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弟子的无奈

宋震涛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高考总有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诸如高考学子与环卫工人母亲的含泪对视、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时,正在工地搬砖的孩子……今年的“扁担女孩”的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在网上走红。这位来自广西桂林某高级中学的学生,参加完高考后,独自挑着简单的行李和书籍,踏上回家的路。穿行在闹市的人流中,她的步履那样的从容,她的神情那样的自信,与被鲜花簇拥,被父母搀扶,被专车接送的孩子相比,显得那样的单纯,那样的清新,正如网友所说,她挑的不是扁担,她挑起的是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看到女孩瘦削肩膀上压着的沉重担子,令人辛酸,让人动容。她让我想起一句流传已久的谚语: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扁担女孩</i></b></p> <p class="ql-block">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优渥了,孩子们只知索取,不思付出的心理已成为一种常态,感觉他所拥有的一切,是那样的习以为常,那样的心安理得。53年前,我读高中时,放假挑着行李回家,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哪还值得大肆渲染?我读书时的住校生,没有现在的行李箱,也没有旅行袋,有的只是一口小木箱,一只米袋子,一个蒸饭盒。放假了,条件好一些的同学或许会有一辆旧自行车,将所有的行囊绑在车架上,骑着车回家,更多的则是挑着箱子、行李步行回家。记得大姐在县中读书时,放假回来从不乘汽车,60多里地,与几个同乡的学生结伴徒步而行。冬季天短,午饭后出发,到家时常常已是掌灯时分。</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我在镇上的中学念高中,18岁已经是半大小子,在生产队干农活与精壮汉子一样,拿全劳力工分,每天10分工。生产队的工分值比较高,10分折合1元多钱。当时学校的假期除了寒、暑假,还有夏、秋两季的农忙假,为了方便住校生的回家,学校放大周,两个星期放一次假,一次两天,算起来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放假。农村的孩子放假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参加生产队的劳动。100多天的假期,我可以挣1000多工分,约合100多块钱,年底可以分到两个人全年的粮草,也就是说,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可以养活另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看稻谷的孩子</i></b></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孩子披星戴月行,早起晚归忙,每天奔波在求学的路上,都喊学习苦,学习累,总希望有更多的假期,或是出去游玩,或是睡个懒觉,甚至逛逛街,购购物。我们那会总盼着开学,盼着上学的日子,只有到了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干活累得酸疼酥软的身子,才彻底的放松下来。听着老师细雨润物般的娓娓道来,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愉悦,甭管听没听懂,听懂了多少,至少可以免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农耕之苦了。</p><p class="ql-block"> 和我一样,“扁担女孩”来自大山深处,生活在山村,她的命运注定和贫穷、落后捆绑在了一起,她的出现又何尝不是寒门弟子的无奈现实?懂事不是天赋,不是禀性,是被逼的,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是没有退路的选择。假如有一个让她衣食无忧的家庭,有一个现代文明的生活环境,何至于让她稚嫩的肩头,早早地压上生活的重荷?</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那个以高考713分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搬砖男孩”林万东吗。2023年他以优异成绩从清华毕业时,没有接受互联网大厂的高薪聘请,而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云南东川。他在日记里写道:“清华给我的不是逃离贫困的船票,而是改变贫困的船浆。”2024年已调任区委办,获评“优秀选调生”的林万东的一段话发人深省: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不再轻易地丧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真正的教育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摆脱贫困。</p><p class="ql-block"> “未来想读教育专业,毕业后当一名教师。”“扁担女孩”如是说。接下来的日子里,女孩想找一份兼职,或是打工,实在不行就去卖凉粉。总之,她不愿闲着,在短暂的暑期里,尽已所能为父母,为家人作一些微薄的贡献。没有父母,没有家庭托举的孩子,人生的道路究竟能走多远?我心头沉甸甸的。</p><p class="ql-block"> 未来之路,道长且畸。但行前路,无问西东。愿“扁担女孩”梦想成真,愿她的人生之路更加坚实,更加阔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