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民歌基因与现代交响:尹铁良教授邢台学院开讲《民歌的特性与发展性》</p><p class="ql-block">河北省“国培计划(2024)”一市级骨干教师进阶性深度研修示范项目研修纪实</p><p class="ql-block">(初中音乐第三期)</p>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力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初中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国培计划(2024)”-市级骨干教师进阶性深度研修示范项目在邢台学院如火如荼地开展着。2024年6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的尹铁良教授受邀为初中音乐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一《民歌的特性与发展性》。</p> <p class="ql-block"> 尹铁良老师简介: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优秀教师”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业余组)。</p><p class="ql-block"> 创作各类音乐作品600余部,获得各项奖励100余项。其中大型民族舞剧《轩辕黄帝》音乐获得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一音乐创作奖;室内乐《辞章四阙》等;歌剧、舞剧、舞台剧《轩辕黄帝》等;影视剧《平原枪声》等;管弦乐《冀风》等;交响声乐套曲《劳动创造幸福》等;歌曲《白衣天使》等。</p><p class="ql-block"> 出版《自然组合的小乐队配器指南》、《声乐作品分析与作曲技法研究》等学术著作及教材。出版作品专辑《中国当代作曲家经典一一尹铁良专辑》等。</p> <p class="ql-block"> 尹教授以渊博学识为经纬,细腻梳理了民歌作为文化基因库的珍贵价值。他从河北本土民歌切入,如同解开一曲悠长旋律的密码--生动揭示民歌的“方言性”特质,指出地方语言如何如血管般塑造了民歌独特的韵律与声腔;深入剖析了民歌中“同宗民歌”的奇妙现象,以及“鱼咬尾”等传统创作技法之精巧;更阐释了民歌所承载的深刻“地域性”烙印,它们是大地深处发出的声音,是风土人情、历史记忆的凝练回响。</p> <p class="ql-block"> 尹教授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解读,他更以灼见引领教师们展望未来。讲座中,他结合鲜活实例,阐述了民歌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如何被重新“唤醒”,其独特元素如何在现代作品中焕发新生。他强调,民歌的传承绝非僵化复制,而是一场立足根本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了让理论落地生根,尹教授精心设置了互动实践环节,学员们尝试记录、分析经典民歌旋律,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民歌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化可能。</p> <p class="ql-block">在讲解民歌的发展性时,尹教授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民歌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与创新。他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民歌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一些音乐家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民歌之中,创作出了许多既保留民歌韵味又富有时代感的新作品。比如,将电子音乐与民歌结合,通过新颖的编曲和节奏,让古老的民歌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这种创新不仅拓宽了民歌的传播渠道,也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尹教授把民歌从‘古董’变成了‘活教材’,特别是那些‘方言性’与‘地域性’的分析,让学员们豁然开朗:明白了怎么让学生听懂、爱上我们河北自己的声音,让课堂真正‘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 讲座落幕,余音不息。尹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前瞻的视野,不仅清晰勾勒出民歌的基因图谱,更为学员们点亮了活化传承的路径明灯。这堂关于民歌的课程,已悄然在每位教师心中埋下种子,未来课堂里,当河北古老歌谣重新响起,当孩子们清亮的嗓音唱出家乡的韵律,民歌的生命之河必将载着民族记忆,奔涌向更辽阔的远方……民歌不死,它只是以创新的方式在时代脉搏中呼吸,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流动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