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游记(五) 寻访柘溪村 一座北宋古村的千年记忆

江西老驴

<b>Day5 周五 多云</b> 弟弟曾提起,安福县藏着不少古村落,勾起了我的兴趣。参观安福博物馆时特别留意了当地古村的资料。截至2023年,安福县已有10个古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第一批入选的三个村落尤为引人注目——洲湖镇塘边村、金田乡柘溪村和洋门乡上街村。更值得一提的是,塘边村(2014年第六批)和柘溪村(2018年第七批)还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安福县唯二的国家级“双名村”。柘溪村距离安福县城约45公里,塘边村距离县城33公里。于是,我决定先去探访距离县城稍远的柘溪村,一睹这座千年古村的风采。 ▲安福博物馆关于本县古村的介绍 柘溪村的渊源可追溯至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据村中简介记载,刘氏始迁祖刘楚(曾任西凉郡守)卸任后游历至此,见此地群山环抱、土壤肥沃,便携家眷定居,开基拓业。如今,刘氏后裔已在此繁衍生息近千年,传承39代。 ▲车上观景 清晨8:20,我从安福汽车站登上开往柘田的班车(车费10元)。司机是位热心善良的小伙子(安福好人多),听说我要去柘溪村,便详细告知路线:原本需在白塘村下车步行2.3公里,但因乡道施工,班车只能停在县道旁的砖上村,从这里到柘溪村需多走15分钟。我估算时间:步行一小时进村,游览三小时,再花一小时回到这里等车,体力完全能应付。 车行约50分钟,抵达金田乡砖上村。司机特意安排我与一位回白塘村过端午的中年男子同行。穿过砖上村时,只见屋舍整齐,道路洁净,一派新农村的景象。行至一棵古树下,一块刻着“白塘村”的巨石映入眼帘。继续向前,路口矗立着一块醒目的路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全国文明村镇 柘溪村——距此2.3公里”。同行的男子在此与我分道,临别前指点道:“沿水泥路直行,见到村口的牌坊便是柘溪了。” 谢谢同行人。<br> ▲回家过节的返乡人 <p class="ql-block">我独自向北而行,脚下是直指山边的水泥路,远处青山如黛。白塘村的屋影渐远,而柘溪村的轮廓,正随着步伐的推移,一点点清晰起来……</p> ▲远处山边是柘溪村 ▲骑着电动车种田的农夫 <b>【抵达柘溪】</b> 上午10:10,我终于抵达柘溪村。村口的牌坊庄严矗立,正中镌刻着“柘溪村 世代恒昌”四个大字,两侧楹联笔力雄浑:<br>“柘木根深始宋祖本固枝荣荫庇千秋族们望,溪水脉溯自长沙源远流长沐浴万代子孙贤。” <br>牌坊背面则题有“源远流长 忠厚传家”,配联曰:<br>“山角书院进士村人文发达裕后光前,楚翁功德尔凯福家族兴旺根深叶茂。” <br>两幅对联不仅道出柘溪刘氏一脉的千年传承,更彰显了此地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历史底蕴。<br> ▲站在村口向南望,那路牌上的箭头啥意思? <b>【山角书院】</b> 穿过牌坊,一株苍劲的古樟树如卫士般屹立眼前,树冠如盖,投下斑驳的荫凉。樟树后方,便是柘溪村的文化瑰宝——山角书院。<br> ▲村口古樟 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县文保单位,由进士刘汉生创建。刘汉生曾任湖北兴国州知州,为官清廉,离任时百姓以“万民伞”相赠。归乡后,他倾力办学,初建“文昌阁”,后因村落三面环山(背靠武功山南段天平岭),更名为“山角书院”。作为金田乡唯一的学堂,这里曾培育出无数科举英才——宋至清年间,柘溪村共走出秀才92名、举人14名、进士11名,近现代更不乏教授学者,“进士村”的美誉实至名归。 书院坐南朝北,面对古村,占地486平方米,三进三层,格局恢弘,内设讲学堂。正厅设“回”字形天井,阳光透过天窗照射,使内部通透明亮。顶层魁星楼供奉文运之神魁星,寄托着金榜题名的祈愿;院前一方池塘,曾是学子涤笔洗砚之处,暗合“上善若水”的儒家哲思。 更独特的是,书院(彰显道教要义的“文昌阁”和“魁星楼”)与浓缩了儒教文化精髓的“进士亭”、体现了佛教立意的“竹林寺”形成“文化三角”,体现儒释道和谐共存的独特现象。 2011年,山角书院被列为安福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书院已不再作为学堂使用,但其建筑保存完好,仍是柘溪古村的重要文化地标,承载着安福县崇文重教的传统,吸引着无数访客前来触摸历史的温度。 ▲山角书院 ▲顶层为魁星楼 ▲书院前一方池塘,暗合“上善若水”的儒家哲思。(隔着门缝拍摄) <b>【寻访古村】</b> 沿着村道继续前行,手机导航显示距离村委会还有2公里。村庄出奇地安静,几乎不见人影——按理说,端午将至,外出谋生的游子也该归乡了。走过一座小桥,偶见岸边一位村民,便上前询问古民居与祠堂的位置。他抬手向北一指:“往前走到村委会,老房子都在那附近。”<br> ▲在前面那栋房子遇见第一位村民 ▲古民居&新楼房 十分钟后,一方小广场映入眼帘。墙上写有柘溪村的独特民俗——中秋烧塔。2014年,这一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秋之夜,这里不仅是团圆佳节,更是“山歌节”:大人们纵情对唱,孩子们垒瓦烧塔。皓月当空,歌声绕梁,整个村庄沸腾在甜蜜的欢腾中。 游客中心在村委会里,门关着。墙上的导览图已显斑驳,但仍可辨明方向。看介绍说,村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有78所,其中祠堂11栋、义仓1栋、庙宇两座(白马庙 竹林寺)、私塾2栋。漫步古村,寻觅古建。村中民居清一色青砖黛瓦、马头墙高耸,檐角飞翘,斗拱层叠,赣派建筑的精致扑面而来。 ▲村里中秋烧塔的地方 ▲密密的马头墙 ▲破败了的大夫第 ▲村中心 画面右侧是宗祠的西墙 <b>【柘溪刘氏祠】</b> 转过一处停车场,眼前豁然开朗——柘溪刘氏祠巍然矗立于村中心。宗祠始建于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重修于明正德年间(1508),重迁中堂清乾隆十五年(1750)。其内部天井、木雕、石刻、窗棂无不工艺精湛。1931年,肖克将军带领红军进驻柘溪村,在刘氏宗祠开设学校,教村民识字,正门墙体 “烈宁学校”四个大字依稀可辨。有资料说,柘溪刘氏祠由十三栋分祠组合而成,每祠相互贯通、浑然一体。各分祠高门重檐,雕梁画栋,其墙体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鸟、人物组成的浮雕图案。金字牌联的木刻,各种手迹的碑文,昭显出昔日村中人文鼎盛、富庶祥和的景象。因祠堂门紧闭,未入内探寻,留点遗憾。 ▲柘溪刘氏祠 墙体上“烈宁学校”四个大字依稀可辨。 ▲隔着门缝看见的 <p class="ql-block">祠堂旁静卧着村里的义仓。这座青砖老屋曾是刘氏家族储粮济贫的所在,仓内可囤稻谷九万余斤,每年由村民自行将稻谷存放“义仓”。当时村里还设立了管事,专门负责记录各家各户捐赠谷物的情况,墙壁上模糊的刻痕记录着村民捐谷的旧事。清代寒门学子刘汝璆正是受义仓资助苦读成才,官至杭州太守后返乡修桥铺路,反哺桑梓。更令人动容的是,革命年代,义仓曾捐粮万斤支援红军,让这座古建筑添了一抹红色传奇。如今,门匾已换成“柘溪村互助养老之家”,但善的传承从未中断。</p> ▲位于刘氏祠堂东侧的“义仓” ▲义仓内景 ▲义仓东门额挂着“柘溪村互助养老之家” 义仓前有一间书舍(私塾),站在门前,遥想当年学子们在此求学启蒙。 <b>【民居探幽】</b> 柘溪古民居群多为明清遗存,最早的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民居的屋面多为重檐及天门武建筑形式(通常指的是硬山顶和悬山顶),都有石门框、石窗棂。墙上的说明牌写着“民居内的木装饰风格变化多样,基本保存完好。民居内的藻井、围栏、隔扇、雀替、神龛等纹饰精美,工艺考究,雕刻手法多样,风格极少雷同。”,由于没有一间古民居开门,无法入内感受,但能想象那些精美。 行走在古民居中,栋与栋之间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宏伟壮观。走在民居群中四通八达用鹅卵石或青石板铺就的巷道,看巷道铺满青苔,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历史变迁。 ▲两只小狗欢迎远方来客 没看见金库 没看见人 “大夫第”是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门口墙上挂着说明牌,抄录如下:<br>明代洪武年间兴建的天井式民居,距今610余年。庭院相接,风格多样,是柘溪村民居的独特之处。柘溪民居一般均有巷道式院落,厅门向南不直接外露,院门在侧。房祠与本支居民并排而建,同一道院门出入,体现出血缘关系的亲疏。明、清民居的屋面多为重檐及天门武建筑形式,都有石门框、石窗棂。民居内的木装饰风格变化多样,基本保存完好。明早期民居装饰简陋,多为素面,一般不加修饰。<br> 古屋前面是一条弄堂,青砖铺就地面,门前一屏风墙,一来是为了辟邪,二来是防止家中富贵之气外流。 ▲柘溪民居一般均有巷道式院落,厅门向南不直接外露,院门在侧。古屋前面是一条弄堂,青砖铺就地面,门前一屏风墙。 ▲门饰雕刻手法多样,风格极少雷同。 ▲大夫第的弄堂 两侧有院门 回到村委会小广场,一栋二层建筑静静矗立——柘溪村文化大礼堂。看着这幢建筑,觉得时光突然就闪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了。<br> 终于在这里遇到一位村民,我赶忙上前打听进士亭和竹林寺的方向。或许是方言的隔阂,亦或是我的表述不够清晰,几番交流后仍是一头雾水。看来只能凭直觉继续探寻了,期待能遇到更"投缘"的指路人。 ▲柘溪村文化大礼堂 折返至义仓附近,惊喜地发现了指示牌!跟着箭头指向的村外小路前行,没走多远就遇见一位正在修理竹竿的老乡。这次沟通格外顺利,他热情地指着前方说:"顺着这条路直走,约莫五里路就能到竹林寺,途中会经过进士亭。" ▲村东头景象 <b>【邂逅进士亭】</b> 十分钟后,一座古朴的亭子映入眼帘,静静地守候在小山坡上。墙上的介绍牌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进士亭始建于公元1682年,由进士刘霖在村东主持修建。亭内有一块三十公分厚的石板,镌刻其父墓志铭,安嵌于亭内墙壁,古进士亭由于年久失修,于2003年倒塌。村人德纪、新纪兄弟于2004年捐资重修,复原进士亭。<br> <p class="ql-block">站在亭前,赞叹兄弟俩重修的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p> <b>【拜访竹林古寺】</b> 继续向东前行,终于在一片苍翠中望见了竹林寺的轮廓。这座千年古刹静卧于村东北约3公里的山坳中,背倚武功山余脉,面朝层叠梯田。四周群山如黛,修竹成海,环境清幽。<br> ▲一片苍翠中望见了竹林寺 据《安福县志》记载,竹林寺肇基于唐,历经明清多次修缮,一直是安福县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吸引过众多僧侣和文人墨客到访。寺因竹得名,更因每年二月十九观音诞而闻名——此日村妇携米果茶油结队朝拜,孩童禁言晦语,大人止息嗔怒,整个村落都沉浸在神圣的氛围中。2002年,竹林寺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 走近竹林寺,寺前有一池塘,池塘有桥连接寺院。寺院有院墙,院门“净土”二字表示该寺是一座以净土宗为主的佛教寺院。走进院门,看见山门上的“竹林寺”。 寺院不大,占地面积365平米。山门开着,里面打扫的很干净。寺院建筑布局精致严谨,呈“四点金”格局,以方形为基础的九宫格形式,中央为天井。进山门两侧是伽蓝殿和文昌殿 伽蓝文昌各司其职;天井前的天王殿中弥勒笑迎众生,后供韦陀菩萨拄杵护法,两侧墙壁四大天王浮雕栩栩如生;天井两侧阁楼上分列钟楼和钟楼 晨钟暮鼓,观音殿与地藏殿相对,慈悲度世;天井后大光明殿居中,西方三圣相侍左右。 佛堂里播放着诵经声(象征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愿力),没见到僧侣(应该有人,只是我没看见),只我一位香客。殿内香炉青烟袅袅,佛号声声,却不见僧侣踪影。这般"空寺"景象,恰似净土宗"心净则国土净"的生动诠释——不刻意彰显,却以清净自在接引有缘人。这座古寺就像一面明镜,照见访客各自的心境:有人感其寂寥,有人悟其虔诚,而我,则看到了信仰最本真的模样。 ▲竹林寺院门 ▲踏入院门 看见山门 ▲天井 大光明殿 法鼓(阁楼上)梵钟(阁楼上) ▲山门前往外望,门额上书“对越在上”。 ▲竹林古寺前的美景 <b>【归途拾趣】</b> 走出寺院,仍是空山不见人,唯见两头白黄相间的牛儿在草地悠闲啃食,想到王维“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田园诗意。<br> 竹林寺前依塘而生的数十株古柏,历经几个世纪,见证了柘溪村的兴衰与繁荣。 ▲山野水中的生灵 此情此景,突然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br><br> 沿村外的道路往村口走去,村民的楼房鳞次栉比,现代民居与传统村落交相辉映,时空在此重叠。 走过村口牌坊,向着远处的村庄行进,走过白塘村,走过砖上村,13:20回到村口小桥候车,巧遇早上的热心司机。听闻我明日欲访塘边村,他贴心建议:坐车到湖州镇,很多班车都会在洲湖镇停靠,几乎10分钟左右就有一趟车,然后可以叫一辆小红车去村里,这样即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不那么辛苦。这份淳朴善意,为今日探古之旅平添温暖。 ▲柘溪村新民居鳞次栉比 ▲一路向南 ▲乡道白塘村停靠点 ▲回到小桥 坐在班车上,翻看手机相册已塞满的柘溪村馈赠:山角书院天井漏下的光斑,刘氏祠堂门楣上"烈宁学校"的褪色字迹,竹林寺前啃草的黄牛剪影...这些碎片最终拼成一幅完整的认知——真正的古村保护,从来不是将历史制成标本,而是让老建筑里永远流动着新生活。<br> 忽然想起某位网络行者写给传统村落的诗,此刻竟无比贴切:<br>"一村藏古今,双名耀赣中。<br>书院传千载,义仓济世穷。<br>祠堂铭祖德,古寺隐竹丛。<br>最是柘溪月,曾照宋时风。"<br> 那位素未谋面的吟咏者或许也如我一般,在某个黄昏被青苔漫染的鹅卵石路绊住过脚步,继而明白了:保护古村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给变化的世界保存更多可能。 14:30返回酒店,整理照片时,发现柘溪村牌坊背面“忠厚传家”四字——这大概就是此行最好的注脚了。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umz51v?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安福游记(一)重访吉安白鹭洲书院&初见安福东山文塔 https://www.meipian.cn/5dumz51v?share_depth=1</a>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vkqtbc?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安福游记(二)访安福的国保单位:大智石刻和安福文庙</a>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w9k8es?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安福游记(三)雨日寻古安福行&夜访洞渊阁捡拾安福古城记忆</a>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xddv0w?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安福游记(四)揽胜云雾仙境羊狮幕</a>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0lz60z?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安福游记(六)水塘环绕的家族记忆——安福塘边村寻访实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