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南之行(7)~乘坐建水小火车

fun6378

<p class="ql-block">建水小火车是在云南人民自主筹资修建的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米轨铁路基础上建成的。图为小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建水的米轨铁路是世界米轨铁路的“活化石”,也是我国早期铁路中保存较完好的一条,且尚在全线运营,整体构成不可多得的世界性文化遗产资源。</p> <p class="ql-block">建水小火车现在是一趟旅游专列:从紧邻建水古城的临安站出发,经“十七孔桥”、“乡会桥站”、终点是“团山村”站,然后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的售票窗口。</p> <p class="ql-block">站台旁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往返车票是120元。前两站每站停车30分钟;最后的团山村站停车两个半小时。上车还有茶点。</p> <p class="ql-block">列车来到了双龙桥站,从车站步行到双龙桥约有7、8分钟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双龙桥是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坐落在建水城西5公里泸水河与塌冲河交汇处, 因两河犹如双龙蜿蜓盘曲而得名。双龙桥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p> <p class="ql-block">走上古桥。桥的两端各有亭阁一座。桥身用巨石砌成,全长148.26米,宽3米。</p> <p class="ql-block">桥中段有三层楼阁,显得古老而有气派。双龙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因水患导致河床加宽,原有的三孔桥无法横贯两岸。道光十九年(1839年),当地官民续建了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形成了现在的十七孔桥。</p> <p class="ql-block">可惜我们乘坐的小火车在双龙桥只停留30分钟,我们只能匆忙地与古桥道别。</p> <p class="ql-block">小火车停靠的第二站是乡会桥站,很有民国风的复古车站。黄色的法式建筑,配上乡间风情,浪漫别致。</p> <p class="ql-block">建水乡会桥车站位于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建于1936年‌‌。它是碧石铁路的一部分,这条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p> <p class="ql-block">距离车站约1公里处有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乡会桥,这是建水唯一的风雨廊桥,因名字来源于科举制的乡试、会试而得名。因火车在此只停留30分钟,乘客没有时间去参观1公里外的乡会桥。</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乡会桥车站已被改造成一个咖啡餐吧,游客在这里品茶观景、欣赏独特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感受一下历史与现代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重新登上火车,前往这列火车的终点站~团山站。列车将在团山停靠两个半小时再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团山古镇‌是位于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的一座清末民初古村落,完整保留了19世纪滇南传统民居建筑群,以张家花园为代表的古建筑融合汉族与彝族文化特色,2006年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走进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团山古镇现存清代至民国建筑21座,包括宅院、寨门、寺庙等;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被誉为“云南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中现存的古建筑由传统的汉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三类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的东寨门建于1904年,地处团山村交通要冲,占地和建筑面积均为45平方米,共二层三间,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楼上楼下设有瞭望哨、枪眼,为团山村东部的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建于1905年。因房主张和任“辛亥临安”起义中平匪有功,被云南都督蔡锷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四营督察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而得名。宅院占地面积880平方米,房屋38间,天井7个,院内雕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张家花园‌是团山古镇的代表性建筑,其核心建筑群占地3495平方米,融合江西天井民居与彝族土掌房风格,形成“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滇南典型布局。</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江西张氏家族迁徙至此,与当地彝族融合形成传统村落,清末因矿业致富后大规模兴建宅邸。</p> <p class="ql-block">花园祠堂为一组园林式建筑。祠堂起于高台,建于1905年。雕梁画栋,庄重典雅。下有池塘,池塘边有“福寿双金”“连年有余”等石栏望柱。</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建于1783年,占地面积573平方米,建筑面积328平方米。宗祠是张氏族人议事和定期祭祖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氏家族的祖训:“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张家的“百忍”家风令人印象深刻,被后人戏称为“忍无可忍,重新再忍”。在600多年的历史中,张氏族人遵循“百忍”家训,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留苑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487平方米,有房间17间,天井2个,原为一张姓人家在个旧开锡矿后回来盖的住宅,上世纪40年代曾为村公所办事用房。</p> <p class="ql-block">太平府建于1913年,因屋主名张,字太平而得名。太平府建筑面积480平方米,有房屋25间,天井2个。</p> <p class="ql-block">皇恩府。皇恩府的命名源于一段感人的故事。因房屋建盖者张树元幼年丧父,其母抚孤成人,深受村民敬重,被光绪皇帝封为安人,准建立“节孝坊”并赐“皇恩旌表”匾悬于大门之上,于是为院落起名“皇恩府”。庭院宽敞开阔,厅堂装饰精美,寓意深刻的木雕、石雕,语重心长的楹联、诗词、格言,有较高的文化品位。</p> <p class="ql-block">秀才府建于1907年,因屋主张桂金、张桂明早年参加临安府学考试,获得贡生,被村民称为秀才而得名。秀才府占地面积2070平方米,建筑面积333平方米,有房间50余间,天井11个。</p> <p class="ql-block">司马第建于1907年,因先祖曾有儒士身份和司马官衔而命名。司马第是团山民居建筑中唯一不属于张氏家族的传统民居。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共计有房屋20间,天井7个。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的二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院内木雕精美,工匠的技艺高超。</p> <p class="ql-block">花了两个多小时时间参观了团山村内最著名的民居。这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云南的“楼兰古城”</span>的古村落,每一座古宅都承载着精彩的故事,值得一游。</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