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苏州的老街,山塘街和平江路必定榜上有名。而这两条路比较,山塘街更POLO,更HOT。 我每次去,街上都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 御碑亭都成了众人喘息、歇脚的处所, 涌动的人潮,密集的人流摩肩接踵, 有一次,我还遇上了“限流”。 我还是从起伏的人潮、人墙的缝隙中,记下我所热衷的景观、景致。 山塘街是苏州的一条古老街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称为“姑苏第一名街”。 山塘街牌坊 山塘街入口处的御碑亭内刻有乾隆皇帝题写的“山塘寻胜”四个大字。 乾隆第二次南巡时所书的七言律诗《题虎邱云岩寺》<br>阊门西转历山塘,寻胜云岩春载阳。<br>嶊崣峰容真虎踞,荒唐剑气幻鱼肠。<br>司徒文学应称独,洗马风流不可当。<br>高处纵眸喜有在,近遥绿麦一方方。 唐少傅白公祠(白居易纪念馆)是山塘的第一个景点。 大门两侧的照墙上,一边是“山塘始祖”,一边是“乐府诗神”共八个大字,非常贴切地说明了白居易和山塘街的关系。 正门匾额全称“唐少傅白公祠”。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天井中间为白居易全身像,两边是白居易诗歌碑。 两侧廊壁为白居易生平介绍。 大诗人白居易在山塘河(街)的建设中功不可没。<div>唐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那时,苏州河道年久失修,在漕运地位非常重要的当时,水患问题逐渐凸显。</div> 白居易即找来有关官吏商量,着手东起苏州(城区)阊门,西至(郊区)虎丘的山塘河水利工程,大大便利了水陆交通。同时,还组织进行束水排灌,改善了苏州西北郊的农田水利条件,保障了农业灌溉。 山塘河建成后,白居易再沿河筑堤,修建全长约3600米的山塘街。这一工程促成这一带成为热闹繁华的市井。苏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离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称之为白公堤,还修建了白公祠。 主厅堂 主厅堂上方悬挂牌匾“济世善身”。正中是白居易为民修山塘的漆画屏风, 屏风背面为白居易的《登间门闲望》诗:<br>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br>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br>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br>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br>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br>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div><br></div><div><br></div><div>山塘河上的桥 • 桥上的风景和桥上看风景</div> 特殊的过河的楼,朱栏层楼,柳絮笙歌。此桥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捐建。 山塘河位于阊门外,东起阊门外城河,西至白洋湾通京杭运河。最初我听用“横七坚八”来形容山塘河上的古桥,觉得有点“贬”的意思。逐一细数,不禁莞尔。山塘河上的桥,横跨河上的是七桥:山塘桥、通贵桥、星桥、彩云桥、普济桥、望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有八桥:白姆桥、毛家桥、桐桥(曾名洞桥、胜安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真巧,就是“横七竖八”。 乾隆年间所作的《虎丘山塘图》,山塘河对岸竖贯之桥竞然也是八座,由于从前对岸大部分是农村,图上很少有标出桥名。<br>清代以前的桥没有这么多,南宋《吴郡志》上有记录的仅仅是四座,即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 桥是风景,站在桥上可以看周围的风景,他也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 山塘桥在山塘街最西端,称为“山塘第一桥”,这座桥还连接着苏州的南北两岸。 渡僧桥位于北濠弄南,跨上津河。据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渡僧桥石刻”条考证,此桥始建于北宋至道年间,南宋咸淳十年(1274),僧元恺募款重建。桥西侧犹存桥联云:“天垂玉蝀通濠堑,地近金间重股肱。”现为钢筋混凝土梁桥。 在这里可以看到山塘街街口的风景。 通贵桥是横跨山塘河的第二座桥,又名瑞云桥,单孔拱形环洞石级桥,最早修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崇祯十三年(1640)、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光绪六年(1880)重修。其桥孔与水中的倒影浑然一圆,曾让建筑大师贝聿铭为此击节叫好。 相传曾有五彩祥云在桥上显现,一度名为“瑞云桥”。现仍保持重建后的古桥风貌。有诗云:“倚楼人悄小帘垂,通贵桥头暂泊时。酿出山塘好风景,满堤稚柳细如丝。” 从桥上俯瞰延伸的小巷。前面有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显赫的府第。 说是刘伯温到了苏州,发现山塘河状如卧龙。他担心这里会出真龙天子与朱元璋争江山,于是在山塘街设置了七只石狸猫头,以镇压卧龙。这是通贵桥畔的通贵狸。 我在别的地方也听说过类似的故事,(有的地方是说山体山势像龙)刘伯温到处设法“镇龙”。不过,“真龙”还是凌空出世了。 新民桥,处于山塘街(河)中间的节点。 这座桥总是车水马龙,桥的两侧挤满了人,络绎不绝的旅人,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和学生,悠闲散步的老人。 新民桥上看山塘河 落日时分,霞光落在河面上,河道两边是白墙青瓦的江南建筑,船夫划着小船流过。 星桥,横跨山塘河,建于明成化二十年年,为单孔石拱桥。清青毛孝先《山塘竹枝词》咏道:“水绕阊门接虎丘,清波七里径通幽。新桥过去桐桥路,隐隐垂杨罨画楼。” 星桥桥南为星湾,桥北为山塘街。 星桥畔的文星狸,山塘七狸之一。 山塘河在这里更宽了。 白姆桥,《桐桥倚录》卷七有记:白姆桥为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所建,又名泰定桥,因吴语中“姆”与马同音,俗讹为白马桥。<br>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为单孔石板桥。有诗“宛委山塘日未哺,闲情好觅酒家垆。游人笑问桥头叟,可有当年白姆无?” 白姆桥是纪念白居易的夫人,山塘街还有白公桥,是纪念白居易,桥畔原有斗姆阁。<div>白姆桥跨山塘河支流白姆桥河。</div> 沿白姆桥河看两岸薛家湾风情。 大户人家的门头檐、窗头檐 桐桥为拱形单孔桥,1963年被拆除。弹词《玉蜻蜓》中多次提到此桥,如“桐桥得子”等等。山塘街上的桐桥在老苏州中留下了最美的印象:“偶步桐桥侧,湖波照眼明。深帘留燕小,短艇载花多。” 彩云桥,又名半塘桥,跨山塘河,原为单孔石拱桥。宋政和元年(1111)重建,改为石板桥,1975年又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桥。有诗云:“佛阁林端出,钟声达暮朝。酒帘飘扬处,知是半塘桥。” <div><br></div><div><br></div><div>河边的建筑和路边的建筑</div> 河边的老屋是风景。 河岸边的民居、老宅,历经岁月洗礼变得残旧斑驳。 河道里悠悠波光,倒映着岁月的变迁,自有一派亘古如斯的旷达稳定的大感觉,而房屋、人,反成了点缀。 我想观看自然的形象,倾听自然的声音。这世界已密布着人的意思,我穿缝越隙地要听自然的意思,到了江南的乡野,庆幸自然的意思浑然俱在。 沿河为山塘街,古称白公堤。古代山塘河绿树红栏,画舫箫鼓,风光绮丽,《任心斋笔记》云:“吴人常时游虎阜,每于山塘泊舟宴乐,多不登山”。 山塘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刻在新民桥下山塘街北侧诗碑上的唐白居易、宋范成大和明唐寅的三首诗,正好反映出山塘街由唐至明、从荒凉到繁华的历史变迁。 第一首诗,白居易的《武丘寺路》:“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诗题下自注云:“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br>山塘街的前身虎丘寺路因为地势低洼,常常被淹,于是疏浚山塘河,加高和拓宽了老路,并在道路两旁遍栽桃树和李树,美化了景观,交通状况大为改善。不过,白居易在诗中还是将虎丘寺路说成“湖堤”,当时路北仍然是一片低洼的积水地带,放眼远望,“流潦”遍地,汪洋漫演,犹如宽广的湖面。这证明唐代山塘街一带人烟稀少,颇为荒凉。 第二首诗,范成大《半塘》:“柳暗阊门逗晓开,半塘塘下越溪回。炊烟拥柁船船过,芳草缘堤步步来。”<br>天刚亮山塘河上就已经舟楫来往,十分繁忙。途经山塘、停泊过夜的客船一边忙着起航赶路,一边还要在船头生火做早饭。宋代的虎丘寺路仍然只是一条芳草萋萋、风景秀美的路,尚未发展成商业兴盛的街。<br>范成大《吴郡志》记载:“虎丘山……遥望平田中一小丘”,山塘河两岸已无水患,开发成平旷开阔的良田。南宋任尽言《寓白公堤有作》云:“岸转河流阔,村桥几树低。易为春水涨,稳受白公堤”,阡陌交通,土地平旷,小桥流水,绿树村庄,宋代山塘街一带是一派田园风光。 第三首诗,唐寅《虎丘泛舟》:“朱明丽景属炎州,兰桡桂楫遂娱游。逐荫追飚暂容与,回波转藻若夷犹。日承绮扇钗光发,山入仙杯酒气柔。幸奉瑶麾论所愿,皓首期言伏此邱。”<br>诗中所描写的是炎炎仲夏日泛舟山塘河避暑纳凉的繁艳景象。至明代中期,虎丘寺路终于发展成居货山积、行人水流的山塘街,水上的灯影衣香,与岸上的列肆招牌相互辉映。到清代更是被曹雪芹誉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街两侧是延绵不断的仿古二层建筑,说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其实基本上是九十年代初进行改造,形成的“明清风格”的商业街。 古戏台,是在康熙年间原址上重建的两层式戏台,戏台前是开阔的小广场。 路边的建筑有故事。 正社苏丝,专卖丝绸制品,旗袍丝巾为主打。“正社”,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等一些画家在苏州成立正社书画会,这本来是切磋书画艺术的组织,到今天不知为什么成为了苏丝专卖。 建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其单门面种类有:石库门、栅板门、遮堂门、矮挞门、雀宿檐门等。 建筑入口有门厅、轿厅、花厅、楼厅等三到五进,有些住宅则拥有七进,其前后两巷相通。在纵贯线上,明代的建筑几乎都是一路的,但到了清代,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崇尚奢侈,所以就出现了三路、五路。 山塘雕花楼<br>位于山塘街250号,建于清代,曾为外科中医许鹤丹宅第。有砖雕门楼两座,第一、二进为平房,第三、四进为走马堂楼,门窗梁枋满雕戏剧人物故事。另外还有罕见的更楼,是苏州城外最精美的古宅,最后面隔水为戏台。 汪氏义庄<br>位于山塘街480号,道光七年(1827)汪士钟创建。现有屋宇四进,即头门、仪门、享堂、堂楼,均为三开间,外檐列桁间斗拱。临街原有栅栏,现仅存石望柱。 吴中贝氏纪念馆位于山塘街桐桥之西,原为明礼部儒士贝启祚妻程氏节孝祠。历史上因建设的需要而被拆除。 2008年5月金间区政府按照原祠堂规制修复,于2009年9月完成,现为吴中氏纪念馆,陈列有员氏世系图,贝氏杰出人物介貂及贝氏相关历史资料等。 仅存的一座“节孝”牌坊。 观音阁<br>位于桐桥西,是清代陈遇乾撰的弹词脚本《芙蓉洞》提到的重要场景之一。观音阁由前后二幢楼相连,形制四合,如走马式,中间一小天井,前楼歇山顶,后楼硬山顶,两厢单坡顶,底楼较矮,二楼较高。朝南正门为石库门,门媚砖“观音阁”三字,西侧门额“般若庵”。<br>西侧外墙嵌有《重建胜安桥义助》碑,碑阴为明《重修胜安桥记》。 兜兜转转一圈下来,我发现老屋里的故事没有了,只留下一点传说;有的,已经拆掉了,又匆匆忙忙重建了恢复了,那不是没有躯体没有灵魂徒具躯壳而已。<div><br></div><div><br></div><div>会馆</div> 会馆<br>苏州是我国历史上行会制度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而明清时期又是苏州行会组织的鼎盛时期,各地商人在苏州建造的会馆,曾经是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演绎着各地商帮在苏州历史上的辉煌。清人杭世骏说“会馆之设,肇于京师,遍及都会,而吴间为盛。”会馆是历史的见证,各地会馆建筑元素亦清晰地记忆着地域文化的细节。 汀州会馆旧址,原在阊门外上塘街285号。2003年,整体移建至现址。2005年,改建为苏州商会博物馆。 博物馆粉墙黛瓦,古香古色,门口照壁上有个大大的“商”字,整座博物馆以苏州商会成立一百年的发展史为主线,以文字、图片、实物的形式向游客介绍了苏州的商贾历史。 冈州会馆,如今改建为山塘府邸。这里当初由桂林商人创建,也称为扇子会馆。 岭南会馆是苏州最早设置的会馆之一。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广州旅苏商人创建。清代重建,民国重修。 现存的“头门”为石库门式建筑,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岭南会馆重修记》碑,现存市碑刻博物馆。 现在改为了江南织造馆暨丝绸博物馆,展示丝绸织造、刺绣桑蚕等非遗技艺。 门内有高大的木制织机,这种织机叫做提花机,能织造最复杂的花样。操作的时候,两位“织女”正在织丝绸,一位端坐下方,负责“投梭打纬”,另一位高高地坐在织机上头,负责“垂放经纱”。 陕西会馆 山东会馆位于山塘街552号,原名东齐会馆。清顺治年间(1644-1661)由胶州、青州、登州三地旅苏商人创建,乾降年间重修,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 现残存门墙、旧屋和碑刻。头门两侧八字墙高大巍峨,通体贴水磨砖细青砖, 瓦檐下有成排砖雕斗拱,垫拱板透雕极为丰富精致,有牡丹、芍药、秋葵、兰、梅、桃、荷、竹、松等花卉草木及栩栩如生的骏马、人物,细腻传神,保存完好。 原门楼曾被工矿企业所毁,改成铁皮门,因有碍风貌观瞻,2006年重新修复。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div><br></div><div><br></div><div>幽巷深弄寻梦</div> 新民桥下 小邾弄碑记<br>春秋鲁地有邾国,在今山东邹县一带,先人以蜘蛛为图腾建国,后即蛛为国名为书写方便改邾。周公旦时为削弱诸候势力又封小邾国和滥国史称邾分三国,小邾国地在今山东腾县以东传十四世,战国中朝与邾国等同被楚宣王所灭。世子邾洪基逃亡吴国,居阊门,去邑改称惟朱吴郡及成,朱氏八大郡望之一前后小邾异者系小邾国后裔聚族遥居之地已历两千余年,可谓天下朱氏发源地之一,今街巷得到保护与整治古风依旧,特立碑记之。 小巷深处,陈旧的建筑,蛛网般的电线,展示了以前苏州人家原汁原味的风貌。 走在这样的小巷小弄,犹如走进苏州历史的长廊,浸润着光阴里的故事。 走在这样的小巷小弄,又似走入一幅弥历岁月的画卷。 邮政博物馆 <p class="ql-block">运河文化展示馆(玉涵堂)展示馆分三进二层,主要展示大运河苏州段的生活习俗和非遗文化。</p> 一重门 <p class="ql-block">第一进 春厅</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 夏厅</p> 二重门 玉涵堂<br>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是苏州城外最大的古建筑群,汇集了厅、堂、楼、阁、斋等中国各种房间的形态,保留了明代的建筑风貌。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南社纪念馆<br>南社,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学社团和文化组织,1909年11月13日,由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发起,在苏州山塘街张公祠成立。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提倡民族气节,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奥论准备。 2008年,在纪念南社百年之际,在虎丘山塘修复张公祠,创办“中国南社纪念馆”,2009年,南社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阊门寻根纪念地 朝宗阁 乘坐游船游环城古运河 出发