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来自海峡对岸的抗战胜利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 王 智</p><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16日,山西河津市小梁村农民杨增荣,突然收到来自台北的一封写给已去世50年的父亲杨临俊的挂号件。信中有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给原国民党陆军中尉杨临俊颁发的中华民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证明书和纪念章”等重要文件。</p> 杨临俊之子杨增荣 杨临俊之孙杨泽杰 <p class="ql-block">左1杨临俊孙子杨泽杰,左2杨江永儿子杨志高,左3丁志轩儿子丁秦生,右2冯钦哉孙子冯寄宁,右1丁志轩孙子丁智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增荣凝视着鲜血一般的红色纪念章盒子及金光闪闪的纪念章,心情万分激动。他恭恭敬敬地把证书悬挂在客厅显眼位置,把纪念章包裹好珍藏起来。然后,跪在父亲遗像前,眼含热泪,一字一句告诫父亲的在天之灵:“爸爸,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你为中华民族御敌抗日,浴血奋战的功绩,终于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你是抗日战士,不是什么反动派,你在天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p> 杨临俊遗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增荣的父亲杨临俊,生于1910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自幼勤奋读书,为人和善,处事谦恭,文质彬彬,英俊潇洒。</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三省后,杨临俊毅然弃学从戎,在国民革命军扩编的第十七路军杨虎成部42师直属工兵营(营长丁志轩山西万荣人)当兵,曾参加过娘子关战役。</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临俊任国民革命军笫二十七路军工兵营二连连长,镇守山西河津县与陕西韩城县的重要黄河渡口——禹门口。这一年10月,太原沦陷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路军直属各部及后勤部队,后撤到山西荣河县修整。次年3月4日,日军向河津方向进攻,总指挥冯钦哉将军派工兵营到河津县城以东10余里的黄村埋伏。3月5日早上,日军先遣骑兵大队被工兵营歼灭在汾河滩上,战士们缴获战马十多匹,后与来增援的日军激战一天,当晚撤到吕梁山前沿河津县西磑口村和北午芹村等沿山一带村庄。此时,冯钦哉将军带领指挥部驻扎在乡宁县西坡村,工兵营一连(连长祝屏藩)驻扎西磑口村,营部和二连(连长杨临俊)驻扎在北午芹村。</p><p class="ql-block"> 因杨临俊是小梁村人,周边村有不少同学和熟人,对这一带地形较熟悉,三连(连长刘振亚,陕西延安人)住在北午芹东一个村庄。杨临俊和营部警卫排长畅春荣(万荣薛里人,)多次带人到河津县城边抓敌方哨兵,到日军据点杀汉奸,埋伏在县城边打鬼子。一次,他们穿上伪軍衣服,在汾河边的百底村拦截了一辆由稷山县开往河津县的敌军供应车,打死了押车的日本鬼子,雇了几辆马车,把缴获的物资运到营部,拉不完就暂存到老百姓家里,然后把鬼子的汽车烧毁。</p><p class="ql-block"> 冯钦哉将军组织第二十七路军余部攻打稷山县城时,特务营长淮九皋担任正面主攻,工兵营长丁志轩带领工兵一连、三连主攻西城,二连则由连长杨临俊带领部队,埋伏在河津吴家关村和米家关村,以阻击日军支援稷山的援兵。副营长董治国和后勤人员,带领刚成立的河津义勇軍一连的民兵,坚守在北山一带村庄,严防鬼子偷袭。稷山县城克复后,由于官兵伤亡较多,部队减员,兵力不足,伤员便过黄河到陕西养伤,工兵营仍回到原驻地。</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日军纠集万泉、荣河丶稷山、河津、绛州的伪軍和日军小林联队,攻打工兵营。工兵营依据有利地形打击日军。当时,义勇军第一连的民兵也积极参加了战斗,在侧后方打击日军。当地群众踊跃送饭、送情报、抬担架,救护伤员。激战三昼夜,最终日军未攻进村,工兵营伤亡也不大。</p><p class="ql-block"> 激战到第四天,一连长祝屏藩接营部命令,到西坡村指挥部接受新任务,一连的阵地由副连长指挥。日军集中炮火向一连阵地射击,随后日伪军一同发动冲锋强攻。副连长让通讯员回营部汇报,营长命令该连退到石匣沟滴水崖守住进山道路。通讯员途中中弹身亡,一连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全连官兵死守阵地,被攻上来的日伪军压迫到西磑口村以西的开阔大西洼,与逼近的日伪军血拼,全连一百多人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战后,周围村民和当地抗日组织,在大西洼为阵亡烈士修建了陵园,就地挖了一个大坑,下铺芦席,将烈士遗体并排放入,上面盖上芦席全部掩埋,并立了一个大石碑,碑文记载了牺牲官兵的姓名和籍贯。营长丁志轩在碑上题词“可歌可泣”,民众按习俗举行了哀悼仪式,并给工兵营赠送了“为国为民”、“能文能武”两面锦旗。</p> 今日西硙口村 滴水崖 <p class="ql-block">埋葬抗日烈士的大西洼,陵园已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祭奠仪式结束后,工兵营和义勇军同仇敌忾,为牺牲战友报仇血恨,多次到日军据点和县城附近袭击小股日军和伪軍,打死不少日伪軍。同年9月,日军又调兵攻打工兵营,由于工兵营战术得当,日军死伤多人,仓惶溃退。</p><p class="ql-block"> 1949年,杨临俊解甲归田,回到家乡小梁村,躬身种田。农村合作化后,杨临俊在生产队里担任农具保管员,尽职尽责,十分细心,他把集体财产看得比自家物品还重要,总是小心翼翼做人,勤勤恳恳劳动。“文化大革命”中,杨临俊由于曾在国民党軍队里服过役,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揪出,定为“五类分子”,遭到批斗,人格受辱,精神受摧惨。</p><p class="ql-block"> 1967年农历三月初十傍晚,这位与日本鬼子血战过的抗日战士,撇下妻子和儿女自尽离世。</p> 评论精选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纪念章的到来,为抗日战士正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以抗战老兵杨临俊的经历为主线,极具历史厚重感与情感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作者先从海峡对岸寄来的抗战胜利纪念章切入,引出杨临俊的生平,他在“九一八事变”后弃学从戎,参加娘子关战役、镇守禹门口等,详细描述其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如穿伪军衣服截敌军车、埋伏阻击日军援兵等,展现其抗日功绩。同时,也提及他战后解甲归田的生活及在“文革”中遭受的不公待遇,形成强烈对比。</p><p class="ql-block"> 文中还穿插战斗细节,如西磑口村战斗全连牺牲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通过杨临俊的故事,不仅还原了一段抗战历史,也体现了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与对英雄的缅怀,结尾纪念章的到来为英雄正名,让文章在历史的沧桑中透出一丝慰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其伟(河北) 6·13、</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抗战壮歌</b></p><p class="ql-block"> 《来自海峡对岸的抗战胜利纪念章》一文,以一枚纪念章为引,通过杨增荣的家族记忆,钩沉了一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抗战壮歌。</p><p class="ql-block"> 文章以细腻笔触,还原杨临俊连长率部在山西黄河沿岸的抗日战事,娘子关设伏、禹门阻敌、稷山截援等战斗场景,跃然纸上。尤其西磑口百烈士“芦席裹尸”的悲壮结局,折射出那一支抗日武装在抗战中的惨烈牺牲。 </p><p class="ql-block"> 作者巧妙运用“纪念章”这一符号,串联起两岸共同的历史血脉——杨增荣对父亲身份的郑重正名,既是对个体命运的慰藉,亦暗含对历史叙事纠偏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文中“义勇军”“民众送饭抬担架”等细节,凸显了全民抗战的朴素真实。 </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烈士陵园湮没、碑碣无存的现状,与金光熠熠的纪念章形成刺眼对比。提醒我们:对抗战记忆的守护,仍需跨越更多有形与无形的“海峡”。</p><p class="ql-block"> 铁骨柔情 (贵州) 6·13</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崇尚先烈志 发声举义旗</b></p><p class="ql-block"> 给为先烈英雄鼓与呼的先锋张崇发点赞!</p><p class="ql-block">张扬正能量,崇尚先烈志,发声举义旗,这是杰出的新闻老记者、现为国家一级编剧、出版多部著作的张崇发战友的一贯壮举与风格。</p><p class="ql-block"> 他以爱国爱民的情怀,为革命先辈与英雄先烈的伟大业绩不凡壮举鼓与呼,尤其挖掘与彰显故乡河津诸多鲜为人知的人与事,倾情精心,全方位宣示,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与教益。</p><p class="ql-block"> 这次,他又借台湾马英九先生亲自为山西河津市小粱乡小梁村抗日战士、陆军中尉杨临俊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一事,再现杨临俊的抗战经历与功绩,文字叙述清晰生动,情真意切,让人钦佩,令人动容,应给予赞赏!</p><p class="ql-block"> 朱炳初,89岁老兵 6·14、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字:王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图片:杨增荣提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编辑制作:张崇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