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藏去·我们行进在318国道(三)天路72拐弯急坡陡 怒江大峡谷惊心动魄

红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西藏界,进昌都,过边检站,住芒康,第二天经左贡,前往下站八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宿境内可谓山高坡陡弯道多,是一路走来最凶险的。过了觉巴山隧道,翻越5130米的东达山。翻东达山时,刮很硬的风,从来不戴帽子的我,这时候也嫌帽子不大保暖;老天还下着雪,雪粒也硬硬的,打在人脸上生疼。再引人的景致也敌不过这恶劣天气的杀伤力,大家只是排个队匆匆打卡,然后坐车离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出了左贡,已是午后,到一隧道附近,车停了。传过话来,前面修路,要晚上8:00才能放行,大家都不愿意相信。这次行程12天,这是唯一一次堵车。车停在路边山崖下,生怕一块石头滚下来砸着车顶。下车吧,又没有可坐可玩的地方,左手边是一道河,河边有草滩,但都有拦网过不去。等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司机师傅们虽然年龄最大的也有50多岁,但扛不住像我们魏师傅这样年轻气盛的多,实在等不下去了,见缝插针钻到前面去了。离隧道较近的地方,有一处简易停车场,停在这里好多了!护栏左边有不少灌木丛,灌木丛再左是河道,有的地方还种点青稞。既有掩体功能,视野还开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我们车队的其它几辆车也钻过来了。场地小,不方便停车,停着的车又不主动挪地方,几位师傅是通过什么方式商量的?只见几辆车包抄过去,车主小伙子满脸懵,只能让开。在这无聊的下午,司机师傅们的这种“团队精神”,成为了大家极赞赏的谈资,津津乐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傍晚7:30,等待了四五个小时的我们终于被放行了。过了隧道不远,修路的地方还没彻底收工。这附近路况不错,地势较开阔平缓,行车较安全。可是我们要赶到八宿也得午夜时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趁着夜色行车,只能看到国道旁连绵不断的山丘草甸。不过月亮很好,始终和我们相伴,即使有时离散了,过一会儿她又会回来陪伴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在一处观景台停下来,原来这是天路72拐观景台一一业拉山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俯视,除了一些车灯的亮光,什么也看不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2拐是G318一段重要通道,位于怒江大峡谷。这些拐弯都是非常急的“回头拐”,而且每一个拐弯时都要下很陡的坡。这拐弯到底有多少呢?我说:所谓72肯定是为了顺口。正好,领队嘱咐让坐在前头的我,时不时和司机说说话。于是,我就一个一个数了起来。我把每一个“弯”都数进去,一个“拐”咋也有两个弯吧?一会儿就数了一百多个。小魏师傅说:你这连一半也没数完。其实数着数着都乱了,那咱就从某个整数接着数。数“拐”是次要的,无非是想增加点轻松的气氛。比较准确的数据是这里有130多个“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偶尔看到拐弯处有大巴车,真的替车上人捏一把汗。这么急转的弯道,这么陡的坡,这么黑的天,司机需要有多好的体力,多稳的定力,多么专一的心志啊! </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车子行驶,我们所处的海拔越来越低。从72拐最高处开到最低处,落差将近2000米。这一次,行进在318国道,我多次惊叹于当初筑路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但我更感佩那些测绘者、设计者的功绩。他们这些开路先锋,为G318的开辟修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能行驶在318国道,奔向心中的“诗和远方”,一定要感谢他们,永远铭记他们!每一位G318建设者们,你们值得被人铭记,值得被历史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行驶中,看到有工地,小魏师傅说那是在修隧道。隧道的内部落差也是近2000米。隧道通车后,72拐的奇险可能不被更多的人体验,或许浙渐地,这一景观将会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不容易走出72拐,我们又进入了更加惊心动魄的一段路程,那就是怒江大峡谷。其实,从72拐开始,到这“大峡谷”,本是一个有机体。这“大峡谷”只是72拐的最后一段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路途,山高谷深,道路狭窄。说它是咽喉,说它是锁钥,一点都不过分。以我们的行驶方向,右边山崖下是怒江,左边的山崖下是国道,国道与怒江有护栏隔开。我们看不到江水,只能时不时听到滔滔的水声;看不到山有多高,但能看到堆到护栏边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小魏把车开得飞快。按他的话说:能跑多快跑多快,落石太多了。在我们这边山崖下,见过两大堆大小比较均匀的石块,同车的人说十辆车也装不下。我们猜想,那是爆破后的落石。</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魏这司机,关键时候作向导。到怒江大桥时,他打开车窗让我看到了那座独立的桥墩。桥墩里浇铸着半个多世纪前,一个建桥战士的躯体。他在工作时由于太过疲惫,不慎掉入桥墩而牺牲,以后,这一座桥墩再也没被拆除。看起来这座桥墩是孤立的,但新的大桥陪伴着他,过路司机师傅们自发地向他鸣笛致敬。他是英雄的丰碑,是指路的灯塔。英雄永垂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会儿,我们终于到了“老虎嘴”,小魏的介绍很简洁,直接告诉我们三个字。小魏说,大车装高了,可就擦到了。看一下,这“老虎嘴”的形象既奇又险,但弄不明白当时为什么没把那突出的“嘴”炸掉。</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老虎嘴”是72拐的尽头。走过了“老虎嘴”,路况明显好了不少。我问小魏:“刚才手心出汗了吧?”他反问我:“你怕吗?”我说:“我不怕,我相信你的技术。”真的,一路走来,我除了第一天下午坐后排,“高反”后同车的人就一直让我坐前面。有多少次,看着小魏想超车,可方向盘稍微一转,又回到原来的车道上了,原来是对面来车了,可是我怎么就愣没看见呢?他调侃说:“我眼好!”真的,眼疾、手快、应急能力强!还遵守职业操守。他在开车时基本没打过电话,有一次和车队其他车司机联系,还是我拨的电话。我们很庆幸,遇到了一个好司机。不过小魏还是说了一句:“我全身都出汗了。”</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八宿,进了酒店,想到这一天,农历4月15日,是我一个同学的生日,我发了一条短信:我刚过了天路72拐,怒江大峡谷。祝你生日快乐!时间显示:半夜12:00。</span></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由于夜行,无法拍照,所以大部分照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