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站 孔府

孔繁东

<p class="ql-block"> 寻根问祖 慎终追远</p><p class="ql-block"> 温州孔庙曲阜谒圣行系列活动</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 孔府</p><p class="ql-block">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为孔子嫡系后裔“衍圣公”世代居住的府邸,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贵族府邸之一。它与孔庙、孔林合称“三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4年入选)。</p><p class="ql-block"> 孔府始建于宋代(1038年),明代重建,历经明清两代扩建, 占地240亩,分东、中、西三路,九进院落,共有厅堂楼阁463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封建社会的家族伦理与政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  孔府以中路为核心,大门、二门、重光门(仪仗门)、大堂(处理公务)、二堂(会见官员)、三堂(家族事务)、内宅(居住区)、后花园等;东路为家庙、作坊等;西路为书房、会客场所。</p> <p class="ql-block">孔府保存大量明清档案、服饰、礼器,如“商周十器”、历代帝王赏赐的字画等,孔府档案是研究明清社会史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衍圣公为孔子嫡系后裔的世袭爵位(始于北宋1055年,废止于1935年),代表儒家思想的延续。府内陈设与礼仪体现“诗礼传家”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孔府"重光门"是孔府内一座极具象征意义的礼仪性建筑,位于孔府中路的二门与大堂之间,“重光”寓意“荣耀重现”,源自《尚书·顾命》中的“重光丽乾”,象征帝王恩泽与家族荣耀的延续。此门专为迎接皇帝钦差、圣旨或举行重大典礼而设,平时紧闭,仅在国家仪典时开启,故又称 “仪门” 或 “恩赐重光门”。</p> <p class="ql-block">  "重光门"为明代建筑,采用罕见的 “垂花门” 样式,四柱三间,前后有垂莲柱,顶部覆以彩绘斗拱,典雅庄重,与两侧院墙不相连,形似一座独立牌坊,象征其超越日常的礼仪功能。门楣悬挂明代严嵩题写的 “恩赐重光” 匾额,普通官员到访只能从两侧偏门进入,凸显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特殊性。</p> <p class="ql-block">  孔府大堂位于孔府中路第二进院落,是衍圣公处理公务、举行重大仪式的核心政务场所,象征孔府的政治权威。衍圣公在此接见官员、处理府务、发布家族政令;迎接圣旨、举行袭爵大典、审判家族重大事务的场所。体现“天下第一家”的贵族地位,与皇家宫殿“金銮殿”功能对应。</p><p class="ql-block"> 五间九架悬山顶建筑,青瓦朱漆,威严庄重。堂前设月台,是宣读圣旨、举行仪式的平台。衍圣公审案用的红漆长案,上置印玺、令签。“肃静”“回避”牌、金瓜、钺斧等皇家特许仪仗。 </p> <p class="ql-block">  大堂正中悬“白鹇之堂”匾, 乾隆御题“节并松筠”匾,表彰孔府恪守礼法。</p><p class="ql-block"> 衍圣公曾拥有对孔氏族人的审判权,大堂内可执行笞刑(竹板现存于孔府文物库)。明清时期衍圣公秩列文官之首(一品),大堂陈设堪比督抚衙门。孔府档案记载,地方官至此需行属官礼。</p> <p class="ql-block">  大堂东西两侧设六厅辅政(知印、典籍、管勾、掌书、司乐、百户等),分管孔府行政事务。全国现存唯一保留完整陈设的贵族府邸大堂,兼具官署与家族双重属性。 </p><p class="ql-block"> 孔府“公生明”匾额悬挂于孔府大堂正中屏风上方,是衍圣公审案、处理公务时的核心警示匾额。“公生明,廉生威”——出自明代山东巡抚年富《官箴》(后收录于《明史·年富传》)。公正才能明辨是非(《荀子·不苟》有“公生明,偏生暗”)。 </p><p class="ql-block"> 嘉靖年间,朝廷将《官箴》推广至各级衙署,孔府作为“天下第一家”亦需表率。立于大堂公案前仰视,体会古代官员的“敬畏之心”。 </p> <p class="ql-block">  孔府“冷板凳”的典故与寓意,涉事者被要求坐“冷板凳”,通过身体不适促其反省,达到“不审而屈人之情”的效果。与大堂的威严刑具(如竹板)形成软硬结合,体现“先礼后兵”的儒家治理逻辑。</p><p class="ql-block"> 孔子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通过羞耻心引导自律,而非单纯惩罚。用于调解民事纠纷,孔府沿袭此制。 孔府二堂门外东侧廊下,这条板凳看似朴素,却是儒家“教化优先”思想的生动载体。</p> <p class="ql-block"> 孔府警世装饰—神兽"贪"。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的"饕餮"(tāo tiè),《左传》称其"贪于饮食,侵欲崇侈",后演变为贪欲的象征。兽首图案,双目圆睁,张口衔宝(如铜钱、元宝)。孔府中的"贪"多作追逐太阳状(寓意"贪天之功")。</p><p class="ql-block"> 彩绘"贪"兽面对内宅,警示衍圣公"戒贪守廉"。 照壁上方绘有八仙法器("暗八仙"),下方为麒麟,中间"贪"兽被太阳灼烧,寓意"贪必自焚",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与"戒贪"主题呼应。 明代孔尚贤曾立《戒贪铭》于府内,要求子孙"持身以廉"。这种将神兽符号与道德教化结合的手法,生动体现了传统建筑"以物载道"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过了二堂三堂走过内宅门就是孔府内宅的主厅—— 孔府的前上房(又称“前堂楼”),为衍圣公接待至亲、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场所。正厅悬挂“六代含饴”匾额(清代原物)。 </p><p class="ql-block"> “六代含饴”出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含饴弄孙”典故,意为六世同堂、家族和睦、安享天伦之乐。 此匾为清代乾隆皇帝御赐,表彰孔子第七十一代孙衍圣公孔昭焕家族“六代同堂”(孔昭焕的高祖父至曾孙辈均在世)。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为孔昭焕题写此匾,彰显儒家“孝悌”伦理与孔氏家族的繁盛。前上房院内还陈列有乾隆御赐的宝座、玉器等,体现孔府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p> <p class="ql-block">  孔府忠恕堂在家孔府西路(亦称“西学院”)内,是衍圣公读书、会客及幕僚处理文书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忠恕”出自《论语·里仁》,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忠”:尽心为人,恪守本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推己及人,宽容体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p class="ql-block"> 此处命名旨在提醒孔氏子孙恪守儒家道德准则,修身治世。</p> <p class="ql-block">  明代建筑,清代重修,环境清幽,与东路的官衙(大堂、二堂)形成“东政西文”的格局。常见楹联如 “守道不移金鼎重,居身常抱玉壶清”,强调清廉守正的品格。 </p><p class="ql-block"> 西路还有 红萼轩(书房)、 安怀堂(宴会厅)等,共同构成孔府的文化生活区。 衍圣公不仅世袭爵位,更需以身践行忠恕之道,维系家族声望。 可对比东路大堂的政务功能,体会孔府“家国一体”的特点。 </p> <p class="ql-block">  孔府诗礼堂是孔庙内重要的礼制建筑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前后的礼仪准备和儒家诗礼文化的传承。源自《论语·季氏》孔子曾问儿子孔鲤:“学《诗》乎?”对曰:“未也。”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又问:“学《礼》乎?”对曰:“未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诗》指《诗经》,是古代社交、言辞的典范;《礼》指《周礼》《仪礼》等,是立身行事的准则。诗礼堂因此得名,寓意“以诗礼传家”,体现孔子对教育与礼制的重视。 </p> <p class="ql-block">  诗礼堂初为孔子故宅的一部分,金代(1195年)正式建为独立殿堂,明代重建,清代修缮。五间硬山顶建筑,青砖灰瓦,朴素庄重,符合儒家“尚俭”思想。 堂前有月台,是举行仪式时的活动空间。古代祭祀前,参礼人员在此习礼、演乐;衍圣公家族子弟在此学习《诗经》《礼记》等经典。</p> <p class="ql-block">  孔府世代以诗礼教育子孙,匾额“诗礼堂”多为历代帝王或名臣题写。堂内曾悬挂乾隆皇帝御笔对联:“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诗礼庭训”,后世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称为“庭训”,典故即源于此。 </p><p class="ql-block"> 诗礼堂侧有一口古井,相传为孔子当年所用,井旁碑刻“饮水思源”。</p> <p class="ql-block">  孔府鲁壁位于诗礼堂后面,是一处象征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遗迹。 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时,孔子九世孙孔鲋为保护儒家经典,将《尚书》《礼记》《论语》等竹简藏于孔宅墙壁内,后避祸隐居。西汉景帝时(约公元前154年),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拆毁孔子故宅时发现这批经典,史称“鲁壁出书”(或“孔壁古文”)。 </p> <p class="ql-block">  明代弘治年间(1499年)在原址附近修筑“鲁壁”, 壁前立有石碑,刻“鲁壁”二字,并记载藏书典故,清代乾隆皇帝曾题诗赞颂。鲁壁代表了儒家文化在劫难中的坚韧传承,被誉为“中华文脉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鲁壁过后便是崇圣祠即孔子五代先祖祠,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因嘉靖帝推行礼制改革,尊崇孔子为"至圣先师",并追封其先祖为王爵,故建此祠。 明清时期,各地文庙均设崇圣祠,形成统一规制。体现"尊师重道、敬祖崇先"的儒家伦理。</p> <p class="ql-block">  孔府,即传承了"诗礼传家"的家道文化,又奉行"忠恕孝悌"的孝道文化;传播"仁义礼智信,温良公俭让",赓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𠄘载历史使命,使孔子文化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文/孔繁东</p><p class="ql-block"> 摄/孔繁东、孔令彬</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仲夏于温州孔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