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百余里驱车访寻,六十多年记忆拾起。4月5日,与“文史社”同仁来到这个三县之村。西洋村南与罗源湾南岸连江县一衣带水,北靠宁德县飞鸾镇澳里村白马山下,西与上土港、下土港村接壤,东跟先锋、碧里、程家洋、东湾村相连。这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不是故里,胜似故里。父亲在这里工作20多年,我学前教育时期基本在这里度过,后来寒暑假时母亲带我过来,她总把店铺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迎候顾客的到来。</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父亲和伙计4个人在县城经营一家食盐专卖店。后来在县工会接受营业技能培训,并进行珠算业务考试。1954年起分配到碧里乡,先后在濂澳、牛坑、吉壁村供销社工作,最后安排在西洋村。西洋供销社起先在郑氏祠堂,不久,搬到后面的六扇厝,再则新建了供销社楼房。六扇厝设有大队部,左边有撇舍,其前面部分是卫生所、后面是民兵营。供销社办在六扇厝大厅堂里,最初营业员就我父亲一人,他以店为家。曲尺形的柜台分成店里店外,柜子则靠在墙里边。</p> <p class="ql-block">后期建的供销社</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经营需要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肥皂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有时会被切成两半出售,以适应村民的购买能力。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那时会根据顾客的需求和支付能力调整销售方式,将一些物品拆分卖。像鸡蛋换盐——两不见钱,在那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时期,这类也时有所见。酱油不像现在一瓶一瓶地卖,而是只打5分钱的,这也催生了“打酱油”一词的出现。卖酒也用打,竹制的量筒筒身连着提把,侧着探进缸里盛上酒,直着提起来。酒由于张力浮于筒边且高于边缘,才是满满的一筒,顾客买时眼睛盯着那边缘,满意地付款。那时没有电灯,村民家里备有煤油灯,洋油是必购的,而醋似乎是奢侈品。盐,用纸包着卖。父亲把纸卷成锥型,用猪骨头作铲子,一铲盐倒入卷纸中,按住前面一角成月牙形,两边分别卷曲在一起,其上方交接处,朝里一按,又成一处月牙形,包装就完成了,往铜盘称一放,斤两不差。如此往复,一包包盐依次摆放在柜子上,期待着走进村民的厨房里。</p><p class="ql-block">父亲剪布的刀法非常娴熟,根据村民手中布票要买的长度,量好尺寸,剪个口子,然后刀锋向前划去,伴随着呲呲的声响,剪刀所过之处,布条边缘非常笔直且滑丝,真是所向披靡,没有犬牙差互的边沿。那手势使人心生艳羡,令人啧啧称奇。算价钱时,手指在算盘上好像弹琴一样灵巧来回,噼噼啪啪的声响相当悦耳。店外六扇厝前面的走廊,杀猪玉信师傅在这里卖猪肉;岐甸下有个捕螃蟹能手,不时把螃蟹带来,放在柱子边售卖。</p><p class="ql-block">村里只有一家供销社,算是独家经营的,东洋、前洋、黄土、施家坪、北山下、岐甸下、湾里、角里等八九个自然村也都是来这里买东西。父亲一个人卖各种商品,应接不暇。他与村民攀讲:“店不大,我在这里一天也会走几铺路。”古代一铺十里,类似说法如“没水会泅三铺路”。父亲孙鸿逵,小名全全,村民亲切称父亲为“全伯”。 这次到村里,不知原来的供销社在哪里,从村部走去寻找,看到前面一位大姐,我就用方言向她问路,一路交谈起来,倪大姐说到过去的事:“以前,到县城去饭馆吃饭要带粮票,住旅馆要有介绍信。因为没有这些,就曾到你家借宿过。”那时家里时有客人。她又谈到:“现在村里老人在路上遛路(散步),走了好远的路,就说:“遛路遛成全伯。”这一句话现在成为西洋村一句话头俗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记账簿</p> <p class="ql-block">西洋供销社货源来自碧里,从海拔10米的碧里供销社,挑到海拔260米的西洋村,其中长基村一段特别陡峭,即使是青壮年也难以承受,这活儿很少人愿意干。供销社面临缺货,就和大队商议,最终决定让主村每个小队派人承担,依次轮流。根据缺货情况,写上需要的商品,让挑货工下山提货,每人带上一根扁担、一组麻绳、一杆笃杖出发,大多是几个人一起去。在碧里供销社装完启程,挑百来斤货回到西洋,父亲根据调拨单对账,有的数一下个数,有的需要过磅,看看和单子上数量、重量是否一致。根据碧里价格,加1%的利润,成为在西洋出售的单价,这定价包括从碧里挑到西洋的工钱。一月一盘点,在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便合格,每次前来盘点的会计人员都满意而归。身在基层,总把真实的境况进行反映。在工作上,父亲有效的协调措施、严谨的进货规则、用心的经营记账、灵活的销售方式、娴熟的营销技艺、和蔼的待人态度,赢得群众及上级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左为孙鸿逵(19091116-19980830)</p> <p class="ql-block">村东头有个礼堂,有次走进去,两位男女青年正扮演李玉和与李铁梅,排练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节目。那时演的都是样板戏,《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村里各类人才也不少。现在信仰自由了,礼堂改称“忠烈恩王宫”。西洋村土地是博大的,村里人心胸是宽大的,容得下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几种宗教在这里各建有宫庙教堂。</p> <p class="ql-block">回到村部,看到一位大哥,想是会知道那时的事,就随便一问,这位曾大哥一听就说,我家西门外建房时,他还来帮工呢。居然这么巧,或许上了年纪的人都有交集故事。而有一次,曾大哥到凤山卫生院窗口拿药,药方排在后面,二姐看到让他先带回去熬药,以便早点康复,就这事也让他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当时,学校办到家门口,可黄土村因为地处偏僻,没有人愿去。那时,从县城走到五里渡口,乘渡船登上狮岐码头,行走一小时到西洋村,再走一小时路才到黄土村,一程要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渡船根据每日涨潮时间不同,开航时刻有别。黄土村里儿童要读书,都要寄到外地亲戚家去就读,有的要到鉴江、有的要到碧里,极其不方便,因此特别希望村里有学校。文革时,二姐作为知识青年在西兰垱厝插队。1972年,应村里要求,经碧里学区同意,她来到村里当老师,每月工资24元,通过民办公助方式解决。政府出14元,10元大队拿,大队让小队出,村民手中也没有钱,这方面资金呢?村民有的拿鸡蛋、有的量几盅米,有的称番薯代替……二姐在这里工作一年多。1974年又到施家坪教学,上学的有十来个,有的年级只有一个学生,共有四个年级,在教室里进行复式教学。一年半后,政府安排知青工作,她进入卫生系统。在这里教的时间不长,后来也有学生成为县乡领导,有的成为企业家。虽说曾是穷乡僻壤,但教育依然能够改变人生命运。这里人的智慧,从借用临近施家坪的松山镇上土港土地建起凌洋水库就可以看出。100万立方米的库容量,库区波光粼粼,旁边茶园层层叠叠,形成美丽的景观,如同画卷一般,浓郁茶香弥漫开来,让人沉浸其中。现在福建罗源闽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每年35万元的水费,成了稳定的村财收入。</p> <p class="ql-block">罗源-狮岐-新澳轮船航运表 </p> <p class="ql-block">凌洋水库</p> <p class="ql-block">施家坪小学</p> <p class="ql-block">施家坪后山建有雷达站,大约监测妈祖列岛、台湾海峡动态吧,还规划在雷达站旁建直升机飞机场。统一的祖国的大业,西洋村这块红色土地再次担起重任。新建罗源湾北岸铁路支线经过村里黄厝仑,那时西洋村将成为一个拥有海陆空立体交通的村庄。</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平方千米的西洋村,不论位置、面积还是人口,在碧里乡都是处于首位。现在村里变化可大,单从路过的几座别墅外墙全是名贵石材干挂,就可以想象室内装修的豪华。新建村委会大楼前方的覆船冈、水木冈、九虎冈、尼姑冈、和尚冈等几十个山坡正整合建造一个杜鹃谷,里面有红的、黄的、白的各种花色杜鹃花,而有的把紫薇花种成花瓶状、种成葫芦状……现在就这么有模有样,未来将美不胜收,可称是一座真正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雷达</p> <p class="ql-block">花瓶状紫薇</p> <p class="ql-block">乙巳年季春于门诗轩</p> <p class="ql-block">以下作为相册保存所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凌洋水库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樟树湾东南一千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也是钓鱼休闲娱乐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六扇厝撇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