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午9点,火车准点驶入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我预订的酒店虽近在咫尺,却要等到下午2点才能入住,我便先将行李寄存在前台。抬眼瞥见前台散落的旅游小册子,指尖划过纸页时,“迪克·布鲁纳先生之家”(Dick Bruna Huis)的字样突然跃入眼帘,原来它藏在附近的乌特列支(<span style="font-size:18px;">Utrecht)</span>小镇。当下便决定搁置风车小镇的计划,转身奔回火车站买了往返票,不到一刻钟,铁轨又载着我驶向了未知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 半小时车程转瞬即逝。</p><p class="ql-block"> 走出车站,我并未急着奔向目的地。因为小镇的灵魂,是栖居在穿城而过的运河里,藏在蜿蜒交错的小巷与古镇肌理中。靠近河岸的瞬间,湿润的风裹着水汽扑面而来,呼吸间满是爽朗与明媚。路边停着用花朵装饰的自行车,宛如一幅诗意流淌的静物画;岸边酒吧、餐厅鳞次栉比,却不见喧嚣,只见人们轻舀着盘中的精致餐点,杯盏碰撞的细碎声响,交织成一曲别样舒缓的韵律。在此处,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得以尽情沉醉于这份独属于河岸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此刻,见不见布鲁纳先生似乎成了次要。我索性坐在石阶上,看河面上晃荡的阳光碎片,看当地人骑着28寸的传统自行车经过——那些车后座总挂着能装下生活琐碎的车筐,像极了记忆里小时候街头的旧时光。</p><p class="ql-block"> 一直觉得荷兰在许多地方和中国很像,大概是因为满街停得密密麻麻还时而歪七竖八的自行车。虽然在西欧国家见到拿自行车当通勤工具的人并不奇怪,但他们大多是因为这种出行方式环保又健康。但荷兰人就不同,他们对自行车的偏爱并非仅为环保,而是把它视作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一部分,像是把日子嵌进了车轮里,每一圈转动都带着生活的笃定。</p> <p class="ql-block"> 沿着河岸寻去,隶属于中央博物馆的“布鲁纳先生之家”静静伫立。那日游客寥寥,除了满室憨态可掬的米菲兔,还有儿童游乐区、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墙上的老照片里,布鲁纳先生正骑着自行车穿过市中心教堂的塔楼,每一道足迹都刻着他在这个小镇成长和生活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给小外孙挑了几件米菲纪念品后,我特意选了条不同的河岸返程,却不想在折返途中,乌特列支的运河又给了我新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 转过街角,便是布鲁纳先生常经过的教堂塔楼。穿过塔楼,河岸边躺满了晒日光浴的人,一块毛巾便是一方天地。我本沿着沙石小径赶路,却忍不住阳光和碧波的引诱,索性坐在石板桥上,取出自已那随身携带的水杯,在阳光里,让温暖的光线把自己烤得更加暖和。然后伸个懒腰,所有的乏力都跟着蒸发。</p><p class="ql-block"> 都说“旅行不在于看过多少风景,而在于一路上的心情”。乌特列支教给我,即使是毫无预兆的一场邂逅,也总能遇上让人回味又怀念的美好。返程的火车上,我望着窗外渐远的小镇轮廓:乌特列支有人气却不嘈杂,古朴中又因河水而灵动。原来爱上一个地方如此简单——当洒满阳光的河水漫过心岸,那份宁静便成了刻进记忆里的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