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兴宁僐公世系已经纷纷扰扰几百年了。自从僐公后裔叶旭吉在1669年修《兴梅合谱序》以后,整个兴宁始祖九十九郎公世系已尘埃落定。是乎兴宁九十九郎公世系接梅州大经公世系、已变成即定事实的事情。然大谬也!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时代不期而至。在这个通信绝对发达的今天,各种QQ群、微信群应用而生。我们叶氏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由福建宗亲叶树福组建了《叶氏研究》微信群以及广东叶氏祖叔组建的《九十九郎公源流研究群》。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热爱族谱研究的宗亲,在微信群中传递各种世系信息。几年来,通过在群内观看各位宗亲聊天,我懂得了很多族谱知识,特別让我懂得了:要想理清某一房系的正确世系,必須具备基本的四要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即:</p><p class="ql-block">1、当时人说当时事(墓志铭)</p><p class="ql-block">2、当时人的墓葬</p><p class="ql-block">3、史料记载</p><p class="ql-block">4、房内曾经有否考取过功名</p><p class="ql-block">具备了这些因素,你房内的世系真伪,才有依据。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在回头看一下,兴宁“高公”后裔旭吉公,仅凭梅州谱序一篇《宗祠碑文》、还有就是口传:我祖九十九郎公从外地迁入兴宁龙归洞,是在凌晨鸡叫时分到的兴宁龙归洞。于是旭吉公重新从梅县白土桃树下徒步到兴宁龙归洞,正好在鸡叫时分就到了。根据这俩个依据,旭吉公就把兴宁九十九郎公世系与梅州大经公世系合谱,并入大经公世系,成为大经公第13世孙“僐公”。但是有一个很关健的问题,旭吉公并没有考虑到各时代祖先的出生日期与大经公世系梅县白土桃树下的僐公出生日期无法衔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根据我族自古传下的《高公遗言》、《景山遗嘱》等序篇的描述。在至正元年“天之降表,元凶鼎沸。世界如此,不若迁居异处。举家议曰:须立合同古记,于是铸立铜钱一类,前面刻至正年皇、后面官字重壹觔”(重是当时的计量单位而不是指实际的重量)。又“明洪武拾玖年,景山公家被劫。洪武贰拾壹年,景山公赎侄子子青”。这几个真实的家族故事,说明九十九郎公和景山公都生于元朝初期。一位生于元朝初期,而另一位生于明朝初期。像此类证据在兴宁祖居地比比皆是。如景山公次子:子受公(字法旺)在1403年永乐年间新建石壁虾法旺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叶高、度名法高、又名万高公。广东兴宁叶氏一世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葉光啟、度名法高、谥名九十九郎。生子四:成、景、漢、满,冇“山”字也。</span></p> <p class="ql-block">还有法高公坟墓,虽然在康熙年间重修,但碑文还保留原文。今天在法高公坟墓碑文左边还清晰可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永乐二年孟春立</span>;下面是分二行书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成、景、汉、满</span>。中间字迹不太清晰,但影影可以看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始祖法高之墓</span>。除:“法”字不太清晰、只能看到“三点水”其余认真看,都能辦认出来。右边:有康熙吉旦重修的字样。通过这些证据,发现当时旭吉公接入梅州大经公谱时根本没有考虑这些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只认为梅州大经公谱里有“万始、万高、万治”(待考、另证)的祖公名讳。就忘记了我们的祖公与上述祖公虽然名有一字相同,但出生时间不同;一个是元朝人,一个是明朝人。倆者虽然名相同、号且不一样,且是不同时代之人。再则要牢记,衡量一个世系的正确性。必须用史料说话,用当事人墓葬说话,才能最大限度还原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高公遗言》,目前有其他叶氏宗亲认为此遍文章是假的,属伪作。对于这些宗亲,我无语,也无须过多解释。因为个人立场不一样,认识也不一样,得出的结认自然就不一样。但是,对于我族宗亲,也有一些人,说祖先留下的文章是假的,是伪作。在这里我想问一句:先祖为什么要写一遍假文章骗后代子孙,其目地是什么?难到说,至始至终我们的祖先都在有意选择上祖吗?显然不是!如果是,旭吉公也不会把兴宁叶氏接入梅州大经公世系。对于旭吉公把兴宁叶氏接入梅州大经公世系,在这里我暂且不论他的对与错。只对旭吉公仅凭梅州《宗祠碑文》里有一句描写:“兴宁有僐君之叶”。还有就是巧合从梅州白土桃树下徒步刚好在鸡叫时分到了兴宁龙归洞。被这俩个虚幻的证据,就编入大经公世系,把原梅州白土桃树下居住的“僐公”替代了我祖兴宁龙归洞“九十九郎公”。我认为,旭吉公在当时与梅州联谱不够严谨。证据也不够充分,没有考虑世系联谱的“四要素”。不仅“四要素”没有考虑,而且不顾景山公生于1342年(根据《景山公遗嘱》在1410年,68岁立遗嘱分家推断),且比文保公年长四岁(文保公1346年生),然而却被错接成了文保公六世孙。天下焉有直属子孙比烈祖更年长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那些说《高公遗言》是假的宗亲,一定没有仔细阅读过此编文章的内容。而只从表面看到文章内有“铸铜钱一类”,就武断此文章是假的。这些人的依据是:私人还可以造钱币吗!私人造币是犯法。殊不知,此段描写正是高公遗言最精辟之处,为何呢?平时我喜欢看凤凰视频,特别喜欢看里面的一档《文化大观园》节目。在这档节目里,其中有考古类节目。有一天,在这类考古节目中,介绍福建闵西发掘了一个老坟墓,在坟墓里面发现了大量的铜钱币,这种钱币是当时畲族人与客家人居住区,家族与家族之间流通的一种钱币。如果有些宗亲还不能理解家族在古代可以造铜钱币外,那么就请这些宗亲好好去看一下,中国铸造钱币史这些历史资料吧。从《高公遗言》、《景山遗嘱》与《广东省潮州府兴宁龙归洞谱序》这些文章,皆表明99郎公乃福建宁化石壁都人,在至正年迁徙潮州桂城,事务纷扰,息肩住驾三载,而再迁兴宁龙归洞定居(今广东兴宁市黄陂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虽然是谱序记载,但这些内容记载的人和事,即有史料佐证,也有家族墓葬为依据。谱序内容与墓葬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这些证据链皆说明一个事实,即99郎公生于元朝初期,而且祖籍是福建省建宁府宁化县石壁村人。在至正年间迁徙后,子孙把证明上祖世系的资料遗忘了。才造成今天兴宁叶氏谱系接错的尴尬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透过历史尘埃,我仿佛看见,在那“元凶鼎沸”的动乱年代,我们的祖先为了使后代不忘祖宗祖地,不辞辛苦,打造具有纪念意义的铜钱币。透过历史长河,我仿佛看见,为使家族更有长远发展,景山公在1410年把家产分配给各位子孙,好让子孙早日凿宽发展之路。透过历史镜头,我仿佛聆听到梦熙公“宁化驰思待后贤”的谆谆教导。宁化驰思待后贤,是祖先寄于后辈的期望,也是对后辈的鞭策。祖先的教诲我们不能忘,祖先的期望,我们更不能辜负,寻找99郎公上祖世系,是我们今后的方向。一代找不到,二代找。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总有一天能找到99郎公真正上祖世系。让我们99郎公后裔始终牢记,我们的祖籍地在福建宁化石壁都,而不是梅州白土桃树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葉新德撰稿</p><p class="ql-block">2017/10/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