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所写的《身先尖兵之战》,过去从未听父亲讲过。看到遗作,得知当年也就20多点岁数的父亲,还有着这样一段身先士卒、奇兵取胜的经历,我是很为他骄傲的。我还想到,如果当年父亲给我们讲这场战斗,一定会讲得绘声绘色,特别传神。</p><p class="ql-block"> 怀念啊,父亲那些曾经令我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讲述!</p><p class="ql-block"> 这篇遗作,父亲只完成了一个没有经过誊正的底稿,并再也未做过修改。此前发的《被叛军捕押及脱险经过》一文,则有过一个誊正稿,又在上面做了多处修改。有的段落,还看得到父亲特别留有“这一段可不公开发”的笔迹。而这篇《身先尖兵之战》,既无誊正,也无再修改过的痕迹,更没有哪些地方要不要公开发的提示。</p><p class="ql-block"> 由此似可判断,这篇只是打了底稿的《身先尖兵之战》,到底要不要进一步修改并公开发布,父亲一直没有拿定主意。</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犹豫,结合文稿,我理解,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个原因,是不是父亲有避嫌自夸的考虑。完全可以相信,父亲所写都是确凿的事实。但自己这样写自己,会不会示人以自己是在自诩,不够谦虚?</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原因,是不是父亲也顾虑到了战友的感受?说别人没打过仗,别人所在的团,没打好,虽然也都是确凿的事实,但这样写出去了,别人只怕不会好受。</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层原因是隐在的,就是这场仗到底该不该打、打得对不对?</p><p class="ql-block"> 看父亲所写可知,之所以打这场仗,是基于张维生部或将叛乱的判断。对这个判断,还是有人持不同意见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张部到底是不是正在酝酿叛变呢?这一仗打下来,做了什么结论没有?父亲并没写。</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这可能说明,张部或将叛乱的证据不足。</p><p class="ql-block"> 也是的。</p><p class="ql-block"> 真的张部想叛乱,只能其部的极少数人知道。在其还没行动前即被制止,极少数人死不承认有叛乱企图,也拿他们没办法。这样的话,对这一仗该不该打、打得对不对,可能也就没有办法做是或否的结论,只可能是含糊含糊,不论是非,只谈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打就打了吧,多数人的意愿嘛。</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的上述说法不错,这或许也构成父亲犹豫要不要把这场战事公开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既然父亲犹豫且有原因,现在,把父亲这篇遗作整理出来并予以公开,我做错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自己不错。</p><p class="ql-block"> 第一,父亲或者犹豫自己要不要自夸,我就没必要这样犹豫了。何况,我并不认为父亲有必要避写自己这样英勇善战的往事。这是光荣,完全可以引为自豪。谁有功夫嫌别人自夸,不如自己也做些可以自夸的事并也写出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战友应该不至于就不好受了。他们两个行进在队伍中间,是服从安排,也是必要的安排,丝毫没有错误。而且,就作战而言,军事指挥者确实不宜身先尖兵之先。倘若一接触,指挥官先有了闪失,这仗还怎么打?当然,父亲也没有错。因为父亲身先尖兵,是经过上级批准的。相信部队会相应有万一父亲失利的应急预案安排。既然父亲与战友都不错,就都谁也不至于不好受或有顾虑。</p><p class="ql-block"> 第三,隐在的原因,是我的猜测,不一定准确。即便我猜准了,那也是“打就打了吧,多数人的意愿嘛”。所以,这场仗完全可以如实写下来,没什么可顾虑的。因为,战斗中父亲的英勇表现,确实可圈可点,值得夸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