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代的杨万里曾说过一句大实话,“毕竟杭州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确实,杭州四时的风光自然是不相同的,都十分漂亮。所以,从古至今,赞美杭州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皆因为杭州人杰地灵,风光锦绣,人见人爱……白居易有词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猜想在他的眼里,杭州一定最值得赏游和赞美。我曾到过杭州好几次,去年还游了一次呢。每次离开杭州的时候,我都会由衷地生出“找时间再来”的念头。现在的杭州,有一句旅游宣传用语,就是“你一句春不晚,我便到了真江南”,说春天的杭州才是“真江南”,挺有意思吧?依我理解,这话无非是想说杭州最能代表江南。我今年又到杭州了,从时间上说跟“春不晚”没有丝毫关系,而是在入夏后,阳历的六月初,游了几个地方,收获又是满满。</p> 初识河坊街,烟火老街巷 到杭州的当天,我打探了一下,有人告诉我,杭州夜晚最热闹的地方叫河坊街。我感觉当天晚上的天气非常舒适,不想在“远离”市区的大清谷山间“寂寞着”,就叫了一辆出租车赶往河坊街。没想到熟知杭州情况的出租车司机十分健谈,路过宋城他就讲宋城,建议我一定要逛逛宋城;路过钱塘江大桥他就讲钱塘江大桥,建议我一定要逛逛钱塘江大桥……反正他一路上说个不停,倒是帮我既解了寂寞,又了解到一些景点情况。他的介绍都是免费的,我乐得其所。看他讲起杭州如数家珍的样子,我好奇地问他是否做过导游。他回答,白天他是导游,晚上他替换家人开出租车。他告诉我,河坊街位于上城区,原名叫旬宣街,也叫竹斋街,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大概用时50分钟左右,就到了江城路与河坊街的路口。我下了出租车,立马起步逛街。 原来河坊街为东西走向,东起江城路,西止南山路,全长约1800米,位于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好的旧城区――清河坊,而清河坊被称作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据说,早在南宋时期,清河坊就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是商贾云集之地。历经元、明、清及民国,这一带一直是商业繁华的地方。杭州的百年老店,如王星记、张小泉、万隆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王润兴,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等,都集中在这一带。如今的清河坊,保留了历史文脉,恢复了方回春堂、保和堂、种德堂老字号中药店和万隆火腿庄、王星记扇子、荣宝斋,还新引进了钱币博物馆、古陶器收藏馆、龙泉官窑展馆及各种工艺品、艺术品店等,著名的河坊街成了清河坊街区里,集“游、观、住、吃、购、娱”为一体的古风扑面的步行街,是到杭州旅游必到之处或者叫打卡之地。 我走在灯火通明、霓虹闪烁、人流交织的河坊街上,在东张西望中,尽情体验着这条老街带给我的与别处古街不一样的感受。说实话,我来这个世界前,是喝了孟婆汤的,以前啥样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印象,若说我身处此时此地恍如回到了以前的时光,多少有一些扯谈。咋说呢,我在这里的真实感受,可不仅仅是这里再现了旧杭城越千年的昔日繁华,更是这里赋予了老街道现代化的崭新风貌。在这里,古朴的环境中处处展露着现代的辉煌,林立的店铺里样样展现着商业的繁荣,整洁的街面上暗含着规范的管理,完备的功能后养育着持久的魅力。我最喜欢的恰是这里突出的市井文化的氛围,这既是历史的真实也是现实的真实,既是文化的延续也是人性的延续……比如传统小吃摊上的定胜糕、葱包桧、臭豆腐、油酥饼,醤鸭、酱肉、咸肉蒸河虾、咸肉蒸湖蟹等等,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美食美味,绝对能万岁! 河坊街夜色美丽,晚风和煦,人流涌动,一派祥和,而辉煌明亮的店铺、满目琳琅的商品和飘香十里的美味,无不透着诱人的魅力……我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南山路。<br><br>晨游大清谷,山间飘茶香<br><br> <p class="ql-block"> 昨夜,我们住在了大清谷。大清谷位于杭州的龙坞风景区,被称为“天堂里的世外桃源”。 根据宋代的《西溪百咏》序言:此地山田石涧,径竹岩松,窈然森秀,远望一片青色,故名大青。相传乾隆皇帝曾游此地,兴致所至,提笔在“青”字旁边加上了三点水,把个青色的“青”变成了大清朝的“清”,从此这地方被称大清谷。一大早同来的朋友们相约爬一爬附近的山。山并不高,有竹有茶,满山葱郁,一派绿油油的田园风光。据说,这里也被称作“都市人的田园秘境”。不过,现在来这里的游人相对多了起来,还是不是秘境也不好说。走在大清谷的山间小路上,自然而然就能感到周遭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竹和茶自然混合的清香之味,让人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倍有精神。</p> <p class="ql-block"> 徒步在宁静的山谷间,心旷神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咋说不是呢,这条隐藏在杭州西山“十里龙脊”山脉南段的大清谷,在朝阳的照耀下,山坡上的竹木和茶树乃至整个山坡都给人以清新靓丽之美感。说大清谷宁静,就是这里竹满山茶满山,非节假日确实人迹罕至,就像当下这个早上,山路上也就我们几个人,我真切地感觉到我们的说话声,能传到很远很远。我眼前的茶田,叠翠般一层一层排列到山间高处,次第如梯,观其美而如恋女,看其色而似含饴。是啊,大清谷真的是一个隐藏在杭州深处的静谧之地,有着迷人的山光山色。对我而言,看着大清谷的景致,既有“世外桃源今始见”的新鲜感,又有 “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独特感,也许我是少见多怪啦。可也不是吹牛,能够觉察出事物细微的美好,哪怕是一点点,也不是任谁都能的。</p> 实际上我对眼前一片翠竹林间的幽静小路很有兴趣,正想着移步探幽呢,有朋友拉我向身左一座小山顶爬去。小山顶上有一座小木屋,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海翠帐之上,让我更有前去一探究竟的意愿。我们一口气就爬到了小山顶,发现小木屋是一个饮茶喝咖啡的茶吧。而小木屋窗外平台,却是观赏大清谷景观非常不错的位置。在这里,我们吹着山风尽享清爽,举着相机抓拍“倩影”,那种惬意之感油然而生。我自然要记录下这一个难得的美好瞬间啦,反正写一首打油诗也不费什么力气。大清谷里携游,山风抚来爽透。莫说身在杭城外,眼前山色清秀。不入竹林探幽,登顶更高追求。记下晨中一瞬间,正是美好堪留。 时间还早,这个木屋茶吧还没有开门营业呢。要不,我会购一杯清茶或者咖啡,坐在这小山顶上,细细品呷,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温馨自在或者自得其乐啊。站在小山顶,眼望着叠翠的群山,耳闻着雀鸟的鸣唱,畅吸着清新的空气,欣享着晨曦的宁静……我脑海里突然跳出四个字:夫复何求。我进而想,用心来感受大自然,应该也是人生的意义之一吧。<br><br>漫步逛苏堤,悠然赏西湖<br> <p class="ql-block"> 上午我们游览了飞来峰和灵隐寺。在飞来峰,那五代至元代的几百尊石刻佛像,像天然石洞内的“西方三圣”(后周广顺元年刻制)、 “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乾兴元年刻制)以及六祖神像和洞外山壁上的弥勒佛像等,令我叹为观止,这可都是难得的越千年的艺术瑰宝!在灵隐寺,天王殿里的韦陀菩萨像、大雄宝殿里的释迦牟尼佛像和五百罗汉堂里的灵隐铜殿,被称为“灵隐三宝”,神灵在天上,敬拜获护佑。还得说,我再次感受到了弥漫在佛教圣地的旺盛香火。飞来峰前观佛像,灵隐寺里拜佛堂。杭城再入佛家门,感受佛地香火旺。夏日里,西湖旁,车水马龙人熙攘。不辞千里愿奔波,虔诚一片沐圣光。灵隐拜佛,了却心愿,下午我们开始逛苏堤赏西湖。</p> 人们都知道苏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的林荫大堤,旧称苏公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 年)。据说,是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利用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来的。它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绵延近3公里,堤上有桥六座,依次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各具特色,古朴美观。苏堤保障了西湖水量,沟通了西湖南、北两岸的交通,分隔出旷阔的外西湖和静谧的里西湖。行走在苏堤上,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西湖的美景。我一上苏堤,抬眼便看见了掩映在绿树丛中的雷峰塔,它是“西湖十景”之一 ,为我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历代屡加重修,原塔在1924年倒塌了,现在的是按原样设计并于2002年重新建成的。我最早知道雷峰塔,还是上中学时阅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想起是观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第一次亲眼观塔是2004年头一次到杭州。据介绍,站在现在这座雷峰塔的顶层,可以俯瞰西湖碧水、远处山峦、近处亭台楼阁,绝对能让人心旷神怡。很遗憾,这次我们既没能入塔登顶,也因阴天没见“雷峰夕照”。当然,雷峰塔的挺拔英姿和巍峨壮观,尽显美轮美奂,加深了我脑海中的印象。 苏堤上游人很多,用接踵摩肩来形容真的恰如其分,不时穿人群而快行的旅游观光车,挤得游人速躲而相碰。在游船码头,等着登船的游人可谓“密不透风”。不过,透过熙熙攘攘、喧闹嘈杂的人群,望向西湖的深处则是另一番迷人的风光景致。虽然是阴天,依旧水光涟漪;虽然有轻雾,依旧妩媚多情;虽然多船动,依旧安然静谧;虽然岸耸楼,依旧阔远深邃……要我说,西湖的美不是谁能用画笔绘制出来的,也不是谁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美在其天然的绰约风韵,美在其天然的舒心宁神,所以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忘却自我,悄然陶醉。我观西湖的风光景致,不由得想起苏轼的千古名句,就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斗胆用俗语赞之,比喻的太到位了。美如西子的西湖,能不是令人魂牵梦绕的人间胜境吗? <p class="ql-block"> 我观之,西湖西边的风光景致,更具有江南秀美之特色。看柔柔的湖水,恰似一块展开的靓丽绸缎,还不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时候,莲叶尚小,荷苞未出,倒让湖面悄然安宁。看绿绿的岸柳,很像半圈围拢的轻纱帘帐,正是“含烟惹雾每依依”,“垂柳千丝万缕柔”的绝妙写照,依山依水,你侬我侬,竟让周遭情愫绵绵。看青青的群山,犹如一脉延绵的朦胧峦嶂,可谓“地隈一水巡城转,天约群山附郭来”的鬼斧画作,背靠云天,色映湖光,倒使远景层次丰富。而就整个西湖西边的画面而言,则是巧夺天工且一气呵成的秀丽柔美之造化。西观美西湖,神工绘画图。一泓碧澈水,轻波舞绸布。岸柳依依处,悠然游船渡。郭外葱茏山,交翠嘉竹树。尽管我的描述词不达意,管中窥豹而已,可是西湖的秀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写不尽说不完的。</p> 我们走到锁澜桥时,落起了小雨,我似乎觉得一股浪漫之霭飘然袭来,这时我眼里的西湖一时朦胧隐隐,真就多了几许脉脉柔情。不过,雨落衣湿,避雨匆匆,“浪漫”转瞬即逝,还是溜之大吉吧。也就没有欣赏到雨后“余霭罩西湖,烟波色氤氲”的幻梦一般的迷离景观。<br><br>径山竹茶园,休闲好地方<br> 天近傍晚的时候,我们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来到了位于余杭区径山镇麻车头村的径山竹茶园。径山是天目山脉的东北峰,因径通天目而得名,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而闻名。就说径山的径山寺(又名万寿禅寺),它始建于唐代天宝元年(742年),被誉为“东南第一禅寺”,与灵隐寺、净慈寺等并称“禅院五山”,南宋时期则位列“五山十刹”之首,是日本临济宗的祖庭。史上好几个皇帝如宋孝宗、清康熙等都曾赐额题字,寺内僧众最多时竟达1700余人。径山山麓的自然资源丰富,茂林修竹遍野,飞禽走兽无数,景色秀丽宜人,自然也就成为了旅游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径山竹茶园,占地千余亩,地处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山水相依,竹翠茶绿,晴时丽阳当空,雨时山野朦胧,环境极其优美,空气尤为清新。一下车,我就被竹茶园“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所吸引,暗自感叹好美的地方啊。 夜里,我们住在一个叫舍院的民宿里,打了两局掼蛋以后,才洗漱上床。不说别的,这里夜晚的寂静真好。偶来林间幽居,夜半寂静听雨。杭州城郊径山麓,欣享清闲几许。舍外山青水绿,夏雨柔绵迷离。竹香茶香飘逸处,咫尺仙境福地。我是在听雨中,渐渐睡去的,几乎一觉到天亮。对我这个睡眠十分不好的人而言,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而这种享受正是此地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我想了想,或许如世外桃源般的竹茶园,能够让来这里度假休闲的人,魔幻般进入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醉”在其间当是必然。 第二天早饭后,工作人员开着电瓶车拉上我们,冒着小雨游览了竹茶园和附近的长乐林场。据介绍,长乐林场可是浙江省创办最早的实业林场,也是国内最早培育林木良种的单位之一,现有林地面积2.3万亩。这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气候温暖,地势平缓,主要有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经济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5.11%。在霏霏细雨中,我们的车在林间的路上,不急不缓地行进,我们的目光扫视着路边一片片的翠竹、一片片的绿树。我的感受是,映入眼帘的树木,新鲜透亮色泽绿翠,十分养眼,吸入肺腑的空气,芳香凉爽沁人心脾,十分舒怀。工作人员说,路边的松、樟、榧、枫、杉等树木,多数都有几十年的树龄了。到了秋天,这里层林尽染,斑斓多彩,被誉为“色彩的森林”。路上,我们看到几处露营之地,山林环绕,碧水相依,不难想到来此郊游度假,一定会野趣横生。 游览回来,我们进入竹茶书院参观学习。竹茶书院强调“以香怡情,以茶雅性,以花传神,以竹融情”,围绕“琴棋书画、茶竹香花”,创办了特色国学和国艺,开设古琴演奏、宋代点茶、香道研习等课程。我们重点观看了仿宋茶艺表演,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了宋式点茶。在此,我了解到:一则径山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据说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莹亮,入口味鲜;二则径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源头之一,据史料记载“径山茶宴”,自南宋时期传入日本,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日本 “茶道”。“径山茶宴”于2022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观学习结束后,进入自由活动时间,我和三五个朋友,撑伞漫步书院的泮池。相传泮池是孔子洗墨之地,象征着智慧与启迪,寄托着对学子们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所以,很多古书院里都有泮池。据介绍,这个泮池是网红打卡地。如丝的细雨,并没能遮掩泮池的秀美景观,池旁古木参天,修竹叠翠,绿意满眼;池中碧水盈盈,犹如鉴镜,倒映竹木。不能不说,这里幽雅的景色尽显自然之美,寂静的环境漫淌悠然时光,说这是一首天然的华美诗篇,一点儿也不为过。泮池边上的竹林里,有一座小木屋,叫“泮饮”,是品味茗茶和咖啡的佳处。我暗想,置身于此,天底下能有什么事情,放不下呢? 摇曳竹林中,荡漾碧水旁,静听霏霏雨,滴滴敲轩窗。木屋小天堂,悠然品茶香。置身红尘外,任由心飞翔。 我依然如从前,还是怀着恋恋不舍之情,离开杭州的。<br><br>2025年6月12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