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 历久弥新

阳光快乐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访笛子演奏家、教育家何维青</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漫步乐林杂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音乐家的故事专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记者/孟建军</b></p> <p class="ql-block">何维青是北京舞蹈学院原民族乐团笛子首席、独奏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为振兴民族音乐,何维青几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投入到笛子的普及、提高、发展中。他把多年来舞台实践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与他的团队培养了数千名笛子爱好者。他的很多学生在国家级民族乐团中担纲重任,成为国内外很有影响的笛子演奏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何维青先生年届七旬,可他每天仍不知疲倦地奔波于培训、考级、比赛的现场。</p><p class="ql-block">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少年时代的何维青即与许多著名音乐家有过师生之谊,过从甚密。他们之间都发生过哪些难忘的故事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茶在透明的杯中舒展着叶片,何维青也舒展着他的思绪,把久远的故事娓娓道来。</p> 师从名家学习古琴 <p class="ql-block">1958年的一天,北京古琴研究会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示,打算在北京招聘10名学古琴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弘扬古琴艺术,不使古琴失传。</p><p class="ql-block">当时还在北师大二附中上学的何维青得知消息后,前往位于厂桥南新华寺街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应聘。</p><p class="ql-block">通过了视唱练耳等内容的考试后,会吹笛子、箫的何维青被录取,成为了査阜西先生的亲授弟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年逾古稀的何维青先生依稀记得半个世纪前去査阜西先生家学琴的情形。査阜西先生家在南锣鼓巷62号居住。</p><p class="ql-block">每周有一天,何维青和一个叫杨洁秋的女同学一起到査阜西先生家学琴。“査阜西家有一个地下室,墙上面挂着很多琴。査阜西老师告诉我们说,因为地下室恒温、潮湿,对古琴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何维青回忆道:“査先生很有文化,他给我们讲古典文学和古典音乐知识,学琴晚了还留我们在他家吃饭,像慈父一样对待我们。”何维青动情地回忆道。</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岁的何维青</b></h5> <p class="ql-block">为了鼓励何维青和杨洁秋学琴的热情,査阜西给他们每人送了一张琴。送给何维青的琴是男孩弹的,形制较大,声音浑厚响亮;送给杨洁秋的琴是女孩弹的,适合演唱琴歌。 </p><p class="ql-block">何维青回忆:査阜西经常出差。出差前他对秘书说,我要出差,我的琴房何维青、杨洁秋可以用,其他人不准用。那时,年少的 何维青不知道感动,只是想:老师对我们真好,对我们是何等的信任和关爱!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向査老师一样对待别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维青跟査阜西学的第一支曲子是《关山月》,后来又学了《阳关三叠》等古曲。 </p><p class="ql-block">一次,査阜西到外地出差, 把何维青委托给著名书画家、古琴家溥雪斋先生。何维青抱着琴到无量大人胡同去找溥雪斋学习《平沙落雁》,何维青说,溥雪斋老先生 即慈善又严厉,对学生要求特别严 格,譬如第几个扣子对着第几个徽都很讲究。“他教琴要求弹琴人静心,原本弹琴前要焚香,为了省时就不焚香了。”何维青在溥雪斋先生家学了《平沙落雁》的开头,后来査阜西先生回来后,他接着跟査阜西学了后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一次,在南新华寺街 古琴研究会上大课,只见査阜西先生从他的办公室里出来,对十几个 学琴的孩子们说:有一个男孩子是东北那边的,他特别喜欢弹古琴,给我来过好几封信,还给我带来一个古琴的小模型。他远在东北还那么喜欢古琴,你们看,他的古琴小模型做的多好。査阜西拿出古琴模型让同学欣赏。查先生说话的意思,无非是想鼓励这些北京的孩子们要珍惜学习古琴的机会。后来何维青知道,査阜西说的东北这个喜欢古琴的男孩,在査阜西先生的帮助下来到北京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他就是今天国内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李祥霆。</p> 跟随大师研习竹笛 <p class="ql-block">1960年,何维青以笛子独奏《喜相逢》(冯子存曲)《早晨》(赵松庭 曲)考入中国地质部文工团,任专业笛子演奏员。</p><p class="ql-block">1962年,他又以笛子独奏曲《牧笛》等曲子考入文化部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民族乐团任笛子首席兼独奏演员。成为了专业演奏员之后, 何维青便没有再跟査阜西先生学琴。 </p><p class="ql-block">何维青给査先生写了封信,说明了情况。査阜西先生回信说:你 若有时间还应该弹一弹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维青歉疚地表示:我挺对不起我老师的。他觉得査先生当年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担负起传承古琴的使命,没想到他还是放不下热爱的竹笛,最终以笛子特长跨入了专业演出团体。师从査阜西先生习琴的经历便成为永久的记忆,査阜西先生的高尚品德深深影响着何维青。</p> <p class="ql-block">何维青所处的年代,很多杰出 的人物和演奏大师都还健在,因此他有幸跟诸多著名演奏家学习过。 在笛子方面,他还曾得到过北派笛子演奏大师冯子存先生的亲传。 </p><p class="ql-block">记得上师大二附中时,何维青穿着回力球鞋,拿着笛子到位于旧鼓楼大街的中央歌舞团去找冯子存先生。传达室师傅问他:你找谁啊?他答:我找冯子存。又问:找他干什么?找他学吹笛子。恰好冯子存提着壶去水房打水,传达室的师傅喊道:老冯,这个小孩找你学吹笛子! </p><p class="ql-block">冯子存过来问何维青:你也吹笛子?冯子存接着说,回去好好练 练再找我,我现在有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冯子存经常在人民剧场演出,票价两毛。何维青为了能观看冯子存吹笛子,常常省下早点钱买票。每次观看演出他坐在第一排,总是仔细盯着看他的指法和气息的运用,然后拿出一个小本子,用笔记录下来。有一次,何维青又去中央歌舞团找冯子存学习,适逢冯老坐在休息室里喝水、抽烟,何维青走到跟前 向冯老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冯老师,您教教我吹笛子吧!冯子存笑着问:又来啦?你吹给我听听。</p><p class="ql-block">何维青吹了一曲冯子存的代表作《放风筝》。吹完后,围在旁边的人们使劲给他鼓掌,夸赞何维青学冯子存的风格技法惟妙惟肖。有人说:冯老,您教得不错啊,他吹的还真是您的味道。冯子存不说话,问何维青: 你跟谁学的?何维青怯怯回答道: 我经常看您演出。冯子存拍着何维青的脑袋笑着说:你这个小滑头。后来冯子存教何维青吹了《喜相逢》。 </p><p class="ql-block">为了学好二人台,何维青还多次去过张家口采风学艺。后来,在北京市青少年艺术汇演中,何维青连续两年获得了一等奖。 </p> <p class="ql-block">何维青是一个十分刻苦的人。考入北京舞蹈学院之后,他依旧每天在什刹海家门口对着一池湖水苦 练笛子至深夜,常常是母亲催他回家睡觉他才罢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何维青的记忆中,笛子演奏家梁培印也是他非常钦佩的人。梁培印是河北歌舞团的笛子演奏家, 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过金质奖章。当年舞蹈学院全院师生到石家庄学军、演出长达三年零五个月,何维青在这期间一直跟着梁老师学笛子。何维青称:“梁培印老师基本功扎实,他吹的《顶嘴》、 《荫中鸟》真棒!我跟他学到了不少东西。”一次,何维青想看梁老师当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的金质奖章,梁老师告诉他:在床底下呢。老师对功名的淡薄由此可见一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何维青的心里,还有一位令他敬重的笛子演奏家,他就是刘森。何维青说:一个人能够继承一种风格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刘森他独创了一种风格。他的《山村小景》、《牧笛》等曲子,富有歌唱性,他用笛子来吹情、来叙说。我从小就听过他吹笛子,至今我还特别崇拜他。</p> 为笛坛宿将平反奔走 <p class="ql-block">当年,北京舞蹈学院属于文化部艺教司。文革结束之后,文化部有一个落实政策小组,文化部有关领导到舞蹈学院后对何维青等人说:你们看看外面艺校有哪些广大群众喜欢的知名的民间艺人还没有 落实政策?何维青对笛子界较为熟悉,他想了想说道:杭州的赵松庭 还没有落实政策。领导说,啊,就是写《早晨》的那个人吧。于是领导同意何维青和另一个人去杭州了解情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浙江省文化厅后,一个局长开始打着官腔,后来得知何维青等人是文化部派来了解浙江文艺动向及赵松庭情况的意图之后,口气马上变了。局长告诉何维青“赵松庭在黄龙洞艺术学校教学呢。第二天,何维青等人乘坐吉普车到了黄龙洞。在一间黑黢黢的屋子里, 赵松庭身穿蓝布褂,正坐在一个小课桌前看书。局长在门外大声喊 道:赵松庭!赵松庭腾一下就站起来了。“部里来人了解你的情况, 你要如实地说。”赵松庭点头答应着。何维青走上前去关切地问:赵老师,您身体怎么样?赵松庭回答:“挺好,挺好。我现在教着几个越剧团和杂技团吹笛子的学生,有时还写点理论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只见赵松庭从抽屉里拿出一本《乐器》杂志,上面刊登着他写的一篇笛子类的文章。说明即使在接受专政期间,赵松庭也没有放弃竹笛理论的研究。赵松庭拿出一支笔来,在杂志前面写下一行字:送给何维青同志。然后把杂志送给了何维青。 </p><p class="ql-block">站在旁边的局长说了一句:赵松庭,你要送我一本。赵松庭抢白道:送你一本有什么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维青和赵松庭约好,第二天晚七点到赵松庭住处谈话。 </p><p class="ql-block">当时赵松庭属于浙江歌舞团编外人员,住在歌舞团的木楼里。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晚上七点,何维青等一行人踩着咯吱乱响的木质楼梯找到了赵松庭,恰逢一个跟他学吹笛子的小伙子给赵送来一碗饭菜,想必这是赵松庭的晚餐。 </p><p class="ql-block">坐定后,赵松庭拿出几个黄岩蜜桔招待何维青等人。何维青问赵松庭:“您还演出吗?”“不让我演出,”赵松庭答道:“有时写点东西。”何维青问他有什么要求? 赵松庭说:我希望出去工作。 </p><p class="ql-block">何维青劝赵松庭不要放下专业,赵回答:“我不会放弃的。”</p><p class="ql-block">临别时何维青对赵松庭说: “多保重,注意身体,其他什么也别想。”赵松庭点头说:“我一定记住。”赵松庭隐隐觉出:天要放晴了。 </p><p class="ql-block">回到北京后,何维青向文化部李凌等领导汇报了杭州之行的情况。李凌说:怎么回事?!赵松庭还没有放出来,有什么问题啊?! 文化部急件发到浙江省文化厅。一 周之内,赵松庭被平反了,重新获得了自由。 </p> 为此,赵松庭给何维青寄来 一首词:“欣逢华灯照,燃我热衷肠。老骥重驰骋,文坛比沙场。千里餽素酒,有朋来远方。何以酬知己,对月共举觥。答谢何维青同志。<br>赵松庭1979年7月20日”这封信至今还被何维青保存着,信纸上面依稀可见点点泪迹。在赵松庭命 运的低谷,他永远也忘不了何维青对他说出的暖怀的话语及向他伸出的有力的援手。如今南派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已经作古,每每忆起与赵松庭先生交往过的短暂时日,何维青仿佛觉得就在昨天。<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维青与彭修文</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维青与王铁锤</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维青与著名作曲家刘炽</b></h5> 与葫芦丝结缘五十余载 <p class="ql-block">何维青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 </p><p class="ql-block">有人问他:你是何时爱上葫芦丝的? 何维青会告诉他:与葫芦丝结缘是在1961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1年前的1961年,作为中央青年慰问团成员之一,何维青和18个演员一同慰问云南、贵州的采矿工人。</p><p class="ql-block">七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一天演出两场。有一次晚上演出之后,他和同事在阁楼上正喝着普洱茶,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声音传来,他很是诧异。下楼后他看见一个傣族装束的男青年,在吹一种乐器。何维青和拉二胡的同事走过去,那人停止了吹奏,并认出他们是从北京来的演员。何维青问傣族青年吹的是什么乐器,那青年用傣族话说了一个名字,后来才知道是葫芦丝。何维青请他到阁楼上喝茶。然后拿着 他的葫芦丝端详,暗想:我要是有这样一个乐器该多好啊。何维青问傣族青年葫芦丝发音的原理,傣族青年告诉他里面有一个用老竹子外表皮制作的竹片发声。拉二胡的同事悄悄跟何维青说:你拿笛子跟他换啊。于是何维青从床底下取出备用笛送给了傣族青年,并教他如何吹奏。何维青又拿起葫芦丝仔细端详。没想到,傣族青年并未有互换乐器的意思。待傣族青年走后,何维青对那位同事嗔怪道:都是你出的主意! </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何维青乘坐敞篷大 卡车去其他地方演出。汽车正要开动,忽然远处跑来一个傣族青年, 他挥手吆喝着什么。何维青发现来人正是昨晚那个吹葫芦丝的青年。</p><p class="ql-block">何维青从车上跳下来迎着气喘吁吁 跑来的傣族青年。只见傣族青年手里拿着一个青葫芦制作的葫芦丝,青年吹了几声,然后双手把葫芦丝捧到何维青面前说:送给你!</p><p class="ql-block">何维青喜出望外,很是激动。一支竹笛,一支葫芦丝,传递着汉族和傣族青年之间的淳朴的友谊。 当有人问何维青:你的葫芦丝启蒙老师是谁? </p><p class="ql-block">他总会回答:我的老师就是那位不知姓名的傣族青年。</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北京春晚电视中演出《迎春》</b></h5> <p class="ql-block">2007年,何维青到云南德宏参加一个艺术节,他把当年傣族青年赠他葫芦丝的故事讲给采访他的当地媒体朋友听,并希望他们能帮他找到那个傣族朋友。无奈他提供不出更多的线索,至今他也不知道 当年那个吹葫芦丝的傣族青年的下落。尽管这支葫芦丝已经吹不响了,可每当看见这支葫芦丝,50多年前傣族青年赠他葫芦丝的一幕仍在他眼前浮现。</p> 讲学演出在香港 <p class="ql-block">何维青虽然主要为舞蹈演员伴奏,但在演出中也会经常上台吹独奏。每位笛子演奏家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何维青亦如是。他长期为演员伴奏亚、非、拉、美风格的舞蹈音乐, 并对巴基斯坦、叙利亚、突尼斯等国的乐曲驾轻就熟,掌握了多种充 满异域风情的演奏风格。何维青认为,一个优秀的笛子演奏家,不能囿于一种固定的演奏模式,而应该吹什么像什么。“北派笛子演奏大 师刘管乐、王铁锤等就是这样的演 奏家,他们的演奏风格多样,非常出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2006年开始,何维青应邀到香港担任民乐考级评委,并进行民乐讲座活动。 </p><p class="ql-block">有一年,香港方面邀请何维青在港开一场独奏音乐会,其实他们也是在考察何维青的实力。何维青在吹笛子方面是童子功,何况他曾师从国内著名笛子演奏家,因而内心并不发憷。 </p><p class="ql-block">以往内地一些笛子演员到香港演奏的多是《三五七》、《幽兰逢春》等南派笛子曲目,而何维青打破常规,在香港演奏的12首曲目中,有八首外国曲子。这些乐曲节奏明快热烈,充满了异国风情的味道,令香港观众耳目一新。他们想不到,中国竹笛竟能演奏这样的旋律。伴着何维青的演奏,青年观众兴奋异常,手舞足蹈,场面极其热烈。</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主办方要求何维青又加演了一场。何维青用出色的与众不同的演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香港有关部门还委任何维青担任香港巴乌葫芦丝名誉会长。</p> 何维青是幸运的。因为热爱音乐,他有幸结实了诸多古琴界、笛子界的名家,并师从于他们。在今天人们的眼里,这些大师在中国民族音乐史里都是有着杰出地位和贡献的演奏家。 如烟往事难忘却,历久弥新壮情怀。从那些先辈身上,何维青不仅学到的是艺术,更是他们对艺术执着追求、对人真诚相 待的优秀品格,感受到的是他们平凡朴素却又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 <br>为了弘扬民族音乐,老当益壮 的何维青精神抖擞,不遗余力。他要把当年老师对他的关爱,传递给更多热爱民族音乐的孩子。他要把埋藏心中的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延续下去……<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何维青应邀致贺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在西双版纳演出葫芦丝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远方飞来的金孔雀》</b></p>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原载于《漫步乐林杂志——音乐家的故事专栏》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者/孟建军</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本篇背景音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何维青笛子独奏《喜相逢》</b></p> 附一:何维青吹奏的部分笛子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笛子独奏:北风吹</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笛子独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b></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笛子独奏:突尼斯乐曲《我的节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葫芦丝独奏:美丽的金孔雀</b></p> 附二:文中涉及的部分音乐名家简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查阜西</b></h5> 查阜西:<div>前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查阜西先生是中国近代琴坛的领袖人物。查阜西(1895—1976)江西修水人,二十年代开始在苏州、上海活动,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创办了“今虞琴社”,五十年代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古琴研究会”,他到哪里,哪里的古琴界就活跃起来,进而推动了整个古琴工作。</div><div>查阜西12岁时,跟古琴师德昭和夏伯琴学习古琴。1954年,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1956年后,发起组织了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古琴音乐的学术探讨和演奏实践,并主持编印了《琴曲集成》《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等琴学书刊。1958年,赴日本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同年,出席在苏联喀山举办的有关五声音阶问题的学术研讨。1959年,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1969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冯子存</b></h5> <div>冯子存 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冯子存从小学吹笛子。自十七岁后一直从事于地方戏曲“二人台”的伴奏工作。解放后参加察北宣传队,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引起了音乐界的注目,后调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br>通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冯子存在“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1958年后,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去芬兰、瑞典及港澳地区演出。他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间器乐的特点和强烈的泥土气息,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铁锤</b></h5> 王铁锤(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县,毕业于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中国北派笛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者,中央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民族管弦乐研究会副会长。<br>王铁锤7岁跟随父亲和吹歌会的艺人学习管子和笛子演奏,练习敲击乐器,演奏河北吹歌音乐。10岁开始登台表演。1947年,进入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深造。1949年,在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参与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放驴》的演奏。1951年,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三届世青节。1952年,调入中央歌舞团民乐队工作。1953年和1955年,随艺术代表团到英国、美国、日本等27个国家访问演出。20世纪50年代,在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民间管乐四重奏二等奖和笛子独奏三等奖。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赵松庭</b></h5> <div>赵松庭(1924年9月30日-2001年3月9日),原名赵鹤初[1],出生于浙江东阳,中国内地男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br></div><div>1949年,考入部队文工团。1956年,参加首届中国音乐周活动,表演《早晨》,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1957年,被选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1962年,发明“排笛”。1964年,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用排笛演奏了《婺江风光》《采茶忙》和刘管乐创作的《荫中鸟》。1972年,与弟弟合作撰写了论文《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并发表在《乐器科技》上。1979年,创作笛曲《幽兰逢春》。1980年后,多次出访日本及中国港台地区,兼任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20多所大学和艺术院校教授。1987年,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奏员。赵松庭首创了吹笛循环气法,开创了浙派演奏风格。<br></div> <div><br></div>梁培印:<div>梁培印,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原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分会副主席,全国文代会代表,原河北省艺术学校教师,河北省政协委员,中国竹笛、唢呐演奏家。</div>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a8gvi4b?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06522" target="_blank">何维青一葫芦丝巴乌的传承使者</a></p> <p class="ql-block">请单击上一行字的链接,查看另一篇《中国民乐报》介绍何维青老师的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