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北

老照片

<p class="ql-block">老家河北冀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受天津总工会指派前往山西,支援山西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被分派在晋中专署,后又至孝义县,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到五八年当地商业公私合营工作基本完成,随后父亲以工作任务完成、家属两地生活困难、加之生活习惯不适应为由,申请返津,当时县政府因工作需要,人手不足,发函老家政府商调家属来晋,从此我们一家定居在山西孝义县,这陌生遥远的地方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也成了我一生居住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当时一起来晋的约200余人,留下的只有七、八个人,如汾阳的贾叔、祁县的老翟、灵石县的老王等几人。</p> <p class="ql-block">冀中平原一望无际,广阔无垠,这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盛产两白(麦子、棉花)一红(辣椒)。正值夏收前夕,麦浪翻滚,微风轻拂,大地散发着阵阵麦香,让人心旷神怡。麦浪在风中摇曳,犹如轻声细语,飘散出清甜的味道。田间小野花随风起舞,散发出淡淡的芬芳,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瞬时浮现,又回想起和小伙伴在这片土地上欢笑打闹场景,田埂上追逐、麦垛上躲猫猫、掏鸟窝、捉蚂蚱、拣干枣……;抬头远望一抹湛蓝的天边飘浮着朵朵白云,仿佛是在迎接远路归来的游子。</p> <p class="ql-block">虽然户籍离开了家乡,但每年都要回去看看,陪老人们待上一段时间,特别是61年姥姥过世后,每年都要回去陪陪姥爷,直至六三年秋上小学了,才彻底离开生我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依稀记得,再回故乡是1979年5月,在河南安阳出差,回程拐至老家,那年奶奶仍健在,整整陪了老人家一周时间,顺便还走访了邻村的多家亲戚,那年家乡麦子丰收,家家户户存粮充足,送给我的都是白面挂面,那会儿还年轻有胆子有蛮力,一百多斤东西,愣是从老家背到山西,现在想起来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时我离开家乡已经整整16年了。</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又隔15年,1994年春从山东滨州出差顺路回家看看,虽然改革开放十多年了,但家乡面貌依旧,仿佛发展速度并不快,老乡们还是在土地上刨食。</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2009年清明前夕,大家提议给爷爷奶奶立块墓碑,以便以后孩子们回去也方便祭奠拜谒,在三叔三婶操持下,三家兄弟积极参与下,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给二老立碑事项,这应该又是间隔一个15年。</p> <p class="ql-block">2018年清明节专程带老伴儿子儿媳,回家乡给老人们扫墓拜谒,尽一次晚辈们对先辈的敬仰之心,这又是相隔9年的回乡。</p> <p class="ql-block">家乡是一首难忘的歌,人越老越思乡,今年近七十了,思乡情越来越强烈,端午节假期比较短,正是回趟家乡的好机会,于是全家六口驾车回家乡看看,探望久别的乡亲,拜访祖籍亲人。</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外出旅游的地方不少,包括国外,看多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繁华市井,发达景象,但是感觉回到故乡更是别样的不同,虽然家乡仍不富裕发达,相比其它地区还有些落后,但是祖根在这里,乡愁在这里,打心眼里没有嫌弃的意思,正是那句老话:儿子不嫌娘丑,游子不嫌乡穷。来来回回仅仅三天时间,想去的想见的基本上都去了也见到了,除了少数几个因事外出的亲人没看到。称的上是一次顺利满意的回乡探亲。</p> <p class="ql-block">探望居住衡水市酷爱文学的堂兄</p> <p class="ql-block">和堂兄堂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衡水酒店王老板赠送书法扇面</p> <p class="ql-block">彭村姥姥娘家表姐</p> <p class="ql-block">与表姐表弟表弟媳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表侄合影</p> <p class="ql-block">探望新庄村表兄</p> <p class="ql-block">探望南午照村堂弟</p> <p class="ql-block">和两堂侄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库里找到的一张祖父青年时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爷爷旧居前</p> <p class="ql-block">芦家庄表弟合影</p> <p class="ql-block">芦家庄姥爷旧居遗址前。抗战时期这里是村里的抗战堡垒户,当年八路军敌工科高科长冒名病逝的舅舅在这里开展敌后工作,姥爷经常配合他剪日伪军电话线、侦察日伪军活动情况及参与送情报工作。姥爷去世后转让给别人,现在已无人居住,破烂不堪。</p> <p class="ql-block">祖籍——南午照简介</p><p class="ql-block">南午照现有耕地3500亩,户籍人口1089人,南午照村与北午照村、师段村、芦家庄村、阮庄村、安兴村、东郭曹庄村、西郭曹庄村、东马冢村、谷家曹庄村、西马冢村、杨洞村、吴家曹庄村、南边家村、薛家曹庄村相邻。</p> <p class="ql-block">南午照村的历史背景较为丰富。根据现有资料,南午照村的详细历史背景尚未有详细的记载。南午照村附近有一些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如闾里古镇、田园棉民俗文化园、衡水灵秀山庄、冀州竹林寺、冀鲁豫省委党校展览馆、九州文化广场等‌。</p><p class="ql-block">南午照村的名称来源,据说:南、北午照始建于汉,由伍、赵两姓立村,故取村名“伍赵",元明时期因战事,伍赵两姓纷纷逃难别处,明初从山西大槐树移民处迁来李、段两姓定居村南;山东王姓迁居至村北,后伍赵又以村中小河为界分为南伍赵和北伍赵两村,明朝以后按谐音沿革为南午照、北午照。</p><p class="ql-block">南午照村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南午照村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作为冀县南部的重要区域,1940年后因对敌斗争需要被划入冀县保留的少数管辖范围。‌‌在抗日战争时期,南午照村曾发生过一些与抗战相关的事件,如村民参与游击队活动等‌。这些历史事件为南午照村增添了丰富的历史色彩。</p> <p class="ql-block">家乡很有名的特产,香油、芝麻酱</p> <p class="ql-block">回来一周后堂侄发来村里夏收的照片,并告诉今年家乡麦子收成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在这里衷心祝愿家乡尽快发达起来,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快速提升,收入不断增长,家庭富裕,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 ——记于乙巳年夏</p> <p class="ql-block">2018年写的回乡札记《山那头——乡音 乡思 乡愁 乡情》链接:https://www.meipian.cn/194en9s9</p> <p class="ql-block">这几天看到一个小段《男人为什么喜欢回老家》,读后感受颇深,很像个人想法,特地摘抄如下:</p><p class="ql-block">男人为什么喜欢回老家?</p><p class="ql-block">因为老家的地下埋着祖宗,</p><p class="ql-block">老家的地上留着自己的童年。</p><p class="ql-block">有人说,</p><p class="ql-block">女人见过繁华之后都不愿回老家,</p><p class="ql-block">而男人见过繁华之后会格外想家。</p><p class="ql-block">对于男人来说,</p><p class="ql-block">大城市的家只能叫做房子,</p><p class="ql-block">而老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p><p class="ql-block">因为只有去那儿,</p><p class="ql-block">睡觉才是安稳的,空气才是新鲜的。</p><p class="ql-block">那一刻他不再是谁的丈夫,</p><p class="ql-block">谁的父亲,谁的下属,谁的员工,</p><p class="ql-block">他的身份只是父母的孩子。</p><p class="ql-block">老家是忘不了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故乡很小,</p><p class="ql-block">小到只剩三间砖房。</p><p class="ql-block">故乡很大,</p><p class="ql-block">大到一辈子都走不出童年的篱笆。</p><p class="ql-block">故乡很轻,</p><p class="ql-block">轻到只剩乡音乡话。</p><p class="ql-block">故乡很重,</p><p class="ql-block">一声寒暄就能把游子压垮。</p><p class="ql-block">魂牵梦绕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是小时候拼命逃离却逃不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也是长大后想回去却回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