草原上的蒙古包,每一座“帐篷”前都铺展着不同的教育风景,有的时候是聚焦课堂细节,有的时候是凝视孩子的心灵深处,有时叩问家校协同的意义,有时是好课堂中教与学的思考,是“双减”背景下师生关系的重建,有时仅仅只是一次寻常对话,这种“简而不散”的书写架构,源自张校长对教育规律的专业思考与洞察。</p><p class="ql-block"> 康熙在《教子庭训格言》中说:“字乃天地间之至宝,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观而同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成人功名,佐人事业,开人识见,为人凭据,不思而得,不言而喻……”,这段格言节选不仅说出了文字的重要,更启示我们要会运用文字,珍惜文字。两本书中的文字也如封面一样干净质朴,不见晦涩的理论堆砌,没有雕琢之气,有的是清水芙蓉般的生动自然。细细读来,字里行间既有不言而喻、开人识见的力量,也蕴含着对教育细节的专业敏感与深度解码。</p><p class="ql-block"> 那些关于“跳绳的小女孩”“弹珠该不该‘缴’”“手拉手来种菜”等日常叙事,早已熔铸了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思考——不是生硬的理论搬运,而是将“以学生为中心”“儿童发展规律”等专业理念,化作涓涓细流,启人智慧、润人心田。这种“把专业藏进平常琐碎”的功力,是深耕教育实践者最动人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情必近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孩子视角下的树、鸟、虫、鱼、蜘蛛、蚂蚁、落叶,田间地头的瓜熟花香,这些“成人看不到的遇见”,并非单纯的诗意描摹,而是暗含对“儿童视角”的专业守护——唯有懂得“童年经验对生命成长的意义”,才会如此珍视被成人忽略的微小瞬间。书中所谈“家庭教育问题出在哪”,没有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用具体生活场景剖开教育关系,这种“贴着地面行走”的专业姿态,恰是教师该具备的能力,即既能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俯瞰,又能蹲下身,用孩子的眼睛、家长的立场理解教育的复杂。</p><p class="ql-block"> “土地”和“泥土”是两本书中教育叙事的高频词,以此也形成了张校长沾满“泥土气息的”的清新自然文风,看似细小随性的记录,镌刻的是张校长对教育的永恒思考以及对未来教育的期待。他说:“在我们的土地上,未来也在生长。我们的孩子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的孩子也将是未来社会的幸福生活者,未来社会的优秀公民就生长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的教育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也要放眼世界,走向未来。我们的孩子既要拥有中国情怀,又要具备世界眼光;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面向未来”。让“生长在我们的土地上”可以成为教育人的共同愿望与共同追求的,是来 自走在教育的路上一次一次的“遇见”与“看见”。</p><p class="ql-block"> 伯特·海灵格在《我看见》中说:“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也是生命与生命相遇,爱就发生了。真正的‘看见’不仅是观察外在行为,更是深入理解对方的意图、需求和感受,让爱自然流动。”读罢两本随笔,最深的感触便是“遇见”与“看见”,这份“看见”,既是温情的凝视,更是专业的觉醒。当张校长写下“守卫童年”“给学生留下一双明亮的眼睛”,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专业探寻,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看见,是用专业智慧为每个灵魂搭建成长的阶梯。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教育也是一片田野,是播种与等待生长的过程。”这“教育农夫”的自喻里,既有对教育规律的敬畏,也有对生命成长的温柔守望,深耕泥土需要专业的耕作技艺,守望生长则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温情与耐心。</p><p class="ql-block"> 加缪说,重要的是“让爱意诞生的融洽与宁静”。于教师而言,这份“融洽与宁静”恰来自温情与专业的彼此成就。当我们因“教育智慧不足”而焦虑时,张校长的文字会提醒我们,专业不是炫目的理论包装,而是藏在日常观察里的细腻洞察,是融在课堂对话中的价值引领,是落在家校沟通中的真诚共情;当我们为“学生成绩不尽人意”而烦闷时,书中“万物莫与朴素争美”的哲思会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专业,从不是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像农夫深耕田野般,懂得“等待”的意义——用专业的方法播种,用温情的陪伴守护,让每个生命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拔节生长。</p><p class="ql-block"> 张校长在书中写道:“人,生于泥土,长于泥土,最终都要与泥土为伴。所有的行走都是土地上的行走,每一个脚印都留在泥土之上。”合上书卷,“教育田野”的图景总会在眼前浮现,那里有泥土的芬芳,有种子的坚强,有农夫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