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召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院。清皇太极将其汉名改为“无量寺”,因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p> <p class="ql-block">蒙古原来是萨满教,教义相对朴素、原始,缺乏系统经论阐释、规范,宗教传承多靠萨满个体口传心授、仪式实践,宗教组织松散,以单个或少数萨满为活动核心。</p> <p class="ql-block">阿勒坦汗统一了蒙古鞑靼右翼部落,希望通过弘扬佛教加强蒙古各部落的凝聚力,巩固自己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1571年,格鲁派高僧阿兴喇嘛与阿勒坦汗会晤,促成了阿勒坦汗与黄教领袖索南嘉措的直接接触。索南嘉措也希望借助蒙古的力量,推广藏传佛教,扩大其在蒙古地区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1578年阴历五月十五,阿勒坦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新建的仰华寺会晤,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迎佛大会。阿勒坦汗骑白马,穿白衣,带领所部蒙古贵族,亲自迎请索南嘉措至恰布齐雅勒庙,并举行了蒙、汉、藏、维吾尔等各族民众参加的10万人大法会。双方互赠尊号:阿勒坦汗给索南嘉措赠“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这就是达赖喇嘛的由来(索南嘉措自居第三世,一世、二世为追封)。索南嘉措给阿勒坦汗以“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的尊称。</p> <p class="ql-block">会见开启了格鲁派向整个蒙古地区大规模传播的进程,使整个蒙古地区开始普遍信奉和皈依格鲁派,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加强了蒙古各部落的凝聚力,巩固了阿勒坦汗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地位。蒙藏之间以格鲁派为纽带结成紧密联盟。促进了蒙、藏、汉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了蒙古地区在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发展。蒙古地区开始大量修建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风格融合了蒙藏特色,增进了蒙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后来清朝统治者利用藏传佛教来团结蒙古各部,“兴黄教,所以安众蒙古也”,<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其加强对蒙古和西藏地区的治理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寺中原始佛像钧禁止拍照,故多为外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拉坦汗,意为黄金之汗。</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里的玉泉井是呼和浩特极具历史文化意义的古泉。相传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康熙帝西征噶尔丹,凯旋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 )时,天气炎热,人困马乏、口渴难耐,其御马突然扬鬃奋蹄刨地,竟涌出清泉,后人们砌石为井,因“御”字谐音称“玉泉井”,也叫“御泉井” 。号称“九边第一泉”(“九边”指明朝辽东、宣府等北方九处军事要地)。</p> <p class="ql-block">大召寺正对着塞上老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