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8日早餐后,8点出发,到达五台山北门休息片刻就前往台怀镇,从北门开车往前不远处,我看到远处有个石牌坊,再往前开车,就能看到山上高高的建筑物,那里是五台山最高处——北台叶斗峰。可惜,景观太远没拍上。</p> <p class="ql-block"> 中午11点到达台怀镇,午饭后到瑞和园酒店(这家酒店共三层,没有电梯)安排好入住后,下午1点,我们的大巴车把大家送到台怀镇,团员们自由游览寺庙,回程可以坐台怀镇免费的10公交车(台怀镇7路、8路、10路公交车对所有游客都免费乘坐)。</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门口,吸引了许多游客拍照留念,他(她)们的笑容与古老的寺庙交织成一段段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名山,素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称,又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又称“五台山”。五台山,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青庙和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最鼎盛时期为唐代。据《古清凉传》载,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相传,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发现此地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这座山的山势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并且文殊菩萨在此显现,故二人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命名为灵鹫寺。又因汉明帝信佛,加“大孚”两字,殊像寺两边还有观音殿、财神殿等殿堂。</p><p class="ql-block"> 殊像寺大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 后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寺院,至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隋文帝时,又于五个台顶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名僧辈出。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全山僧尼达万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万佛阁(又称五爷庙)寺院里,真得是人从众,排队上香拜佛,这里的香火旺盛。</p> <p class="ql-block">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敕内侍张廷训造金铜文殊像置于真容院(即今菩萨顶),重修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十寺。</p><p class="ql-block"> 万佛阁主要建筑有五爷庙、万佛阁(也叫万佛殿)、文殊殿和古戏台。</p><p class="ql-block"> 万佛阁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 明末,又重修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显通寺的铜殿塔等。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庙(汉僧所住)和黄庙(蒙藏喇嘛所住)。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步调查,全山有“青庙”97处,黄庙25处。现存寺庙台内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黛螺顶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禅寺等8座。</p><p class="ql-block"> 下善财洞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既有青庙也有黄庙,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的佛教道场。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共同发展,这在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有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游览寺庙时,看到的火神庙不开门。</p> <p class="ql-block"> 罗睺寺,始建于唐代,是显通寺十二个下院之一善住阁院,分出时初名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而得名,是专供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尊者肉身舍利的道场。</p> <p class="ql-block"> 明成化年间,赵惠王重修落佛寺并改名为佛子道场“罗睺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大修,由青庙改为黄庙。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大部分为明清建筑。</p><p class="ql-block"> 罗睺寺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楼和兜率阁。</p><p class="ql-block"> 罗睺寺,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黄庙之一,以五台山十景之一“开花现佛”著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罗睺寺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 圆照寺原名普宁寺,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元武宗即位后,将此寺改建成为其母昭献元圣皇太后祈福延寿的道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尼泊尔高僧室利沙奉诏驻锡此寺。明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朱祁镇再敕修扩建此寺,并賜名圆照寺,同时颁敕圆照寺住持尔班孤囉代葛罗不辣,兼任五台山僧纲司都纲,使此寺成为兼管五台山汉藏寺院的管理机构,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僧纲司移至菩萨顶。</p><p class="ql-block"> 圆照寺</p> <p class="ql-block"> 清代,清圣祖玄烨、高宗弘历均多次巡幸五台山,并于圆照寺内大兴佛事,赐匾刊碑。寺内现存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塑像、石碑、匾额、楹联,是见证和研究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皇家佛教道场的重要实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处看台内寺院</p> <p class="ql-block">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北魏时称大孚灵鹫寺,唐代称大华严寺,明初赐额大显通寺,万历中改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复名大显通寺。</p> <p class="ql-block"> 该寺占地43700平方米,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大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七重殿宇各具特色,辉煌壮丽。</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院景观</p> <p class="ql-block">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寺之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寺庙太多,不管进入哪个寺庙,都是重点参观中轴线上殿宇,两边的殿堂也游览,但太多了,根本记不住。</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广宗寺,亦名十方堂,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原为罗睺寺下院,清光绪年间独立为寺,名广宗寺。这是一座兼有汉藏建筑风格的喇嘛庙,寺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119.4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弥勒殿、班禅行宫、观音阁。左右配楼严整齐备,营造精巧。寺内佛像均为铜质,镀以赤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p><p class="ql-block"> 广宗寺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从广宗寺上菩萨顶途中,天上下起了小雨,我赶紧到旁边的卫生间去了一趟,出来雨就停了,不一会儿,太阳又从云层里露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广宗寺外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上菩萨顶的台阶又高又徒,游客都小心翼翼的上下。</p> <p class="ql-block"> 据传,因为是文殊居住之处,故名真容院、大文殊寺。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历代曾多次重修。大雄宝殿前的石碑,为康熙、乾隆祖孙两代的御碑,共三尊比肩而立。</p> <p class="ql-block"> 正在菩萨顶遛达呢,碰上两位僧侣给我和一位小女孩及带她的女士,每人一把大白兔奶糖。我谢过他们后,吃了两块,在五台山台内游览寺院也挺费体力的。</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寺院内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年后,蒙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灵峰胜境”四个大字,是康熙的御笔所题,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而立。</p> <p class="ql-block"> 到菩萨顶上下都能看到这个“佛”字,许多游人闭着眼睛往前走,希望能摸到“佛”字,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 顺治皇帝归山词</p> <p class="ql-block"> 塔院寺,原是大华严寺的塔院,因院中的大白塔而得名,现为五台山的主要标志。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因塔院寺正在维修中,有些地方没法参观拍照。五台山所有寺庙内的殿宇、佛像,都禁止摄影拍照。</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大白塔内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塔院寺中的文殊塔,据传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发舍利。</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寺院免费游览的多,收费的不太多。年满60岁不到70周岁的游客,费用减半。</p><p class="ql-block"> 塔院寺文殊塔</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下午参观了八个寺院,还有两个寺庙不开放没看成,这些寺院相距都不远,基本上几十米、几百米就是一个寺庙。下午6点多,坐台怀镇10路公交车到下庄下车后,5分钟就到我们入住的酒店。</p><p class="ql-block"> 清凉胜境牌坊</p> <p class="ql-block">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几天看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古建遗存,对祖国历史悠久和文化遗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五台山的寺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文物种类之丰富,都是我想在有效时间里,参观游览完台内主要寺院的动力。我妹说:你这也赶上特种兵了。</p><p class="ql-block"> 29日早6点半,许多团员穿着外套、薄羽绒服统一坐车早饭后,8点一部分团员上黛螺顶,一部分团员继续在下面游览寺院。</p><p class="ql-block"> 上黛螺顶要走1080个台阶,站在上面看山下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黛螺顶,初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清朝的皇帝大多崇佛,多次朝拜五台山。后人把登黛螺顶朝拜文殊菩萨称为“小朝台”,素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p><p class="ql-block"> 上山途中,看到虔诚的僧侣三步一拜、五步一叩首的往上走。</p> <p class="ql-block"> 除了僧侣,还看到普通信徒带着护膝、手套,也是边走边磕头往上走。今天上黛螺顶,看到许多人背着土黄色的、正面绣着“佛”字的单肩包,上到黛螺顶才知道他(她)们包里装着零钱,拜佛时方便。五台山的寺庙里,有的可以扫二维码付款,有的只能用零钱支付。</p> <p class="ql-block"> 上山途经上善财洞(看到上善财洞,才知道昨天看到的是下善财洞),为五台山十大黄庙之一。相传创建时,从崖壁石洞掘出文殊、弥勒、善财三尊铜像,皆为唐代遗物,其中善财童子造像尤为精美,被供于山洞中,寺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善财洞坐东面西,依崖壁而建,东西窄而南北长,由北向南沿山崖依次建有弥勒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华严三圣殿、观音洞、善财洞,民间俗传这是顺治出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上善财洞华严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有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面积100余亩;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面积达400亩;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面积200余亩,五台山气象站就建在中台顶上;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面积200余亩;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面积300余亩。登上五座台顶为大朝台,分顺朝台和逆朝台两种。顺朝台一般3天约70公里,逆朝台一般2天约50公里,晚上入住山上寺庙就“挂单”(也可以自己背帐篷)。五台山大朝台很受驴友们的欢迎,但对一般人来说,还是有难度。</p><p class="ql-block"> 黛螺顶,也是很受游人欢迎的地方,许多游客到这里都会双手合十、双脚盘曲坐在地上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殿宇为山门殿形制,坐东朝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为中轴线第一重大殿。殿内塑有弥勒佛、韦陀菩萨、四大天王,两侧为钟、鼓楼。进黛螺顶的寺院,是要收费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黛螺顶寺院的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旃檀殿,基座为六角形,殿顶为六角檐攒尖顶,外观两层,内为一室,殿内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故此殿也叫站坛殿,但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名为旃檀殿。旃檀殿外围四周有16个佛经故事,讲述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p> <p class="ql-block"> 五方文殊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内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北台无垢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称“大朝台”;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即称“小朝台。在五方文殊殿朝拜的人很多,朝拜每尊文殊像都要排队(黛螺顶的这个寺院里,每座殿堂朝拜的人都很多)。</p> <p class="ql-block"> 殿前左侧有石碑,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写的黛螺顶碑记,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乾隆登黛螺顶御笔题诗。</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个石碑</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也称后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前出廊,后抱厦,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合称三世佛。同时还有帝释天、大梵天、阿难和迦叶,塑像一律为铜质。殿内两侧供奉着脱胎十八罗汉,大殿背后为木雕刻观音菩萨救八难图。</p> <p class="ql-block"> 我在山上参拜完下山,才9点半,下山途经金界寺。</p><p class="ql-block"> 金界寺,又名上师塔院。据《清凉山志》记载,寺院始建于唐朝,原为华严宗道场,后为宋代名相张商英重修。</p><p class="ql-block"> 山上下来,从金界寺后门进去,天王殿出来。</p> <p class="ql-block"> 清代,金界寺为皇家道场,康熙皇帝十六子赢禄许愿祈福,在宋元建筑基础上加以扩建重修,一度更名洗心堂。</p><p class="ql-block"> 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 现寺院共有四重大殿,分别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藏经阁,因建有能海上师和清定上师舍利塔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在天王殿看到,工作人员在殿堂内设捐款箱,用于维修金界寺。</p><p class="ql-block"> 能海上师纪念堂前面就是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广化寺,始建年代不详。据史料记载,广化寺在北魏时期就有建筑。现存的北宋元丰年间的八角亭阁式石幢,是广化寺沧桑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期,广化寺迎来了又一次辉煌,成为藏传佛教蒙古大师章嘉呼图克图,在五台山所管辖五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藏经阁前面的亭子里,有北宋元丰年间的八角亭阁式石幢塔一座,这里的香火也很旺盛。</p><p class="ql-block"> 广化寺一隅</p> <p class="ql-block"> 据《五台县志》记载,此寺在清光绪十二年重修,寺内遗存的经幢、石塔、石碑,以及文殊殿等清代建筑,均属五台山重要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广化寺内的石碑及色彩斑斓的大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 广化寺内漂亮的石塔</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广化寺,看到后面还有个普寿寺,就过去游览。到寺前才发现该寺还没开门,大门内碰上一位尼姑(这座寺院应该是尼姑寺院),说是中午11点半才开放,我就继续前行,到大文殊寺去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这个是普寿寺的侧门</p> <p class="ql-block"> 大文殊寺,又名广安寺,坐落于台怀镇清水河东岸,明清一条街北口,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乾隆在位时),重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寺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180平方米,为章嘉活佛五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文殊寺重修碑记》记载,文殊寺位于忻州市忻府区紫岩乡魏家庄村,始建年代不详,村人传说已有数百年。寺院北靠金山,南望五峰,西携牧马河,东依佛地五台山,地势辽阔,殿宇恢弘,千祥云集,佛光普照,为当时著名的佛法道场。大文殊寺的游客也很多,排着队等待上香拜佛。</p><p class="ql-block"> 大文殊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等殿堂。</p> <p class="ql-block"> 梵仙山“灵应寺”位于大白塔之南,孤高独立,草木茂盛,海拔1842米,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这是一条土路加石头的路,没有台阶,就是走得人多把路踩瓷实了),道路两边有许多卖祈福牌带的小商贩。可能快高考了,买祈福牌带的人也不少,他们希望自己或家人能“金榜题名”。快登上山顶时,看到一位拄着拐杖向上攀登的88岁的男士,真心佩服他的毅力。再走不远就看到一座寺额大书“灵应寺”,却是一座大仙庙。</p><p class="ql-block"> 梵仙山灵应寺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 此庙占地面积1097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记,曾于明代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红墙黄瓦,与佛教寺庙别无二致,但殿内塑像却与众不同。大殿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供奉老仙,左边供奉大仙,右边供奉二仙;下层石洞正中供奉大仙,左边供奉三仙,右边供奉武将神。梵仙山还有三个寺院,没开放。</p><p class="ql-block"> 梵仙居亭子</p> <p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朝山的人,来到五台山,天色已晚。在夜色茫茫中,看见点点亮光,走近一看,果然是一户人家,轻声叫门后,主人合什开门。朝山的人饭罢欲睡,忽然走进一个花枝招展的妙龄少女,扭着腰肢,轻启朱唇,问客人道:“相公要去何方?”客人答:“本人欲去五台山进香,不知还有多远?”女子答:“远在天际,近在身边”说着就动手拉扯客人。客人心猿意马,便与女子同枕共寝。第二天清晨,那人一觉醒来,少女踪影全无,发现自己头枕石头,躺在白杨树林中,原来那妖艳的女子为狐狸所变。</p><p class="ql-block"> 灵应寺</p> <p class="ql-block"> 当年百姓为保一方平安,便在梵仙山建狐仙庙一座,称为大仙庙。庙门右侧有个角门,称南天门。据说这里与天相接,一进南天门就算上了天界。南天门外,平坦宽阔,地高风大,过去每年正月初二,黄庙僧人和蒙藏朝山拜佛者,都会举行一次“放绿马”活动,就是将纸染成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剪成4厘米长的小纸,刻上“马驮之宝”的图案,然后站在南天门外,向空中抛撒。五张都飞起来,意味着福气上升,时来运转。凡全飞起者,必须给“大仙”放喜钱。过去本地群众及香客游人,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放绿马”,求好运。</p><p class="ql-block"> 从灵应寺出来,我在路旁树荫下休息,吃自带的午饭,一会儿就感到身上有点冷,旁边一个当地的市民说,我们这儿夏天不热,可凉快了。</p><p class="ql-block"> 灵应寺大殿</p> <p class="ql-block"> 普化寺,创建于明代,原名帝释宫,明末改名为玉皇庙。清末重建,更名为普化寺,为佛道合一的寺观,现为佛教寺院。寺宇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8900平方米,共有殿堂82间,僧房120多间,居士寮130间,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佛殿和卧佛殿四座大殿。中轴线左右各有两进跨院,整体呈凤凰展翅的格局,是一座以砖石雕艺术为特色并具有园林风格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佛坛上是木刻蛟龙柱佛龛,是五台山木刻艺术珍品。三佛殿内三尊金装佛,居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卧佛殿(藏经楼),是普化寺第四层殿。上卧佛殿要上台阶,殿后就是大山。</p><p class="ql-block"> 三佛殿</p> <p class="ql-block">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仰天大佛即普化寺背靠山(又名研伽罗山),乃罕见的自然奇观,瞻礼大佛的最佳位置在普化寺西南二华里处——灵峰禅寺拜佛台上。</p><p class="ql-block"> 普化寺内的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又游览了七个寺院(有一个没开门),到观音洞、南山寺、明月池、镇海寺要坐车,就没去。</p><p class="ql-block"> 昨天下午到今天,是我集中走过最多的寺院。五台山的寺院虽然每座都有大雄宝殿,许多寺院里都有文殊殿、观音殿、藏经楼等,但这里的寺院殿堂内都是金碧辉煌、佛像庄严,汉、藏佛教的佛祖、菩萨们,在寺院里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座寺院里都有自己的特色,国宝荟萃,许多石碑、经幢、舍利塔等,都有很高的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下午近5点,坐台怀镇10路公交车回酒店休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