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大桥老茶馆和薛公馆

茶马丝道

<p class="ql-block">薛公馆是成都市金牛区文物保护单位,入选《成都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位于解放路北一段15号。该建筑始建于1929年,采用川西民居风格建造,占地面积约280.5平方米,现存院落格局及黄桷树等历史痕迹。改革开放后曾作为皮鞋厂、火锅店及茶馆使用,2013年启动改造升级工程,现作为展示老成都历史变迁的典型建筑。</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金牛区解放路北一段15号</p><p class="ql-block">建造年代1929年</p><p class="ql-block">建筑面积280.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川西民居</p><p class="ql-block">建筑沿革</p><p class="ql-block">1929年由四川军阀刘存厚的少将副官江冀州斥资4000大洋建造,前身为清末陕西会馆旧址。民国时期为成都北门最大商业经营者薛氏的公馆,薛氏家族曾在此经营肥料贸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改造为皮鞋厂、火锅店及茶馆。</p><p class="ql-block">建筑特征</p><p class="ql-block">采用砖木结构体系,由东西两院及数十间平房组成。门楼装饰有牌坊式浮雕与花朵纹样,院内存留拴马石、护墙等历史构件。院落中央植有百年黄桷树,树冠覆盖面积达百余平方米。建筑外墙保留民国时期青砖砌筑工艺,屋架采用传统穿斗式结构。</p><p class="ql-block">功能演变</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至1980年代作为红星五金厂车间使用。1978年改革开放后转型为皮鞋厂,改革开放后曾用作火锅店经营。1990年代改建为茶馆,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场所。2012年被列入《成都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2013年启动保护性改造工程,计划恢复川西民居原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成都却有这么一个地方,是关于休闲的人文遗迹,它就是藏在闹市里的大安茶铺。</p><p class="ql-block">说起大安茶铺,必须从它上面的北门大桥说起,茶铺就是因桥而得名。成都城区外有护城河,北面的护城河大桥原址千年来末变,五代十国时前蜀政权取政治安定之意,将护城河大桥命名为大安桥。以后这里又名承恩桥,解放大桥。不过传统上本地人统称为北门大桥。</p><p class="ql-block">桥边以前是陡坡,现在修了梯步。桥下面有路,现在河内侧叫大安中路,河外侧叫星辉中路滨河路。内外侧都有茶铺。传统意义的大安茶铺在桥外侧。</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大安茶铺在桥外侧呢,是因为安全原因。古代的桥既是交通工具,又是贸易集市。大桥内侧就是墙内,管理严格,闲杂人等一般都是在城墙外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茶铺,人们在这里休息打尖,交流信息。</p><p class="ql-block">北门大桥内侧在解放前,有很多军阀,达官贵人的公馆,也有像文殊院,灶君庙,娘娘庙这种宗教场所,善男信女礼佛之余,顺道来坐坐,再往北是城隍庙,商人也经常过来商洽生意。所以人流如织,而且这些人在社会上身份也不低。造就了大安茶铺生意很兴隆,在本地人眼里很有名,经常约人见面,谈生意都在这里。来此喝茶算是有点面子的。而且后来这里又有舞厅,重点说明不是砂舞厅哈,也是比较环保的交友舞厅,因此吸引了不少超哥超女来玩。所以大安茶铺历史上定位并不是幺店子茶铺,还是比较上档次的。</p><p class="ql-block">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河上游一公里处还有个大安桥,连接了星辉东路和大安东路,这个大安桥的位置和大安茶铺毫无关系。是仿古模拟修建的,类似新老九眼桥的区别,离原址比较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