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堂兄讲述往昔故事</p><p class="ql-block"> 6月9日晚,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村上82岁的堂兄缓缓走进我家,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们围坐在一起闲聊。没想到,这看似平常的一晚,却让我走进了一段尘封70年的岁月,那些从堂兄口中缓缓道来的故事,像一颗颗石子,在我心中激起层层酸楚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50年代中期,我们村子里的人口不过七八十人,然而住房条件却差得让人难以想象。他说我家住的院子前后各有三间房,中间对称分布着二间厦房,就这么一方小小的天地,竟然住着四家近二十口人。我家只能挤在二间厦房里,而前房则是饲养室,用来停放马车。因为实在没有多余的地方居住,我和爷爷只能栖身于生产队菜房的草棚之中。那时,人均土地不到一亩,为了维持生计,村民们除了种地,还纷纷发展副业。我家以炸麻花为主,手艺精湛,香气四溢,在当地颇有名气,大家都亲切地称我家为“麻糖房子家”。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周边村子的副业也各有特色,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臭六屯,香景寨,叮叮当当庄严村”。六屯以造纸为生,造纸过程中散发的气味臭味熏天;北景寨因炸麻花而香气扑鼻;庄严村则以打铁闻名,一踏入村子,便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这些独特的印记,构成了当时乡村生活的别样图景。</p><p class="ql-block"> 然而,到了60年代初,一场大旱席卷而来,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庄稼收成锐减,一亩地打不下四斗粮,竟然不够一家人吃三四个月。生活变得异常拮据,平日里,村民们甚至用火柴盒去借盐,用酒盅去借油。一碗搅团,七八个人分着吃,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在饥饿的驱使下,好多人不得不拖家带口,前往甘肃去要饭。那段日子,成为了兄长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 </p><p class="ql-block"> 当时年仅五六岁的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曾吃过用玉米芯、麸皮、米糠等磨成粉后做成的窝头,由于难以消化,导致严重便秘。为了填饱肚子,还偷吃过萝卜油渣,啃过榆树皮。这些在现在的孩子看来难以想象的事情,却是我小时候真实的生活写照。那些艰难的岁月,让小小的我也承受了许多苦难。</p><p class="ql-block"> 当堂兄把这些故事讲给现在的孩子听时,孩子们往往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在如今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天天都像在过年,孩子们很难想象曾经的生活竟如此困苦。如今,即便今年再次遭遇大旱,放在过去,这或许就是一场严重的年馑,然而现在的社会却有能力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不会再出现饿殍遍野的惨状。</p><p class="ql-block"> 回顾往昔,从艰苦的岁月一步步走到现在,真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不断发展,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曾经的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到如今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先苦后甜,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p><p class="ql-block"> 堂兄的讲述,不仅是个人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铭记历史,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珍贵。我们应当传承老一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努力奋斗, 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2日于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