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寒博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刘春霖(1872年—1944年01月18日),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帖多部;大字法帖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其墓地在河北保定市。</span></p> <p class="ql-block"> "状元"二字,向来是镀了金的。自隋唐以降,千余年间,这顶帽子不知压弯了多少读书人的脊梁。而偏偏在末世,竟出了个不肯折腰的。</p> <p class="ql-block"> 刘春霖中状元时,老佛爷正为"春霖"二字欢喜。谁知这"吉兆"后来却成了"凶谶"--大清的春霖未至,自己的头颅先落了地。状元公的朱笔还未蘸饱墨,金銮殿的匾额就先歪了。</p> <p class="ql-block"> 乱世里的"古董"最是尴尬。前朝的顶戴,新朝的桎梏。有人忙着将辫子盘进礼帽,有人急着把朝服染作洋装。偏生这位肃宁刘公,竟把状元袍穿成了铠甲。郑孝胥之流捧着"伪诏"来时,他摔茶盒如摔丧棒;王揖唐辈涎着脸劝降时,他泼茶水似泼狗血。这般作派,倒比那殿试策论更见风骨。</p> <p class="ql-block"> 最妙是"卖字不卖魂"的勾当。向来"润笔"二字,最易污了文人手心。他却能执一管羊毫,在倭寇的鼻尖底下写"民心如秤"。街边支张破桌,小楷字换窝头钱--这生意做得比孔乙己体面。毕竟茴香豆下酒,到底不如"河北新村"的米粮养人。</p> <p class="ql-block"> 我曾见故纸堆里爬出的遗老,多半要变作僵尸的。唯独这位末代状元,偏在棺材板上凿了个透气孔。他写给灾民的那些保荐信,每张都盖着血红的私章,倒像是从心口直接拓下来的印子。</p> <p class="ql-block"> 而今保定城外,荒冢一堆。碑文怕是早被风雨蚀尽了。好在"大楷学颜,小楷学刘"的民谚还在,可见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称得出状元与奴才的分量。</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