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是故乡

郁郁林木

<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赤子情怀,茫茫草原,心系安达。父亲李思孝是安达抚育的抗日革命战士,我曾寻迹安达县五区和平村,它不仅是父亲李思孝的出生地,更源于我们家的籍贯是安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李思孝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安达度过的,松嫩腹地的谷地、草原、星罗棋布的湖沼和充沛的水源是心灵的记忆,安达是故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从安达到啦哈再到莫力达瓦以及辗转到吉林大安,从山东东阳闯关东到东北的松嫩两江沿岸,真实的目的就是为了全家的生存和安全,父亲临终前告诉我我们家的籍贯是安达——祖籍安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抗日战争年代,李思孝曾经化名活动于三县一旗地区,在安达站二道街有两个联络点,其中一个就是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和中共北满省委的交通站“福聚成”货栈。由于地下工作采取了高度的保密措施,在中共龙江工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12支队只有张文廉、徐德奎、刘善魁、刘生和李思孝到过这个交通站,其他人根本无从知晓。虽然安达的两个交通站在敌后斗争的英雄事迹鲜为人知,但他们在“三肇烽火”抗日革命大风暴不惧生死的斗争精神,让熊熊的抗日斗争烈火燃遍哈尔滨一带敌人的心腹地区和松嫩两江沿岸。部队战斗在三县一旗地区和松嫩两江沿岸,“抗联第三路军第12支队攻破肇州和肇源震动了全满”,受到“三肇事件”重大打击的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和满洲国治安部立即命令驻扎在哈尔滨的防卫司令官大迫通真少将所属一个步兵大队为主力,由满洲国军和滨江省警察变成大规模的“讨伐军”,镇压抗联第三路军第12支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血战敖木台战斗旧址纪念碑,左起:大庆党史人员,颜翔林,赵俊清,肇源县原常务副县长马国龙,江玉章,林彬,张部长,张洪兴(右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访王岗机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第三路军第12支队首长徐德奎的部署和感召下,满洲国空军驻王岗第三飞行大队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举行反满起义,满洲国称其为“王岗事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左起:高吉良,李思孝之子江玉章,李敏阿姨,王明贵之子王晓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敌人先后成立了北安“讨伐”指挥部,1940年12月1日成立了“三肇地区治安肃正委员会”,并制定了“三肇地区治安肃正计划”,又组建了以哈尔滨高级检察厅次长杉原一策为部长的“三肇地区搜查本部”。敌人的“讨伐和搜捕”一刻也没有停止而是日益加剧,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肇惨案”。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战士们大镜面匣子、轻机枪和步枪子弹打光了抡起枪托砸向日本鬼子,一个鬼子脑袋开花了,两个鬼子脑袋开花了,战场上只有牺牲的战士和断头的将军,没有退缩的战士和降将军,这就是安达战士李思孝和他的战友与首长与日寇浴血鏖战的真实写照。抗联第三路军第12支队的英勇远征,袭击中东铁路逼近哈尔滨像一把钢刀插进敌人的心脏,成为自九一八以来哈尔滨一带敌人心腹地区影响最大的抗日的英勇斗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三肇惨案”发生以后,三县一旗地区的地下党和交通站遭到了严重的迫害,许多在地方工作的人员遭到了捕杀,交通站被敌人捣毁。1941年上旬,李思孝和部队撤出三县一旗地区,部队转战于小兴安岭岭西的密林中。远征三县一旗地区和松嫩两江沿岸的斗争,有多少热血男儿慷慨悲歌而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抗日志士留下了几许壮歌!安达的五区和平村、羊草、太平庄、老虎岗、湖泊和沼泽留下了英雄的足迹。直到1942年2月,在中苏边境地区开辟新的战场,进入苏境再也没有回到深深爱着的故土,李思孝经常站在黑龙江下游阿穆尔河支流的山地上眼望东方的浮云,两眼流溢着激动的泪花而泪流满面,他向往安达的亲人、向往故乡和祖国而望断东归路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左起:12支队战士刘庆丰,刘忠民,朱学成,中共北满省委交通员刘生,冯仲云,邢德范,陶雨峰,白凤林,12支队战士李思孝(又名江子华),张凤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